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的最終走向和中國的機遇

不可避免的貿易戰明天就要打響了,這是中國謀求在全球經濟貿易分工體系中更上一層樓時必然要付出的代價。

貿易戰的最終走向和中國的機遇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在全球經濟貿易體系中,一步步從最簡單最低級的分工走向中端,在進一步謀求由中端走向高端時,中國遇到了更大的阻力。另一方面,貿易戰是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的一部分,是中美經濟戰的極端表現形式,在中國由中端走向高端最後一躍時,美國用貿易戰這種激烈的手段遏制中國的崛起,因為美國知道這是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最後一次機會,所以美國會全力以赴。

本次貿易戰美國有八成勝算。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打無準備之仗,美國作為貿易戰的發起方,很早就開始精心準備制定預案。現在看來,美國的貿易戰預案充分考慮並順應了美國現實國內需求,也兌現了特朗普的競選綱領,可謂一舉多得。

貿易戰的前期準備實際上從去年已經開始,美國實施大幅度減稅作為標誌性的動作,兌現了特朗普的競選承諾,也成為貿易戰準備階段時最重要的策略。全面而大幅度的減稅的政策很快就有了效果,並且效果出人意料得好,企業在境外賺的錢流回國內,企業也有錢投資了,製造業迴歸本土,就業回升,得益於減稅政策,民眾也有錢消費了,美國經濟形勢向好。美國製造業迴歸後,貿易戰加增中國商品關稅,使得來自中國的商品貴了,美國製造就能以同樣的價格替代多數來自中國的產品。這種一石兩鳥之舉,既打擊了中國製造又有利於美國製造。

國內經濟向好的跡象加強了美國通過貿易戰這種激烈的形式遏制中國發展的決心,因為他們找到了替代中國製造的方案。如果美國經濟形勢沒有那麼好,就會沿用以往較為緩和的方式遏制中國的發展,這是美國幾屆總統的既定戰略。

緊接著,在發起貿易戰前,美國通過對中興制裁驗證了對中國軟肋的判斷,為制定精準打擊制定了實施方案。通過中興事件,美國更加確認了中國的軟肋就是信息產業的基礎——芯片等核心科技。沒有這個基礎,中國進行產業升級無望,特別是中國製造2025,沒有芯片和操作系統的支撐,就如無源之水無米之炊,製造業升級就沒有了最底層的基礎,並且,中國製造在這個維度的缺失和短板是一時半會無法突破的,貿易戰會覆蓋中國對核心技術的突破週期,使得中國徹底失去反制機會。

美國的另一種試探就是不斷地談判,以摸清楚中國所能接受的底線,曾經一度傳出不打貿易戰的聲明。

美國的退路是重塑經濟貿易體系。

貿易戰沒有完勝的一方,美國也在尋找退路。

傳言美國意欲脫離WTO並非空穴來風。抹平貿易逆差不是貿易戰的終極目的,貿易戰的終極目的是遏制中國的發展,將中國牢牢地固定在世界經濟貿易金字塔的底層,打碎中國尋求世界經濟貿易重新分工的夢想。

美國雖然也對盟友建立了關稅壁壘,但是明顯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解決,特朗普就在2018年的七國集團(G7)峰會中尋求G7國家之間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並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特朗普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西方經濟可以一體化,重塑新的以美國主導的經濟貿易體系,這就是美國的退路。

但是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的人不可能人為地割裂開,特別是中國擁有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前途廣闊的市場,G7成員國不能覆蓋所有的資源。

美國也將為本次貿易戰付出代價。

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中美每年5000億美元的生意,美國賣給中國1500億美元,中國賣給美國3500億美元,每年差2000億美元。特朗普的目標就是抹平這2000億美元。如果下一步繼續擴大加徵關稅範圍,就算全部涵蓋,中國也只能覆蓋1500億美元,而美國可以覆蓋3500億美元,很顯然美國可以達到既定目標。

然而不管出於何種理由,以關稅壁壘作為打擊工具的策略,為美國提前透支了信用,這是最大的代價。一個在WTO體系架構內經營了幾十年的體系需要巨大的時間成本,關稅壁壘對體系的破壞是根本性的。

另一方面,中國在中端製造業已經站穩腳跟,美國想重塑供應鏈很難繞開中國,同時重塑供應鏈的風險也將讓美國失去中國這個即將消費升級的巨大市場,一時的勝利可能換來長久的代價。

貿易戰的最終走向。

在美國對中國500億美元商品徵收高額關稅後,中國必然反制,美國也放話一旦中國反制,後續會對更多的商品提高關稅。但是這需要幾個前提條件,一要看美國國內的經濟和就業,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能不能找到WTO的替代。如果後一項進展不順利,美國可能在500億美元后暫時罷手。

美國的最終目的是遏制中國的崛起,如果通過貿易戰可能推後中國製造業升級5年,中國的崛起就有可能推後10年,然而中國最終必然崛起,這是美國很清楚的,所以在美國沒有重新建立起美國主導的新的經濟貿易體系前,美國對中國崛起的遏制就沒有勝算。

中國扭轉被動的關鍵是減稅。

美國發動貿易戰始於減稅,中國如果想從根本上扭轉被動局面,關鍵也在減稅。

從美國的經驗來看,大幅度減稅的效果在半年內就可以顯現出來,並且回報是巨大的。一旦中國大幅度減稅起作用,中國的市場規模足以彌補相對美國的劣勢,打破美國重塑供應鏈的計劃,中國巨大的充滿活力的市場有可能瓦解美國的同盟,使得中國在短期內找到替代品,爭取時間補齊短板。

改善民生後中國產生巨大的消費升級市場對沖貿易戰的不利影響,中國主導的局部自由貿易等等,中國可以利用這些組合拳為中國突破核心科技爭取時間,使得美國在2~3年後失去貿易戰的效果。

打貿易戰是美國遏制中國謀求世界經濟貿易重新分工的激烈手段,沒有貿易戰也會有其他形式,這種成長的代價不可避免,這部分付出的真金白銀,與其給了對手,不如通過大幅度減稅讓利於民,用這部分錢改善民生,從根本上解決改革開放四十年積累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就能從根本上扭轉中國在貿易戰中的被動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