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哲學知識易錯點100個 高度總結(下)!

第三單元

49. 聯繫、發展、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提醒:聯繫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矛盾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50. 實踐活動可以割斷不利於人的聯繫。(提醒:實踐不能割斷聯繫,聯繫具有客觀性。)

51. 人為事物的聯繫具有主觀性。(提醒: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繫都是客觀的。)

52. 整體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提醒:整體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簡單相加。)

53. 關鍵部分的功能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提醒:關鍵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條件下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

54. 事物聯繫是客觀的,人們無法改變。(提醒: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繫,改變事物的狀態,創造條件建立新的聯繫。)

55. 整體功能總是大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提醒:當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

56. 關鍵部分對整體起決定作用。(提醒:必須在一定條件下。)

57. 發展是一種運動和變化,運動和變化也是一種發展。(提醒:並非任何運動和變化都是發展,只有前進的、上升的運動和變化才可能是發展。)

58. 發展就是曲折的運動。(提醒: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59. 事物的發展是週而復始的循環。(提醒: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發展是前進與上升。)

60. 事物量變過程實質上就是質變的過程。(提醒:量變與質變有本質區別。)

61. 事物總處在漸進和不顯著的變化中。(提醒:事物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並不是總處在漸進和不顯著的變化中。)

62. 雙方力量的此消彼長是戰爭發展過程中的質變。(提醒:雙方力量的此消彼長是戰爭發展過程中的量變。)

63. 事物的聯繫是普遍的、客觀的、無條件的。(提醒:聯繫是有條件的。)

64. 任何變化都是發展。(提醒:只有前進的、上升的、進步的變化才是發展。)

65. 新出現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提醒:新出現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能用時間標準來判斷。)

66. 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所有的質變都是發展。(提醒:質變不一定是發展,發展是前進的向上的質變。)

67. 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消除事物之間的矛盾。(提醒:矛盾具有客觀性,不能消除矛盾。)

68. 戰爭中的中日雙方只有鬥爭性沒有同一性。(提醒: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

69. 即使客觀條件不變,主次矛盾也可能相互轉化。(提醒:主次矛盾在一定條件下才可能相互轉化。)

70. 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主要矛盾通過次要矛盾起作用。(提醒: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次要矛盾通過主要矛盾起作用。)

71. 矛盾就是構成矛盾的雙方相互排斥、相互鬥爭,矛盾可以調和,不可以緩和。(提醒: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矛盾可以緩和,不可以調和。)

72. 矛盾的基本屬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提醒:矛盾的基本屬性是同一性和鬥爭性。)

73. 任何事物都存在兩個方面,即都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提醒:不能將兩方面理解為就是優點和缺點。)

74.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製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於事物的發展。(提醒:矛盾是客觀的,不能製造,人為製造的矛盾只會阻礙事物的發展。)

75. 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鬥爭中,有意識地製造出自然界原來不存在的東西,而這些事物中包含著矛盾,所以意味著人可以有意識地“製造”矛盾。(提醒:矛盾的產生與消亡是客觀事物自身運動的結果,不是人能夠有意識地製造出來的。)

76. 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於普遍性之中。(提醒: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77. 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提醒: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係。)

78. 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決的矛盾。只要解決了主要矛盾,辦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提醒:二者不能劃等號,因為在特殊的情況下,卻要先解決好次要矛盾,才能解決好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解決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79. 豐富的專業知識是創新思維的源泉。(提醒:實踐是創新思維的源泉。)

80. 制定創新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提醒:正確反映時代精神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81. 理論創新決定實踐創新。(提醒:實踐創新決定理論創新。)

82. 辯證否定的實質是創新。(提醒:實質是揚棄。)

83. 創新是人們思維的產物。(提醒:創新離不開人的思維,但創新歸根到底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

84. 發展是新事物全盤否定舊事物。(提醒:不是全盤否定,而是辯證否定或揚棄。)

85. 創新就是科技創新。(提醒:創新包括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

高考政治哲學知識易錯點100個 高度總結(下)!

第四單元

86. 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提醒: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具有雙重性。)

87. 科學實驗是社會存在的基礎。(提醒: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88. 人的慾望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醒: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不是人的慾望,而是適應生產力的生產關係。)

89.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提醒:只有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時,才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90.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提醒: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只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只有當上層建築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才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91. 人民群眾就是勞動群眾。(提醒:勞動群眾是人民群眾的主要的穩定的部分,是其主體不是全部。)

92. 人民群眾是一個永恆的範疇。(提醒:是一個歷史範疇,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具有不同有內涵。)

93. 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提醒: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但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的基本矛盾。)

94. 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提醒: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

95. 在價值選擇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提醒: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價值選擇。)

96. 價值選擇正確與否沒有客觀的評價標準。(提醒:正確的價值選擇有其客觀評價標準,即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是否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97. 客觀條件無法影響到人的成功。(提醒:客觀條件直接影響個人的成功。)

98. 價值觀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正確的導向作用。(提醒:不同的價值觀有不同的導向作用,正確的價值觀對人們的實踐活動起推動作用,錯誤的價值觀起阻礙作用。)

99. 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就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提醒: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還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100. 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人的價值就在於享受價值,在於社會對個人的滿足。(提醒: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

101. 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首先看他在物質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對社會的貢獻。(提醒:既要看物質貢獻,也要看精神貢獻,把二者區分開來是錯誤的。)

102. 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客觀基礎。(提醒:實現人生價值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但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才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客觀基礎。)

103. 機遇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首要條件。(提醒:機遇是客觀條件之一,除此之外還需主觀努力。)

104. 追求個人利益就是堅持個人主義。(提醒:個人利益是指個人生活、工作和發展的物質文化需要。它與個人主義根本不同。個人主義是一種一切以個人為中心,一切從個人出發,為了滿足個人的需要、願望而不惜損害他人利益的思想體系。我們應當尊重每個人的正當個人利益,反對個人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