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運動的損傷、恢復以及避免方法!

高爾夫運動的損傷、恢復以及避免方法!

分析避免運動損傷出現的兩個方面

避免運動損傷的出現可以從兩個方面去分析:

一是瞭解運動技術產生的過程,技術形成環節不同所帶來的潛在的損傷部位也不同,運動技能的形成既是一個複雜的神經過程,又是複雜地學習過程;

二是運動練習的負荷量,不同訓練週期和不同運動負荷量所可能帶來的損傷也有差異,例如一位球友從來不去練習場,每月僅下一次球場一年十來場,這種類型的球友最大可能會有急性損傷,運動疲勞堆積類型的損傷在他身上發生的概率極少。

高爾夫運動的損傷、恢復以及避免方法!

造成損傷的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一、運動技術產生過程易造成的損傷,劃分為泛化階段、分化階段、鞏固階段以及自動化階段四個階段。

A、泛化階段和分化階段:此階段的損傷主要出現在肘關節、手腕關節以及腰部的急性扭傷,這兩個階段在高爾夫技術動作掌握的初中期。

其次,個人身體素質差、技術動作不熟練是導致運動損傷的另一重要因素,高爾夫運動是一項以肌肉爆發力量、身體協調力以及機體柔韌性等身體素質為主的運動。

在我們平時的生活運動中,上下肢以及身體都以屈伸運動為主,而高爾夫運動是由下而上身體旋轉做功為主,身體旋轉運動技能的內在規律還未完全被大腦理解,大腦皮層內抑制過程尚未確立,大腦皮層中的興奮與抑制都呈擴散狀態,使條件反射暫時聯繫不穩定,動作往往表現得僵硬和不協調,不該收縮的肌肉收縮,出現多餘的動作,擊球時要麼打不到球,身體緊張的旋轉力並未作用到球,而作用於左側腰和肩這兩個部位,照成急性扭傷。

故在練習初期,一定要多想多記憶正確動作的模式,站位時刻要意念自己放鬆肌肉,隨著練習的增加慢慢進入分化階段,大部分錯誤動作自然會得到糾正,能比較順利和連貫地完成技術動作,但依然不穩定,動作相對協調,練習中肌肉過度緊張逐漸消除。

高爾夫運動的損傷、恢復以及避免方法!

B、鞏固階段和動作自動化階段:此階段主要出現背肌、腰肌、膝關節等損傷,這兩個階段是球友在高爾夫技術動作已經掌握的前提下,對於球的打擊距離和準確性又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於擊球距離較前兩個階段更加遠更穩定以及動作越來越優美,成就感也隨之增加,很自覺的願意多練習,往往在這個練習過程中,由於反覆做同一動作,使身體局部負擔過大而引起損傷,特別是膝蓋和左側腰背肌群。

高爾夫運動的損傷、恢復以及避免方法!

運動損傷發生的部位

1、膝關節:此部位受傷多發生在專業球手身上,以右手球員為例,為到達並保持在高水平狀態,往往需要大量的練習來鞏固運動技能。

高爾夫運動的損傷、恢復以及避免方法!

(1)力量練習,鍛鍊部位:股外斜肌、股內斜肌

採用方法:負重半蹲起——雙手於肩兩側握住槓鈴,放置於後背肩帶處(最大負重值的60%),上身直立,腳掌、腳踝、膝蓋依次發力屈膝半蹲起,不需要下蹲至最低點,保持合理的節奏,10-15個每組,4-6組。

(2)拉伸練習,鍛鍊部位:十字韌帶、內側副韌帶及內側半月板

採用方法:反疊法,跪在墊子上以膝蓋為反疊軸,身體向後倒直至背部靠近墊子,視個人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反疊程度,維持20秒,做3-5組。

2、腰背肌肉群:這個區域的大肌群受傷的概率相當高,初期和中後期都容易損傷。

高爾夫運動的損傷、恢復以及避免方法!

(1)拉伸練習,鍛鍊部位:大腿後側肌群、軀幹旋轉肌群、下背部。

採用方法:關節肌肉拉伸——雙腿站直體前屈,注意膝關節伸直、身體儘量繃直向腿部靠近,直至雙手抱住踝關節(視個人情況而定)。

作用:拉伸大腿後部肌群以及達到調動坐骨神經【備註1】的效果。

(2)拉伸練習,鍛鍊部位:背闊肌、豎脊肌、腹內外斜肌等

採用方法:關節肌肉拉伸 ——體側屈,可用一根球杆,雙手握住球杆與肩同寬伸直至頭頂上方,軀幹向一側方慢慢彎曲以達到拉伸另一側肌肉的效果,注意保持身體側屈時身體超前,以免降低拉伸效果,兩側練習方法相同,可根據個人肌肉放鬆度適當選擇兩邊練習次數的差異。

作用:運動前拉伸可以預熱肌肉,更好的調動肌肉的工作能力,減少肌肉粘滯性【備註2】;運動之後的拉伸可以消除部分乳酸,更好的恢復肌肉活力。

(3)力量練習,鍛鍊部位:軀幹旋轉肌群(腹內、外斜肌)、肩部肌群(三角肌)、髖部旋轉肌群(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

