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解讀:加密貨幣的本質與未來

近年來,以比特幣(BTC)、以太幣(ETH)為代表的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備受追捧,有人深信它們會成為未來貨幣,有人嗅到了欺詐、投機、炒作的機會,也有人對其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充滿期待。雖然加密貨幣目前市場規模不大(2018年1月其最高市值時與蘋果公司的市值相當),但其高風險特徵已經引起各監管當局乃至G20的關注。

權威解讀:加密貨幣的本質與未來

加密貨幣的本質

加密貨幣本質上是一套“代幣+簿記系統”,其中簿記系統就是區塊鏈(或稱分佈式賬本),運行在區塊鏈上的代幣(token)就是加密貨幣。代幣僅僅是區塊鏈簿記系統中的一串數碼,其本身沒有任何內在價值,只有賦予其一定價值,才能與現實世界中的價值體系相聯繫。

根據賦值方式的不同,代幣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是區塊鏈原生代幣(native token)或稱內置代幣(built-in token),是指附著於區塊鏈系統並在該系統內產生和使用的代幣;二是在區塊鏈上發行並用以代表某種外部資產的資產支持代幣(asset-backed token)。目前市場上的加密貨幣基本上都是內生代幣。例如,比特幣是比特幣區塊鏈系統的代幣,瑞波幣(XRP)是瑞波網絡系統(Ripple)使用的代幣,以太幣是以太坊系統(Ethereum)中的代幣。在這些系統中,代幣起著避免垃圾交易、激勵系統正常運行等作用。

權威解讀:加密貨幣的本質與未來

加密貨幣與貨幣沒有必然聯繫

加密貨幣由於包含“貨幣”字樣且具有部分貨幣職能,容易使人產生錯覺,以為加密貨幣就是某種創新形式的貨幣。還有一些人把加密貨幣與哈耶克在《貨幣的非國家化》提出的設想以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聯繫在一起,認為加密貨幣有可能克服主權貨幣的不足,成為未來貨幣。

但實際上,貨幣是一種債務(央行或商業銀行負債),而加密貨幣不構成任何個人、任何機構的債務責任,也沒有得到任何權威機構的支持,這是加密貨幣不能成為貨幣的致命缺陷。從目前國際上幾個主要的加密貨幣來看,其發行者的治理結構、運營透明度、信息披露、數字錢包以及交易所的安全性等方面都存在極高的風險。此外,加密貨幣的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無法擔當起支付手段和價值儲藏手段職能,更難以發揮調控宏觀經濟的作用。

市場價格大幅波動被一些人看成是加密貨幣通向普通貨幣之路的最大障礙,於是“穩定幣”(stablecoin)應運而生,並被推崇為加密貨幣的“聖盃”。所謂穩定幣,是指通過一系列安排和技術,試圖確保與法定貨幣之間的比價保持相對穩定的加密貨幣。這些安排基本上是在模仿法定貨幣的某些幣值穩定機制,只不過採用了一些新的技術手段去實現。一是設立準備金。把一部分資產(如美元等法定貨幣或以太幣等加密貨幣)作為準備金儲備起來,用以支持和維護穩定幣價格(類似法定準備金)。二是承諾兌付。投資者對準備金擁有債權,允許用穩定幣兌換回原來的貨幣資產。三是信奉貨幣數量論。在穩定幣價格出現較大波動時,通過智能合約等手段進行買進和賣出(類似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以此增加或減少流通中的穩定幣數量,達到穩定價格的目的。

然而,從目前情況看,這些穩定幣的實際效果並不理想。例如,泰繩公司(Tether)2017年發行泰繩幣(USDT),號稱與美元的兌換比率是1∶1;以100%法定貨幣資產做支撐,並將其放入托管銀行的準備金賬戶。就是這樣一個聽起來不錯的穩定幣,卻被批評者認為是一個黑箱(運作不透明,拒絕外部審計,有濫發之嫌,還經常聲稱遭遇黑客襲擊導致加密貨幣被竊),並招致美國監管機構介入調查。

事實上,這些穩定幣無法確保發行者的信用,缺乏有效維護價格穩定的機制和能力。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加密貨幣聲稱以擺脫或超越法定貨幣為己任,卻又不得不通過掛鉤法定貨幣或其他加密貨幣來穩定其價格,這在邏輯上就顯然自相矛盾。

