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什么都懂但现实中一事无成?

逗呐呢


答案就在问题里呀,好像什么都懂,也就是说不是什么都懂,只是懂点皮毛。

这位提问的朋友,你怕是对自己有点误解。

你说你感觉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心理学宇宙哲学信手拈来,但却在现实中一事无成。也就是说你学富五车,却没人赏识。

这种情况发生在古代还有可能,因为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再加上世家门阀的打压,你的才华可能无法被很多人知道。但是现代社会,网络如此发达,通讯如此便捷,出名都变得轻而易举,国家博物馆讲解员袁硕(微博名河森堡)都能凭借有效有趣地讲解历史,被众多网友熟知并认可,凭借你学富五车的才华,怎么可能直到现在都默默无闻?

所以你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应该只是对很多领域有广泛而浅显的认识。

而这类人恰好最容易一事无成。

因为这个条件太容易满足了,遍地都是这种人,只要你能上网,多关注几个微信公众号,每天多刷刷知乎微博,不需要进行什么深入思考,也能对很多领域有粗浅的认识,偶尔和人聊到心理学,也能扯上几句弗洛伊德和荣格。

但这不叫什么都懂,甚至不叫懂。

所以,真正什么都懂的人不会一事无成,更不会跑到这里问为什么。

最后引用杨绛先生的话,回答这位提问的朋友,“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张兆杰说


我之前发现了这样的一个规律:

就是好像什么都知道的人,其实他们只是比普通人多知道一点知识而已,在专业人员看来,他们其实也很水很水。

我之前读大学也是这样子,参加过一个什么鬼社团,组织过一些活动,回去宿舍的时候,就胡吹乱吹地跟舍友讲,原来策划一个活动这么难啊,不过看着活动圆满成功,我还是很兴奋,当我说完这些的时候,我很明显地看到舍友投来羡慕的眼光,眼睛里好像在说:

哇,原来你这么厉害啊!

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好多好多。

像我现在成为了一名专业的自媒体人,在外人看来,我似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毕竟在自媒体界,我的粉丝和阅读量,还是可圈可点的。

但现在的我,依旧觉得自己有很大的学习空间。

因为大学那时候的我,虽然知道一点点,都总是拿这些所谓的知识,去跟外行人吹牛逼,就像小时候卖油翁,那个老头一样,在别人看来,确实牛逼的很,但在同专业,或者更加专业的人看到,其实真的一般般。

所以,有时候你所谓的知道很多,其实是你在跟外行人炫耀而已,你敢不敢去专业的人面前,露一两手?如果他们还是觉得你很厉害,那我觉得你完全是一个人才,只不过被命运给埋没了而已。

但如果专家看你是个傻逼,那你还真的得去反省一下自己了。

新年快乐,欢迎各位老铁留言讨论!


曾少贤


随着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到来,我们会发现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如海量般的存在,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各种新闻客户端,都能获取到大量的资讯,而有一些人在今天这个时代,他们不知道自己应该专注于哪方面的事情,反而专注于去获取这些信息,从而在别人面前可以大吹胡吹一通,他们觉得这样非常的骄傲,而实际上在专业人的眼中,他们只是个跳梁小丑。然后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虽然看起来什么都懂,但是如果有真的,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那些所谓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识们通通就没用了,他都无法利用这些所谓的知识为他解决问题。因为,他所谓的知识,其实仅仅是未经过滤的信息,都是无效的。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筛选真正有效的信息

我有一个人生价值观,叫做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有效信息的获取程度和使用程度,因为有效信息的获取程度决定了他格局的大小,有效信息的使用程度,决定了他习惯的好坏,而格局的大小决定了他去做什么,习惯的好坏,决定他去怎么做。在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当中,我们必须要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目的,明白到底哪些信息是我真正需要的,你要去筛选什么才是你真正有效的信息。

学以致用太关键

找到了这些信息之后,如果你不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进行思考,将它们转化成自己,确实可行的行为的话,那么这些所谓的信息对你来说依然是无效的,只有那些真正对你现在目标有效的信息,并且你将它们做了出来,那么那才真正的能体验到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给你带来的红利,你可以如此方便的获取到这么多有效的信息,甚至是免费的,如果你能切实有效的行动起来的话,那么你的成就,将会非常之高。


朱少锋


这些人的问题就在于“什么都懂”,其实就是广博而不深刻。

每一门学问或每一项事业都非常的“深奥”,而且相关知识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不断更新和修正。这也就是为何现在人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因为每时每刻你所熟悉的和不熟悉的知识都在发生着变化。