採用方法1:動力性力量練習——雙腳或單腳體側位蹲跳,雙手反握於背後,雙腳併攏,左右側跳的寬度在一米以上,每次跳起後至另一側需蹲下,然後同樣方法左右連續跳20次,視個人體能4-6組即可

作用:增強腿部快速力量能力,從而達到更遠的打擊距離

採用方法2:器械輔助練習——負重槓鈴體轉(最大負重值的50-60%),將槓鈴置於背部肩帶處,雙手分別在作於肩峰外側握住槓鈴,半蹲姿勢略低於揮杆準備姿勢,上身繞軀幹旋轉幅度至最大值,左右側來回旋轉10-15次,4-6組即可

作用:增加腰部旋轉肌群力量,以便更好的將下肢傳遞上來的力量傳遞至背部、肩帶、手臂等。

3、頸部:這個部位受傷的概率比較少,除非頸椎原本就有椎間病變或關節炎,運動損傷中部分人是擊球時過早抬頭看球,引起頸椎不正常旋轉而引發。

高爾夫運動的損傷、恢復以及避免方法!

拉伸練習

練習部位:頸部前側肌群(胸鎖乳突肌等)、頸部後側肌群(斜方肌上部、豎脊肌頸部段等)

採用方法,頸部靜力性拉伸,拉伸頸部肌肉時動作應該慢且柔和

技術要領:手掌根推頭部前、後、左、右四個方位仰,感覺頸部肌肉有拉伸感覺時,四個方位中每個方向維持此動作15秒左右為一組,3-5組

作用:防止頸部肌肉緊張,有助於軀幹的旋轉。

4、肩關節:易發生肌腱炎或撕裂傷,很多是過度主動用力,多餘用力動作導致。

高爾夫運動的損傷、恢復以及避免方法!

動力性伸展

練習部位:肩部肌群、肩部韌帶、關節囊等

採用方法,肩部動力性拉伸,注意動作節奏:

(1)持球杆震擺:雙手握球杆兩端與肩同寬,至頭正上方,向身體後上方有節奏的震擺,幅度可逐漸增大,20-30次為一組,3-5組即可。

作用:運動前熱身防止肩關節急性拉傷受傷。

(2)翻肩:此動作難度較大,請謹慎練習以免拉傷,雙手握球杆兩端,手臂伸直從身體前方從頭上方翻至身體後方,然後從後方翻回前方,兩手之間寬度視個人肩關節柔韌性而定,可先選擇一號木,隨著身體熱身度增加逐漸改成短杆。

作用:增加肩關節的活動範圍,如遇到反作用力過大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肩關節的快速旋轉將力量釋放掉,避免肩關節損傷。

5.肘關節:肘關節的傷大都出現在初學者,即通常所說的高爾夫球肘,與網球肘出現在肱骨外上髁發炎不同,位於手肘內側肱上髁炎。

高爾夫運動的損傷、恢復以及避免方法!

抗阻力訓練

練習部位:前臂橈側肌群

採用方法:肘關節動力性力量練習

(1)持啞鈴屈臂練習:雙手各握一個啞鈴,手臂伸直放置於身體前方30CM處,掌心朝前,上臂保持不動,下臂向上臂靠近,視個人情況而定20-30個一組,4-6組即可。

(2)持啞鈴旋轉手臂練習:雙手各握一個啞鈴,直臂放置於身體兩側,約15CM處,以手臂為旋轉軸做內轉和外轉運動,次數30-50一組,約3-5組

作用:提高前臂橈側肌群的力量,增加肘關節關節囊活動性。

6、腕關節:腕關節的傷發生在初期概率較高,一是手掌握杆過於用力照成的肌肉緊張,還有就是初期技術動作不穩定,觸球后反作用力回傳至關節導致的損傷,所以首先要採用合理的力量握杆,並適當增加腕關節肌肉群力量。

靜態伸展抗阻力訓練練習部位:屈腕肌群

採用方法:(1)雙手十指相扣,手臂伸直掌心朝前於胸前,手臂最大幅度向前伸張拉伸屈腕肌群,感覺到有較強的拉伸感,維持20-30秒每組,練習3-5組。

(2)一手握兩根鐵桿,手臂伸直於胸前,以手臂為轉動軸做往返的旋轉運動,20-30轉每組,練習4-6組。

作用:增加腕關節肌肉力量,增加肌肉靈活性。

同樣是高爾夫運動,但不同的個人身體素質和不同的運動量會產生不同的運動損傷,所以應配合不同的體能練習手段,特別是練習頻率在一週3次且每次200粒球以上的運動負荷(且不是已短切杆練習為主)。

除以上常用方法外,還應特別加強有氧肌耐力【備註3】的鍛鍊,最有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慢跑,專業球手除專項柔韌性練習、力量練習外,對於有氧耐力的鍛鍊也很重視,可選擇20-30分鐘中低強度的慢跑練習,來提高機體的工作能力。(本文由“球包通”蒐集整理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