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每一段苦難,都是人生最好的安排

人生哪會沒有苦難?雖然一生我們都在努力讓自己遠離苦難。

小時候去寺廟,磕頭拜佛,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菩薩保佑,逢凶化吉,清吉平安。

生命中的每一段苦難,都是人生最好的安排

躲避苦難,是人的天性,誰要說自己特別喜歡苦難,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過來人,通過苦難獲得歷練和成長,對苦難心存感恩;另一種是喜歡自虐的人。

一定程度而言,我們每一天都在努力,不管是學習、工作、事業、交際等等,是為了給自己或家人創造一個更為安全的環境,令自己或家人遠離苦難。

生命中的每一段苦難,都是人生最好的安排

但生活的現實是,不管你多麼努力,多麼小心,苦難總是不請自來,不期而遇。

似乎,人是生而受苦的。 這點在宗教裡詮釋得更為透徹。

世界上的一切宗教,都是對人生憂患和現實苦難的回應,都力圖通過對憂患和苦難原因的究極,通過對人生和社會本象的把握,來為被焦慮所煎熬的人們指點迷津。其中佛教對現實苦難的反應尤為敏感,對人生憂患的體味尤為深切。

生命中的每一段苦難,都是人生最好的安排

據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做迦毗羅衛國王子的時候,本來是無憂無慮,充滿歡樂的。有一天他出城遊玩,看見農夫在烈日烤灼下耕地,滿身泥汙,汗流浹背,辛苦萬分。

而耕牛更慘,勒著繩套,拖著耕犁,本來已很吃力,農夫的鞭子偏還不斷往它身上抽打,使它皮破血流。犁頭劃過之處,許多蟲仔被翻出土面,引來天上飛鳥啄食。

看著這一幕生存鬥爭的悲劇,釋迦牟尼心中產生了疑惑,這就是所謂的生活嗎?

生命中的每一段苦難,都是人生最好的安排

又有一天,釋迦牟尼出王宮,看到一個老年人,牙齒脫落,頭髮斑疏,皮膚枯黑,四肢無力,行走艱難,便問駕車的人這是怎麼回事。駕車人告訴他,這是人老的狀態,凡人都要走到這一步的。釋迦牟尼心想,我將來也要老嗎?心中便覺得悶悶不樂。

時隔不久,釋迦牟尼又遇見一個病人,羸弱枯瘦,輾轉呻吟,痛苦不堪。更讓他觸目驚心的是,他見到兩支送葬的隊伍,抬著死屍,人們散發捶胸,悲咽號叫,這一情景使他非常不安,難道這就是人生的歸宿?

帶著一連串的疑問和內心的震撼,釋迦牟尼食不甘味,寢不安眠,開始苦苦思索人生的意義和擺脫苦難的出路。

生命中的每一段苦難,都是人生最好的安排

他離家出走,放棄富貴榮華的生活去追尋人生幸福的真理,但幾年過去後仍一無所獲。後來,他坐在一棵菩提樹下,一連七天七夜,凝神聚思,終於豁然醒悟,人生猶如一個無邊無際的苦海,苦海無邊,苦就是人生的真實本相。

關於對苦難的理解,大家可以多看宗教和哲學類的書,包括心靈類的書,或多或少都會使人釋懷,得大自在,享受沒好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