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回憶錄:1999-2018——尋找牛熊之間的轉換及要素構成

A股回憶錄:1999-2018——尋找牛熊之間的轉換及要素構成

回顧A股的歷史,自1999年以來A股總體上經歷了四輪牛熊,新股民對久遠的歷史或許非常陌生,而老股民可能陌生又熟悉。下面我給大家簡單聊聊,屬於回憶形式的,不需要很正式,也歡迎大家留言。

1999-2001年:“519”行情

1999-2001 年的牛市,市場認為是從1999年5月19日開始,被稱為“519” 行情。當時的背景是1999年5月8日美國導彈襲擊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市場隨後跳空下挫,5月成為了中美談判的關鍵時點。

表面上看,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表《堅定信心,規範發展》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引爆了股市行情。但事後來看,1999年5月18日全部A股整體法估值的PE為35倍,PB為1.94倍,從PE來看比較合理,PB則相對低估。

這個過程中,A股基本面盈利持續改善,資金面在連續降息的通道中。同時, 期間第一部《證券法》頒佈,轉配股上市等系列改革持續推進。WTO、利息稅、西部大開發戰略等分別從進出口、消費、投資提升了經濟向好的預期。

在低估值情境起點條件下,疊加資金面持續寬鬆,伴隨基本面盈利的改善, 對於改革的預期蓋過悲觀的預期,市場完成了從低估-合理-高估的均值迴歸以及過度修復進程。

2000年A股盈利開始改善

A股回憶錄:1999-2018——尋找牛熊之間的轉換及要素構成

2001-2005年:減持風暴

2001-2005年的熊市,市場認為的觸發事件是2001年6月12日國務院推出的國有股減持方案。 雖然這一方案推出之後引發市場持續下跌,但是在2002年6月24日,證監會財政部等部委決定,停止了在二級市場減持國有股。

也就是說,2002年下半年至2005年,這一政策是否仍然存在影響,較難界定。 事後來看,政策或者事件只是導火索,市場有其自身運行的邏輯。

2001年6月13日,全部A股整體法估值的PE為69.28倍,PB為5.42倍, 無論是參考國外市場歷史,還是A股歷史,這個估值是非常高的。

基本面方面,GDP、ROE都是穩中有升,但是向好的基本面仍然無法支撐市場如此高的估值。在此期間,資金面趨緊,2003年進行了提升準備金操作,2004年進行了加息操作。

在高估值情境起點條件下,疊加資金面由寬鬆向偏緊轉變,伴隨擔憂國有股減持的情緒,實際的盈利改善依然未能阻擋市場從高估-合理-低估的均值迴歸、過度修復進程。

2001-2005年熊市GDP與ROE穩中有升

A股回憶錄:1999-2018——尋找牛熊之間的轉換及要素構成

2005-2007年:大牛市

2005-2007年的大牛市,市場認為是“股權分置改革” 政策對2001-2005年熊市國有股減持擔憂情緒的修復,徹底解決了“同股不同權”的問題。

自2005年4月29日證監會發布《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宣佈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以來,快速有效地執行,於2005年5月9日推出首批股權分置改革試點企業,在破解股權分置這一股市“頭號難題”邁出了實質操作的第一步。

到了2005年底,50家全部中小企業板股權分置工作完成。市場也於2005年6月就完成了築底。

事後來看,“股權分置改革”對股市長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注意到,2005年7月11日全部A股整體法估值的PE為17.75倍、PB1.61倍,實際比1999年5月18日的估值還低。

這個過程中,經濟基本面GDP不僅保持高增長,而且持續向好,PMI指數穩步提升也能驗證當時景氣的經濟活力。上市公司ROE角度來看,同樣是穩步上升。

2005-2007年牛市ROE穩步上升

A股回憶錄:1999-2018——尋找牛熊之間的轉換及要素構成

當然,這種局面,結售匯制度下出口的持續高速增長導致外匯佔款的持續增加為經濟、資本市場提供了充足的流動性,資金面較為寬鬆。

同樣,在低估值情境起點條件下,疊加流動性充裕環境,在強勁的基本面支撐下,伴隨“同股同權”長效機制建立,無論是對經濟基本面的預期還是對改革的預期都非常樂觀,市場又一次完成低估-合理-高估的均值迴歸、過度修復的進程。