什么都懂一点其实很容易实现,只要去接触和了解下某些学科最精华的知识和内容即可。即使是那种需要长期训练的事情,例如舞蹈,都可以在参加一些培训班后就在外行面前装内行。我认识一个朋友,她可以说兴趣非常广泛,在兴趣班还没盛行的年代,她的父母就送她去学习乐器,只是为了让她在心情不顺畅的时候有了情绪的出口(不得不说在那个时候,父母能有这样的认识真是令人羡慕),但很快她就放弃了学习。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学过日语,练习过拉丁、瑜伽等等,但时间都很短暂。所以,在她跟别人,特别是不太懂这些事情的人,谈论起这些时,她基本能够侃侃而谈,让人觉得她好像“专家”。但在真正的专家面前她很少说话。她曾经在班里里(很多人都没有什么兴趣爱好)表演她在舞蹈班学来的舞蹈套路,同学们都认为她很专业,但这种专业感很快就会消失,因为学过的套路很快就会用完。



而想要在某一领域取得成绩,必须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既知道某个学科的经典理论,又知道这些理论是怎样形成,并在后来得到了怎样的发展,现在的人是怎么使用,思考这些理论还能够得到怎样的灵活作用……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思想的复盘。如果不能深入学习,必然在该领域的发展受到限制,举步维艰,难以突破瓶颈取得成绩。


不倒翁小姐


现实中究竟有没有“什么都懂”的人?现实中究竟有没有“一事无成”的人?显然,没有。也正因为如此,你在提问中使用了一组很微妙的词:“好像”、“感觉”。“好像什么都懂”,“我感觉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你对一个事实的描述使用了模糊的词汇,那么,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事实的确是模糊的;第二种可能,你的观察方式是模糊的。

“什么都懂”,意味着没有什么不懂的,而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你大概可以在小说或神话故事里找到这样的人,但现实中,没有。这就好比一个人可能拥有富可敌国的金钱,但不可能拥有世上所有的金钱。一个人可以非常博学,但不可能什么都懂。当你自认为“上知天文”的时候,可以跟一位天体物理学家或者天文学家对谈一下,看看能否回答一系列更加核心的、深入的学科问题。同样,地理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也是如此。一旦面对更加专业的对手,你就会发现,所谓的“什么都懂”,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井口之外,还有星辰大海。事实上,知道的越多,就越会发现自己知道的还太少太少。

“一事无成”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的说法。你只是没有做成你想要的某些事,而不是真的一事无成。让你感觉“一事无成”的,只是那么少数几件你孜孜以求却没有达成的事情。而你把这种强烈的挫败感,移植到了对其它事情的看法中,导致了在灰暗的有色眼镜之下,把所有看到的东西都误认为是灰暗的。现实中并不存在所谓的“一事无成”,只存在“因为没有做到关键的几件事情,而导致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的这种心理错觉。

所以,事实上,既没有“什么都懂”,也没有“一事无成”。但是你却有“什么都懂”和“一事无成”的感觉和自我判断。正因为如此,你才会使用“好像”、“感觉”这样的模糊词汇。这意味着,你的观察方式是模糊的,不够清晰,不够具体。

如果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心理学宇宙学哲学信手拈来,但我却在现实中一事无成”这是不够具体的。那什么才是具体呢?举个例子,说“我学过几年天文学,尝试过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但是没有考上,感觉一事无成。”这虽然不是最具体的,但已经比最开始的提问,向着更加具体的方向前进了一步。或者说“我在某某专业,从事某某科研项目已经多长时间,目前处在这个项目的第几个阶段,遇到了理论上或者实验条件上的瓶颈,迟迟不能突破,感觉一事无成。”这就更加具体了。又或者,说“我的知识面很宽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心理学哲学都能讲,但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发挥自己在通识方面的特长,感觉自己一事无成。”这样,也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

用普通放大镜与用电子显微镜,看到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你真的想要解决问题,而不只是把一个问题拿出来闲聊,那么,就需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看问题的方式。改进的方式之一,就是将自己的提问,具体,具体,再具体,清晰,清晰,再清晰。当你可以足够清晰、足够具体地表述一个问题时,你会惊奇地发现,答案就在其中。


PowerofNow2018


这涉及到“知”与“行”、“真懂与假懂”、“懂的广度与深度”等问题。

什么叫懂?是针对什么的懂?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世俗的功利思想把赚到金钱、获取权力或取得社会地位作为标准。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绝大多数科学家、工程师和学界、知识界的人士是不懂,而且什么都不懂,因为他们没有取得这些功名利禄。

在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者眼中,很多真的科学家和真的大学者也是不懂的,因为他们不会自己动手造原子弹、修核电场、造飞机、修动车、种庄稼、盖房子等,他们只会动动脑、操作电脑等。

我在90年代后期,常听很多人(有官员、有老板、有农民)这样说:“政治家是天才,企业家是人才,农民工是庸才,科学家是蠢才。”

到了2018年,还看到有人提这样的问题,又让我想起了这些顺口流行语。可见,人的现代化关键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迂腐的传统对我们的影响真是根深蒂固的。


时代傻瓜李博士


有些人好像什么都懂,但是现实中却一事无成。这种情况的“什么都懂”,其实很可能只是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而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子)。


(图自pexels)


这可以用以下两个心理学效应进行解释:


