城市人到底要不要修家譜?該怎麼修?

縱觀幾千年世界歷史、中華文明史和中華家譜發展史,足以證明:國無史不盛,族無史不承,家無史不興,人無史不明。當代社會,中華民族後裔不分地區國度,熱衷修編家譜,幾百年來世界不少國家也效仿我族修編家譜。然而,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我國城市人不重視修家譜。何以解釋?小編認為有三大“成因”:

城市人到底要不要修家譜?該怎麼修?

首先,傳統家譜的“功能”,不適應在城市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政治環境條件下的族人。傳統家譜的“功能”主要是“倫理教化”和“宗法收族”,其修編方法、體例、內容都是依此策劃操作,明顯不適應於城市人的需求。

城市人到底要不要修家譜?該怎麼修?

其次,中國城市人口絕大部分來源於氏族祖居地農村,部分農村修譜存在的“封閉操作”和“不可私修”的傳統方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族人修譜

城市人到底要不要修家譜?該怎麼修?

再有,幾十年前,絕大部分族人聚居在祖居地農村,極少數族人進城定居,自然沒有“修譜需求”。而近50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祖居地的族人逐漸大量進城落戶,

雖有“修譜需求”,但因傳統修譜方法和功能的限制而受阻

城市人到底要不要修家譜?該怎麼修?

弄清了“成因”之後,會感覺到這種“非常奇怪的現象”不僅不奇怪,反而順理成章;說到底,“城市人不修家譜”的實際原因是:落後的修譜方法和不合時宜的家譜功能

而如今,隨著城市化和全球化的發展,尤其是近30年來、城鄉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人類的漂泊感越來越強烈,城市人對精神生活的高質量追求和血親之間生產、生活空間的分散性,決定了其對家譜的高度需求。因此,

一股民間修訂家譜的熱潮悄然興起,各種修譜方式也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但是在修譜過程中,還是不免會遇到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難題”:

城市人到底要不要修家譜?該怎麼修?

比如在收集族人信息的時候,那是一個“累”字說得清的嗎?

耗錢,需要準備幾萬到幾十萬的啟動資金。

耗時,往往辛辛苦苦大半年,收集了還要整理,整理過程中還容易出錯。

耗費精力:將大量的精力用於溝通,路途中。

有些修譜軟件可以讓收集到的信息電子化,原有的老譜書電子化。但是沒有專業的工具,電子化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啊。

而且印刷數量不好控制:印刷多了,積壓,印刷少了,成本高,不夠分發。

說實話,是不是中槍了?

城市人到底要不要修家譜?該怎麼修?

但是不管“難題”多難搞,聰明的人類總會找到對應的解決方法。

最近除了宮斗大戲《延禧攻略》火遍大江南北,還有一款網紅手機APP,名叫“親族”。

城市人到底要不要修家譜?該怎麼修?

族人可以自己通過手機APP提交併維護自己的家人信息,並隨時修改自己的家譜信息,相當於整個收集信息的工作由族人自己完成,這樣一來就徹底解決了修譜過程中收集信息時遇到的各種難題

而且新收集的族人信息也不需要電子化,電子化工作僅剩下對原有家譜的電子化,大幅度解決了家譜電子化時需要電子化的數量

最牛掰的是還有專業的家譜預售商城,徹底解決家譜印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並且數據保密性高,查看家譜的人,都是本家族的人。

城市人到底要不要修家譜?該怎麼修?

看來有了“親族”,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不能修家譜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