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标准普通话,河南豫语为啥都说“中”?

在河南,有一种不服,叫咋着,有一种可以,叫中;在河南,有一种距离,叫够不着,有一种赶时髦,叫烧包;在河南,有一种开心,叫怪得劲,在河南,有一种成功,叫弄类不赖。

我们今天都在推广普通话,殊不知,现在的普通话是北京官话,然而古代中国的大部分时间里,河南话一直是作为标准普通话被推广。皇帝、官员、知识分子等上层人士均以会说河南话为荣,认为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唐]李 涪: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

[宋]寇 准: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

[元]范德机:四方偏气之语,不相通晓,惟中原汉语,四方可以通行。

[明]杨文骢:"得中原之正音,去五方之啁杂"

[清]周 赟:夫中国车书一统, 而音韵必叶中州。

先秦时期,《诗经》的语言被称为雅言,其实就是当时洛阳地区的方言,孔子讲学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鲁国方言。

魏晋南北朝时,以洛阳语音为标准的“通语”从中原传向北方和江左一带。有关于北魏孝文帝通令“断胡语,用正音洛阳话”的记载。

隋场帝杨广以洛阳为首都,把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洛阳,推广以洛阳为代表的正音和正语。

北宋定都开封,洛阳为西京,由于首都的原因,宋代开封洛阳的方言被作为为全国通行语推行。

说起河南方言,大家都知道“中”是河南方言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词,书面语的意思是行,可以,好的,表示同意对方的观点。那么,“中”字从何而来呢?

古时,因为科技落后,生产力不发达,认识水平低下,人们认为天圆地方,认为地球南北长三万里。与八尺表测量出来的日影长对照,认定“影长一寸,地差千里”。周公利用圭表之法“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发现登封阳城夏至时表影长一尺五寸,恰在地球南北的中心点上,于是就认定这里为天地、宇宙的中心。正因为此,周公即派太保召公去距地中 阳城仅一百多里的洛邑观察地形,随后亲往洛邑营建都城。周公证得阳城为天地之中,于是中原地区被称为中国,豫州被称为中州,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华。中国、中华、中州、中原、中岳、 中土、中央、中天等词语中的“中”字都由此而来。连河南方言也不说“好不好”、“行不行”,而说“中不中”。在一定程度上,“中”字展现了5000年历史中,河南人认为河南为中国之中心、中华之正统的优越感。

无论如何,作为有5000年历史的古代标准普通话,作为中华语言遗产,河南话需要继承与研究。

作为古代标准普通话,河南豫语为啥都说“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