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古道——八十一条古道之第四

函谷古道——八十一条古道之第四

函谷古道——八十一条古道之第四

东起宏农涧西岸的函古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长15公里,是这一带唯一的东西通道。

谷深50一70米,谷底宽10米左右,窄处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一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势险恶,地貌森然。古书上说函谷关道"车不分轨,马不不鞍","一泥丸而东封函谷"。近年村内一农民在田间劳动时,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骨,发现其身上中箭十多处,经文物部门鉴定,死者身上的箭簇为战国时期制品,可见当时战争之激烈。

函谷古道——八十一条古道之第四

新安县城东500米处东关村,有汉函谷关遗址,函谷古道贯穿南北。函谷关有秦、汉两处遗址。秦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在今灵宝市。汉武帝为扩大长安京畿领域,于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将关防东移300里,在新安筑建关隘。史家为示区别,称灵宝函谷关为秦函谷关,也叫秦关;称新安函谷关为汉函谷关,也叫汉关。而贯穿关卡的通道,灵宝以西称长安古道,新安段则直称函谷古道。

函谷古道——八十一条古道之第四

这里是古代屯兵驻防的要塞,是操戈鏖战、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战场,也是古丝绸之路起点的第一道门户和中原锁钥,西来东往的商贾都以此为聚集与歇脚地。据史书记载和近代考古证实,当年以汉函谷关为中心,北到黄河,南至宜阳,关塞相连,形成一座小长城。关楼气势巍峨,地形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威。由于战乱和长期风霜雨露侵蚀,至三国末年,关城已成为废墟。在以后一千多年内,修了又毁,毁了再修,留给世人的记忆,函谷古关总是破损多于完整,衰败多于兴盛。

函谷古道——八十一条古道之第四

现在能看到的古关遗迹,是1932年修复后又遭破坏遗留下来的。那一次修复的函谷关,楼高38米,为上中下三层,顶部为四角亭阁,飞檐画栋;中部为方形阁楼,十字通道东西南北各门均有楹联;底部为城垛错落、气势恢弘的城楼,关门顶部为圆拱形,宽约4米。

现在呈现给游客的,只有关楼底部和二层方形阁楼。虽经近年维修,却未失古关原貌。关名“汉函谷关”四字,据传系康有为所写。二层阁楼四门洞楹联,东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西为“佑彼周室,宏我汉京”;南为“紫气犹守贤令尹,青牛重度古函关”;北为“巍乎直同百二险,焕然重筑一丸泥”。楹联或写景,或叙史,立意精深,对仗工整,用典得当,笔如神来,具有相当的思想高度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如今的汉函谷关遗迹,登关楼眺望,北面陇海铁路替代了函谷古道,南面青龙山苍葱翠绿,西面县城高楼栉比,东面涧水汩汩。东西幽谷,隐隐展现着当年古道过客匆匆的情景。万千景致,尽收眼底。抚今思古,不禁浮想翩翩。

函谷古道——八十一条古道之第四

关楼遗址正东,依山傍水有一段凿山而成的岩石古道,路面斑驳凹凸,相距约1米有余,平行展现着两道深陷的车辙,却光滑犹存。漫步在这条千年古道上,浏览着身边高耸云天青苔满布的石壁,感叹古人开路的艰辛,细品脚下两排平行而深陷的车辙,想象古人西来东往的匆忙和困扰,遐思油然而生。

这条古道两千多年来,西来东往,过客无从估数,而真正像老子骑青牛过关,接受盛情挽留,写出《道德经》传世,“雁过留声”的佳话寥寥无几。茫茫人海何尝不是这样,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匆匆过客,来也无踪去也无影。

关隘多置于交通险要或边境出入之地,是占据地利的防御驻所,曾为平息战乱、稳定边疆等立下了汗马功劳。函谷关自然也不例外。关楼遗址在新建的关楼东约20米处,南北长71.2米,呈凹型,坐西向东。古关楼为双门双楼悬山顶式三层建筑,楼顶各饰丹凤一只,又叫“丹凤楼”。楚汉之争中,原关楼被项羽所焚,永远淹没于战祸之中,今人难睹古关旧貌,看到的显赫气派的关楼是灵宝市于1992年依据四川成都青羊山出土的汉像砖古函谷关楼重新修建的。

古函谷关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据《考古通论》记载:函谷关始建于周初。与它相比,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要“晚生”好几个世纪。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东西数百里“马不并辔,车不方轨”,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地曾流传“铁函关、土潼关,一马平川取长安”的说法。函谷关扼守两京咽喉,历来是逐鹿中原或进取关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函谷古道——八十一条古道之第四

公元前658年,晋献公贿赂居住在骊山一带的犬戎从西边攻击虢国,犬戎兵至桑田(今函谷关镇稠桑村),虢公率领伏兵从函谷古道两侧杀出,居高临下,犬戎大败而逃。

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推举楚怀王为纵约长,第一次联合伐秦,联军攻到函谷关,被秦军击退,“五国之师皆败走”。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部西进灭秦。刘邦深知函谷天险难于突破,在洛阳东作战不利的情况下,避开函谷,出轩辕关,绕道商洛,由武关攻入关中,灭秦。派兵守函谷关以拒项羽,两军大战,项羽终破关入驻鸿门。

公元756年,安禄山起兵叛唐后,多次从函谷关进攻潼关,被唐军统帅哥舒翰击退。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迫使哥舒翰放弃守关拒敌计划,率兵出战。哥舒翰与安禄山军崔乾佑会战于函谷关西原,安军伏兵纵火焚烧唐军,并以精骑自南山迂回出击,唐军大败,20万人只有8000人脱逃,主帅哥舒翰被迫投降,潼关、长安相继失守。杜甫在《潼关吏》中对这段历史悲剧发出慨叹:“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1944年4月,日本侵略军发动了“河南会战”。短短20余天时间,日军由洛阳攻到灵宝老县城。中国军队据守函谷关及衡岭原重创日军,毙伤日军包括联队长、团长在内2000余名,少数日军窜至阌乡后随即撤出,终未能西进一步。在60多年前的日军地图上,准确地标着“函谷关”的位置,足见这千古雄关对外敌的震慑。

1947年9月,我陈谢大军强渡黄河,西进崤函。当时守城敌军以一个加强营据守函谷关高地,企图负隅顽抗。我军采取偷袭和强攻相结合的战术,于11日午夜渡过弘农河,由函谷关迂回到敌军阵地西南,以神速动作全部消灭敌军,占领函谷关高地,从而使灵宝守敌防线瓦解,敌军4000余人全部被我军歼灭,取得了解放灵宝战役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