這一次牛市不僅持續時間較長,向上修復的幅度也非常大,一方面是2001-2005年市場從高估-合理-低估的過度修復導致了非常低的估值(比1999年5月18日還低很多), 另一方面則是2005-2007年的經濟基本面及企業盈利非常好,同時疊加了結售匯制度下充裕的流動性和“同股同權” 長效機制建立所帶動的樂觀預期,各個因素的共振造就了大牛市。

2005-2007年牛市GDP與PMI持續向好

A股回憶錄:1999-2018——尋找牛熊之間的轉換及要素構成

2007-2008年:金融危機

2007-2008年的快速下跌,美國“次貸危機”是這一歷史的背景。

從時間點來看,2008年1月中旬,美國花旗集團和美林證券分別公告因次貸淨虧損98.3億美元和98億美元的資產減計。

摩根大通2007年的財務報表顯示第四季度虧損35.88億元。

2018年1月底,瑞士銀行公佈第四季度預計出現約114億美元虧損。

直至2008 年7月房利美和房地美股價急劇下挫,美國財政部和聯邦儲備委員會宣佈救助“兩美”,但是仍無法避免被腰斬,隨後紐約股市三大股指全面跌入“熊市”。

期間,2008年9月中旬,雷曼兄弟破產保護,巴克萊銀行低價收購雷曼兄弟北美市場的投資銀行及資本市場業務。

美國保險巨頭AIG陷入困境。

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

投資銀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轉變成了銀行控股公司。

華爾街五大獨立投行全部受到衝擊,這直接影響了全球投資者的信心,全球股票市場均出現了幅度不一的持續暴跌。

事後來看,A股市場是從2007年10月中旬之後開始了下跌,只是在2008年1月形成過“雙頂”。到底是“次貸危機” 導致頂的形成,還是市場泡沫化的估值導致了頂的形成?難以界定!

但是“次貸危機” 導致的投資者情緒由樂觀轉向悲觀,在急劇下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7年10月16日,全部A股整體法估值的PE為58.22 倍,PB為7.37 倍,PE雖然低於2001年6月13日的69.28倍,但是PB卻創了新高,也就是說當時的盈利能力依然較好。

但隨後一年時間,基本面GDP持續下滑,PMI也驟然從50以上下跌到50以下,甚至跌到42以下,可見當時“次貸危機” 對國內經濟的衝擊也是相當大的。

2007-2008年危機中GDP與PMI驟然下行

A股回憶錄:1999-2018——尋找牛熊之間的轉換及要素構成

在高估值情境起點條件下,危機導致的悲觀情緒首當其衝,對投資者情緒產生負面影響, 疊加滯後的危機對基本面的衝擊以及資金面由松到緊的過程, 伴隨著大小非減持,市場再次完成了高估-合理-低估的均值迴歸、過度修復的進程。

2008-2009年:“四萬億計劃”

2008-2009年市場反彈,其背景是2008年9月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中國經濟增速快速回落,出口出現負增長,大批農民工返鄉,經濟面臨硬著陸的風險。

為了應對這種危局,政府於2008年11月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

初步匡算,實施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媒體等稱之為“四萬億計劃”。

2008年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下降了4個百分點。2009年一季度,GDP增長率只有6.2%,信心嚴重受損,預期普遍悲觀。

在“四萬億計劃”帶動下,市場走出了一波V型反轉行情。

2008年11月4日,全部A股整體法估值的PE為13.32倍,PB1.95倍,PE 遠低於1999年5月18日的水平,也低於2005年7月11日的值。 PB接近1999年5月18日的水平,但高於2005年7月11日的值,總體來看,估值相對較便宜。

這個過程,由政府刺激計劃推動的情緒轉好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刺激計劃實質上推動了基本面GDP增速的上升,PMI也上升至50以上。

同樣,在低估值情境起點條件下,在政策推動的情緒樂觀以及基本面轉好配合下,疊加資金面由緊向松轉變,市場重現了低估-合理-高估的均值迴歸、過度修復的進程。

2008-2009年GDP與PMI直線上行

A股回憶錄:1999-2018——尋找牛熊之間的轉換及要素構成

2009-2014年:漫長等待

2009-2014年的漫長熊市,其背景是“四萬億計劃”刺激並未實質改變GDP增速的下滑,只是在時間上延緩了GDP增速的下行。

2009年12月7日全部A股整體法估值的PE為35.52倍、PB為3.62倍, 比2007年、2001年高點時的估值低,整體上而言處於相對高估的位置,但是高估程度不及前兩次牛市頂點。