1. 优于平均效应:我总觉得我能力属于中等偏上


优于平均效应指的是人们往往认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即使事实上未必是这样)。


在美国一份针对80余万名学生的调研中,95%以上的人在评估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时都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大部分人在与一般同僚相比时,都会觉得自己更聪明,更好看,更有道德,甚至会活得更久。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优于平均”往往是一种错觉。毕竟,理论上也仅有49%的人是处于平均水平之上的。


所以,当有的人好像什么都懂,但现实却一事无成,很可能就是产生了“优于平均”的错觉。


(图自pexels)


2. 达克效应:越是无知,越觉得自己很聪明


达克效应也是一种认识偏差现象,表现为“自己明明很无知,但是自己却不知道,还觉得自己很聪明”。他们因而沉浸于虚幻的优越感中,以为自己比大多数人都优秀。


心理学家们曾经就此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实验,让专业喜剧演员和普通大学生分别参加实验,来为一些笑话的有趣程度以及自己的幽默感进行评分。


实验结果显示:


总体上,在对自己幽默感的判断上,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评价都是过高的

而其中,实验中表现最差的人,他们却认为自己高出平均水平(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是最不准确的)。


从结果上可以看出,能力越差的人,评价自己能力的准确性也越差,进而他们会错误地认为自己比较优秀,对自己有虚幻的优越感。也就是说,在现实中越是一事无成,能力平平的人,反而会对自己有错觉,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能力来准确评价自己)。


以上。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知我心理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人与谁都能聊上几句,什么话题都能侃,仿佛对什么都懂,甚至被人称之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百事通,然而在工作中却一事无成,让人大跌眼镜。原因何在呢?无忧精英菌认为问题出在以下方面:

1、 事事都懂,样样不精通

俗话说:什么都懂跟精通是两个境界。

有些人对很多东西都有涉猎,兴趣很广泛,但不代表他在某一项目够专业,尤其在他自己从事的领域里,艺多不养家,什么都想要,结果由于零散的技能无法转换自己的专业技能,支撑自己在职场中的发展,而失去自己最重要的机会,无法成为行业内的专家,或者是核心管理人员。最终落得个一事无成的境界。

2、 嘴皮子厉害,不代表动手能力强

俗话说:讲就天下无敌,做就有心无力。

这个道理通常会在很多百事通身上见证。对于任何事情,他都有一套让人信服的道理。但是说到动手能力,他就无法操作,空有理论却无法实施,机会再多也是白搭的。当然,亦有一些人,道理自己懂,但是让他动手就不乐意了,甚至虽然知道成功需要付出代价,付出努力的,但是就不愿意动手,或者是愿意努力,但努力的力度还不够,半途就放弃了,因此最终的结果也只有一事无成了。

3、 运气欠缺了点,成功还需再努力

当然,有那么一种人,虽然什么都懂,在现实的工作中,也能努力去付出,就是运气差了点,成绩不佳,甚至一事无成。还有一种人,属于大器晚成型的,成功在不久的将来,现实阶段还需要再努力的。天道酬勤,精英菌能做的就是祝福他们尽早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精英菌点个赞哦~


无忧精英网


首先,我们来判断下“一事无成”的定义。

释义:是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更多的用于贬义的语境。

出自《除夜寄微之》

如果你判断自己什么都懂,却一事无成,问题出在深度和广度的把控上。什么都感兴趣,各种类型的书、剧、论坛都在看,聊天从来不会碰到陌生领域的话题,只能说明你知识掌握的广度足够。

但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时间,每个人都是24小时。你涉猎广,必然深度不够。懂摄影能聊各种镜头相机参数,并不能帮助你成为摄影大师;看过心理学的一些书,也不能让你成为心理学家。要想有所建树,必须要在某一个领域持续不断的付出,以深入下去。一万小时定律了解下?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想一想,自己涉猎的那些内容,看似让你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和甲说说西方美术史,和乙聊聊近期世界时政,大家都赞你:懂好多!但你试过和该领域真正的大师聊过天吗?试过才会知道,在这个领域,你只知皮毛。

你不是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受。职前菌也是其中一员,被周围朋友称为“度娘”。除了收获短暂的虚荣心,这些知识并没有帮助我成为专家。这就是传说中的万金油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要有所建树,你得在这一堆广度知识里,找一个扎根进去,源源不断的汲取营养,才能成就你的伟大。

“一寸宽,一公里深”。这是前程无忧的定位,也是职前菌今后努力的目标。与你共勉!


更多有趣、好玩、求职干货

老司机职前菌等你来哟~也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应届生求职网


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什么都懂但现实中一事无成?

现在回答下这个问题,这种人在现实中还不少,什么都会一点,但都不精通,看着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话题都能侃侃而谈,但现实中只是小蝼蚁一枚,俗话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他们没有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如果你不对这些知识信息进行进行思考处理,那么这些所谓的知识信息对你来说依然是无效的,只有那些真正对你现在目标有效的信息,并且你将它们付出了实践,那么那才真正的能体验到现在大数据带来的好处,其实,多数人的努力,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等你真正行动起来,那么你的成就,将会非常之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