權威解讀:加密貨幣的本質與未來

加密貨幣的未來

雖然加密貨幣作為貨幣存在致命缺陷,但作為一種全新的理念與技術,人們對加密貨幣及其背後的區塊鏈技術仍充滿期待。

一是邁向法定數字貨幣。加密貨幣要成為真正的法定貨幣,一種可行的途徑就是由國家(或貨幣當局)發行,通過現有或創新的代幣與簿記系統(區塊鏈是可以借鑑、利用的技術之一)實現。法定數字貨幣作為一種新的貨幣形態,兼具銀行存款與現金的雙重優勢,能夠為消費者帶來全新的金融體驗,也為構建安全便捷的基本銀行服務、豐富宏觀調控手段提供新的可能。2018年2月,委內瑞拉發行“石油幣(Petro)”。這是一種由政府發起並聲稱以該國石油儲備做支撐的加密貨幣(一個石油幣由一桶原油價值支撐)。由於委內瑞拉的法定貨幣大幅貶值,已經讓國內民眾失去信任,其加密貨幣前景如何,值得關注。

二是創新“代幣+簿記系統”技術。加密貨幣本質上是“代幣+簿記系統”,區塊鏈(或分佈式賬本)是其技術核心。根據劍橋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加密貨幣屬於沒什麼創新性的山寨幣,但也有部分加密貨幣在加密算法、處理效率、共識機制、智能合約、分佈式應用(dApp)等方面展現出獨特的創新之處。加密貨幣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有沒有可能創造出一種通用價值存儲與價值轉移的網絡協議——價值網絡IoV(Internet of Value),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發展方向。區塊鏈作為一種全新的分佈式記賬與簿記技術,試圖在各行業尋找到應用場景。特別是,鑑於區塊鏈技術曾幫助比特幣成功地防禦了各種網絡空間攻擊,因此該技術有可能成為增強網絡空間安全的一個利器。據報道,一些航空、國防和安全領域的公司已經利用區塊鏈技術開發出網絡空間安全解決方案,一大批數據安全初創公司也正在積極應用區塊鏈技術來保護敏感信息。

三是推動“代幣+簿記系統”應用。英國央行行長馬克•卡尼(Mark Carney)近期在一次題為“貨幣的未來”的演講中指出:“經濟與社會正在強大的網絡環境中重組為一系列分佈式點到點連接。人們在加快形成直接、瞬時、開放的連接,這將引發消費、工作和交流方式的變革。而金融系統仍然是圍繞銀行與支付、清算與結算系統組成的多中心星形結構,加密貨幣或者更準確地說加密資產,試圖為點到點交易(peer-to-peer transaction)創造一種金融架構。”加密貨幣作為一種全新的“代幣+簿記系統”技術,為改進貨幣支付與證券清算乃至重構整個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提供了新的可能。用代幣表示外部資產,通過“代幣+簿記系統”把外部資產轉化為“智能財產”(smart property),可實現加密資產點到點交易與管理等應用。例如,用代幣表示某種外部金融資產,不僅可以實現金融資產點對點交易,也可以構建貿易融資、供應鏈金融等協同金融服務平臺。未來,通過物聯網技術,幾乎任何實物資產都可以加以識別和控制,進而通過區塊鏈轉變為智能財產,有可能打通“代幣+簿記系統”服務實體經濟的通道。

四是探索區域或特色代幣。對於某些試圖構建獨立生態圈的網絡社區或私營機構,如果其內生代幣能夠成為一種值得信賴的發行者負債,可在生態圈內流通和使用,並具有良好的價值穩定和維護機制,那麼這種代幣有可能在特定網絡空間扮演區域或特色貨幣的角色。從更長遠看,賬本和簿記自古以來都處於商業的核心地位。13世紀複式記賬的產生是記賬領域的重大變革,極大地推動了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區塊鏈(或分佈式賬本)作為一種網絡時代的新型記賬技術和簿記系統,顛覆了傳統的中心化簿記方式,究竟有無可能引發包括貨幣與證券支付清算體系、企業組織形態、市場交易機制乃至國家宏觀調控方式的新一輪變革,只能拭目以待。畢竟區塊鏈技術尚未成熟,成功應用屈指可數,要引發廣泛的賬本和簿記系統變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