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與屈原(屈原精神)!


端午與屈原(屈原精神)!

一.端午的由來

端午,在古漢語中,端字有開頭、初始的意思。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而古人用天干地支紀年,每年的第五個月正是“午月”,所以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叫它端午節。


端午與屈原(屈原精神)!

​ 端午節是中國重要的節日之一。在廣為流傳的說法中,屈原和端午節有直接的關係:戰國時期,楚國左徒屈原因得楚懷王的信任,而深受同事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損招迭出,致使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並被罷官流放。屈原痛心楚懷王被讒言媚語矇蔽了眼睛,致使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鬱悶之下,寫出了長詩《離騷》。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肝腸寸斷,於是在五月初五這一天,寫下《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自盡的消息傳來,汨羅江畔的居民無不為之失聲痛哭。他們在第一時間駕著各自的小船趕到江裡,盼望能找到屈原的遺體。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屈原的遺體不被水中的魚蛟吞食,他們想到了補救方案——往江中大量投放食物,以求吃飽了的魚蛟等江中動物放過屈原的遺體。從此,端午節成為重要節日,直到今天。

​二 . 屈原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端午與屈原(屈原精神)!

三 .屈原情懷,屈原精神。

屈原之所以為世人推崇,不僅是因為其《離騷》,《九天》,《九問》等文學著作,還因為他那特立特行的人格魅力,其愛國情懷,獨善其身、敢於進諫精神所感染!

屈原愛國情懷訴 諸其文:“發憤以杼情”(《九章·惜誦》),“道思作頌,聊以自救兮。憂心不遂,斯言誰告兮!”(《抽思》)“介渺志之所惑兮,竊賦詩之所明。”(《悲回風》),內心的痛苦與信念,豐富深沉的愛國情懷溢於言表:憂國憂民於貪婪之時代;好修獨醒於溷濁之世道。

在持國權者紛紛苟且偷安、耽於享樂時,屈原以秉德無私之心前後奔走,希望君王能醒悟,向有德的先王們學習:“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離騷》)

在眾人貪婪不滿足、不理朝綱時,屈原焦心如焚,擔心楚國政權因為朝政的荒廢、政風的貪婪享樂而最終顛覆:“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餘身之憚殃,恐皇輿之敗績。”(《離騷》)河山破碎、國土淪喪,百姓流離失所,飽受戰爭飢寒交迫,屈原為之哀傷欲絕,痛惜與憤慨:“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九章·哀郢》)

在矛盾日益尖銳,己身遭際不幸時,屈原也想到過離開楚國。“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兩美其必合兮,孰求美而釋女。”,“陟陞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在《抽思》中屈原亦寫道:“數惟蓀之多怒兮,傷餘心之憂憂。願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本想無所顧及,一走了之,但看見煎熬中的楚國人民便又止住了。

憂國憂民於眾皆貪婪的時代,在楚國貴族們自恃強大、貪圖享樂之時,屈原頭腦清醒,預見到楚國由盛轉衰的危險,於是積極主張變法圖強,和腐朽的貴族集團抗爭,至死也不願放棄自己的理想,至死也不願離開楚國。這是屈原愛國情懷的重要體現。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芷。《離騷》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九歌》,這些句子無不體現其愛國精神!

“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為常。”(《離騷》)好修自愛是屈原的終身追求。這種好修自愛、自尊自勵的情懷,促使屈原提倡“純粹”之德與“美政”之國,是屈原愛國情懷的深層次體現。

從政初期,屈原對自己要求嚴格,即使“天分”高潔,仍不忘加強自己後天能力的培養:“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離騷》)在政治生涯受到挫折、得不到楚國君臣和世人的理解時,屈原不放棄對高潔品行的堅持:“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九章·涉江》)“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離騷》)在遭眾人詆譭之時,屈原更加堅定自己的救國主張和美政理想:“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離騷》)

好修獨醒於溷濁之世道,無論何時何地,屈原都不願違背“正直”之心,而是保持清醒,不與世同流合汙:“蘇世獨立,橫而不流。”(《橘頌》)“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九章·涉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

在受到嚴重政治打擊被流放時,仍堅持秉承天地精神,甚至以死明志:“苟餘心其端直兮,雖僻遠之何傷?”“吾不能變心以從俗”(《九章·涉江》)“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九章·漁父》)

屈原“好修”絕非儒家的“窮則獨善其身”,而是與其“美政”理想有關。因為屈原在詩歌中常常提及歷史上聖君賢相有一個共同點:好修自愛,注重自身修養。他說:“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離騷》)“湯禹儼而祇敬兮,周論道而莫差。”,“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離騷》)歷史上聖君賢臣儼而祇敬,故而得道多助、國運恆昌。 正是這一深沉的愛國情懷,讓屈原對楚國的命運有了深入思考,所以他不僅自守貞操氣節,保持正直之心,自尊自勵,而且還努力為楚國“美政”培養有美德的人才:“餘既茲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離騷》)努力諫規楚王,凝聚民心,吸引人才:“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離騷》)

從個人得失看,執著勸諫會招來禍患,但為了促使國富民強的“美政”夢想的實現,屈原還是不忍放棄規諫楚王。只可惜“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離騷》)燕雀處堂,眾芳汙穢,屈原被流放。

屈原的這一愛國情懷只有局外人能讀懂。楚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妬以功,諂諛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離。屈原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楚國本是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國家,但政治腐敗,群臣相妬,諂諛用事,導致被秦國攻下都城的悲劇結局,確實令人扼腕嘆息。

縱然小人當道、是非顛倒,卻寧可“眾人皆醉我獨醒”,始終不肯同流合汙,不惜“伏清白以死直兮”,這種是非分明的“榮辱觀”恰是中華兒女世代所需求的。

雖遭小人排擠,屢受打擊,屈原卻忘懷個人得失,“恐皇輿之敗績”,“哀民生之多艱”,憂慮的永遠是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命運,這種為國為民的憂患意識感。……。

今天我們重提屈原,一則緬懷追思,二則學習屈原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把這種精神與當代實際結合在一起發揚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