在高估值情境起點條件下,疊加基本面GDP和PMI持續下滑,伴隨著資金面M1M2由正轉負,市場情緒的波動雖不及前面兩次熊市,市場仍然在各個因素共振下,完成了從高估-合理-低估的均值迴歸、過度修復的進程。

2009-2014年熊市GDP與PMI波動下行

A股回憶錄:1999-2018——尋找牛熊之間的轉換及要素構成

2014-2015年:槓桿水牛

2014-2015年的牛市,其背景是央行連續的降準、降息,場外配資和融資融券的場內槓桿工具普遍推行。“雙降”政策的刺激,直接驅動了情緒由悲觀轉向樂觀,這從持續攀升的新開戶數據來看也是非常顯著的。

2014年5月18日全部A股整體法估值的PE為11.51倍、PB為1.46倍,均創了歷次底部的新低。

這波牛市從基本面來看,GDP和PMI均是下行通道中,更多地,在降準、 降息的推動下,基準利率持續下行。投資者情緒非常高昂,持續淨買入,兩融餘額也持續地創新高。

同樣,在低估值情境起點條件下,基本面GDP和PMI並未配合市場,但是在情緒,尤其是改革預期、新經濟、中國製造2025等利好預期下,疊加基準利率下行釋放的流動性推動,槓桿放大了資金的效應,市場在槓桿和充裕的流動性下, 再一次重複了低估-合理-高估的均值迴歸、過度修復的相似進程。

2014-2015年牛市GDP與PMI震盪下行

A股回憶錄:1999-2018——尋找牛熊之間的轉換及要素構成

2015年至今:去槓桿

2015年牛市的頂部,其背景是證監會連續的風險提示,槓桿收緊之後兩融餘額的下降,資金淨流入放緩等。在槓桿工具的作用下,牛市頂部下跌的速度非常快,之後便有政府的救市。

熔斷機制也是救市的產物,最終在情緒的推動下,導致了2016年初的股災。事後來看,“誰在做空? ”的討論不絕於耳,至今沒有結果。這個過程也是宏觀經濟去產能、去槓桿週期的開啟。

2015年6月12日全部A股整體法估值的PE為31.79倍、PB為3.60倍,接近2009年12月7日的估值。從中值法估值角度看,這波牛市的估值超過了歷次牛市的頂點,PE中值為113.6倍,PB中值為5.83倍。

同樣,在高估值情境起點條件下,疊加基準利率下行轉為上行,資金面由松轉向偏緊。基本面GDP增速依然處於築底階段,情緒在連續股災的衝擊下不再樂觀,市場繼續著從高估-合理-低估的均值迴歸、過度修復的進程。

牛熊切換啟示: 情緒、基本面、流動性及估值的互動

綜合以上四輪牛熊的特徵來看,股市這個複雜系統在具有自適應性的投資者參與下,重複著某些特徵,但每次又不完全一樣。

同樣是牛市,有時候基本面GDP和PMI指標看到的趨勢和結果很好,有時候又並不好。

有時候流動性可以從M1M2觀察到,有時候又不能。

情緒的衡量則更具有彈性,對整體參與者情緒的衡量往往是事後的,卻又不能否認它的力量,這也是置身其中的觀察者深刻感知的現實因素。

唯一能夠被看成重複特徵的是估值層面的均值迴歸,但同樣具有挑戰性的是,均值迴歸的起點和終點每次都不一樣,需要投資者去識別,這取決於投資者對於未來股市回報率的預期以及風險溢價水平的高低。

從歷史牛熊切換的線索來看,牛市啟動的必要條件包括較低的估值、流動性的配合以及基本面的支撐,情緒則在其中引導資金的流入流出,是一面雙刃劍。

牛市轉變成熊市的點則非常脆弱,過高的估值配合情緒由樂觀轉向悲觀就可以啟動,但是後續是否走出熊市,仍然有多方面的牽制,如果仍然伴隨著流動性收緊(有時候是邊際上的收緊),同時從基本面看,如果盈利持續下滑,將進一步傳導到情緒和估值,引發更久的熊市。

市場是情緒、基本面、流動性及估值的互動,政策及事件也是通過影響這幾個方面來影響股市的漲跌。

牛熊切換的要素構成

A股回憶錄:1999-2018——尋找牛熊之間的轉換及要素構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