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国库在哪里,清亡时国库还有钱吗?

王维力


有网友问:清朝的国库在哪里,清亡时国库还有钱吗? 清朝的国库不光是在北京,在重要城市也有国库,应对地方上的必须花销。

康熙去世的时候,国库有800万两白银,雍正去世的时候国库有6000万两白银,到乾隆42年,国库有8100万两白银。嘉庆的的时候国库只有1900万两白银。道光去世的时候是3300万两白银库存。

咸丰去世的时候就只有169万两白银,到了清朝最后十多年,为了搞新政,花掉了大量的白银。从1896年到1906年的十年时间,清朝官办铁路就投资1.8亿两白银。


大清还大肆编练陆军新军,到1904年,清朝的新军已经达到18万余人。由于是新军,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从欧美日本采购的新式装备,支出浩大。截止到1909年,在日本订购的14艘舰艇也全数到达。

还在英国订购的“海天”、“海圻”号巡洋舰,德国实硕厂制造的“海龙”、“海青”、“海华”、“海犀”号鱼雷艇。5艘巡洋舰、4艘鱼雷艇。

清朝新政,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 修铁路办工厂,兴学堂、派留学,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需要大把白银。另外,还要赔偿,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战争的连本带息的10亿两白银。截止清朝灭亡,清朝在10年时间,已经支付了近5亿两白银赔款。

到了1910年,由于上海股市重金橡胶股票,橡胶股票狂跌,一夜之间赔了4500万两白银,随后越演越烈。大批钱庄破产,存放官银的上海源丰润一家钱庄就亏损公私白银2000万两。清朝拿出大把白银救市,但是最后都归于失败。但是却几乎掏空了大清银行的储备。

导致,清朝想收回商业铁路,向欧美抵押贷款,才最终造成辛亥革命的爆发。而这个时候,在1910年,清朝的财政赤字是8000万两白银,国库只有100万两白银了。


深度军事


国库,也就是国家金库,是一个存放具体实物和货币的库房。现代国库功能远远超出金库的范畴,但清朝的国库从来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算是实实在在的钱袋子

国库在哪

清朝的国库自然是在北京城,分为内府内府库藏与户部库藏。内府库在紫禁城,藏存的都是皇室财产,也就是皇帝可以随意调动的钱。

皇帝想要修宫殿什么的,一般是由内府库藏出钱,户部库藏最多意思意思一下,不会承担绝大多数的花费。因此和珅给乾隆出了个议罪银的主意,犯了法交钱就能免罪,而这些钱并不上缴户部库藏,而是进了皇帝自己的腰包。

户部库藏则隶属于户部,储存黄金、白银、铜钱等各类货币和绸缎、颜料等物品,其中白银是清朝流通货币的大头,因此银库成了户部库藏最重要的库存。

国库(户部库藏)的钱

作为中国封建时期最后一个朝代,清朝不同时期国库里的银子自然不同,在顺治时期,清朝还在南征北战,战事频繁,而战争是最烧钱的东西,所以彼时国库几乎没有存银。

到康熙六年(1667年),清朝稳定多了,国库库存银也达到248万余两,但还是入不敷出,因为此时清朝的战事仍然不少。

在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三征准噶尔之后,清朝的大规模战事才逐渐平息,开始三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到了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国库存银已经达到了约4400万两。

但接下来西北战事又起,银子哗哗地流,到康熙去世,国库存银仅剩下约800万两了。

雍正继位后,励精图治,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雍正九年(1731年),国库里的银子增加到了5037万两。

乾隆即位后,清朝走向鼎盛,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国库存银达到7390万两。乾隆中后期清朝国势开始转折,国内战争叛乱频繁,国库中的银子大量被消耗掉。不过,由于此时清朝的国家收入也多,所以库存银始终维持在6000万两以上。

嘉庆、道光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国库存银下降到了2700万两左右。虽然道光非常节俭,但制度的腐败和落后,再节俭也没用。

清朝国库中的银子在逐渐减少,外敌也悄悄来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被英国打败,国库存银不仅要承受清军的军费,还要赔偿英国,再加上贸易形势的极具逆转,清朝国库存银急剧下降。

接下来的太平天国起义又让战火波及了半个中国,截至咸丰三年(1853年),国库账上的银子只有不到170万两了,这是纸面上的,实际上“部库仅存正项待支银二十二万七千余两”,清朝已经穷得不像样子了。数年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更是让清朝国库雪上加霜,有钱也被抢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开始了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再加上丧心病狂的税收政策,清朝国库的存银猛增,这就是所谓的同光中兴,然后一场甲午战争打回原形(两亿两赔款)。

再来一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朝已经没钱了,早已沦落到要向各国银行贷款的境地,庚子赔款本息合计近十亿两,分三十九年还清。

之后清朝镇压革命党、编练新军都是向外国借钱,所以清朝灭亡时不仅没钱,还欠了一屁股债。而且这债还被民国继承了,直到抗战,我国先废除对日外债,接着废除了大多数国家的,美英的也免了一些。新中国建立后,不承认所有外债。


平沙趣说历史


国库不仅是朝廷的经济命脉,也是发展潜力的侧面表征。清朝的国库分为户部和内务府两部分,都是清廷两个最高财政机关。

其中,户部掌管军国度支,内务府负责内廷供应,但是看似泾渭分明的二者,却没有真正脱离干系,联系一直都很密切。尽管内务府掌管皇家消费供应,但是在家天下的封建专制国家,天子之事即为国家大事,户部拨款供给内务府开支在所难免,到乾隆时期,户部拨给内务府的高达每年60万两。

承平之时,内务府收入来源稳定,有盐业收入、榷关拨解等项,迨出现战争、灾荒等特殊年景时,经常二者可以互通有无,度过难关,甚至有时候经常是内务府接济户部。在和平时期,经济发展,自康熙年间起,内帑存银就开始增多,嘉庆十九年 (1814),内帑存银就达1240万两。

然而,晚清以降,咸丰军兴,在内忧外患中,国家开支大涨,无论户部还是内务府都遭遇了危机,拿户部来说镇压起义经费预算,抵御外国侵略的赔偿。

洋务运动的投资经费,北洋海军的财政支出,真是入不敷出日甚一日,此外同治帝大婚,户部拨款450万两,光绪皇帝大婚,拨银共500多万两,兴修陵寝园林工程都由户部支绌。

内务府也是一样,皇室消费大涨更是经费不敷,慈禧太后60大寿,实际支出高达530多万两,庚子之乱,圣驾回銮,更是花费巨大。

清代前期以田赋,丁税,关税乃至一些杂税为核心。到了晚清,税种多元化,船税,各项杂税都开始建立,财政结构也逐步多元化。说了这些,再来说说清廷的举借外债吧,据统计, 晚清对外战争赔款总额达10亿两左右,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清政府必须举借外债,庚子年以后3年,每年还款须支出 2400 余万两。

洋务运动以来的军工投资也总共有5000万两之巨,部分也是银行借贷,这样说来,清政府真的已经破产了,负债很高,国库是真没钱。故而,辛亥革命爆发后,军费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包括民国初年建立之后,财政也是一个捉襟见肘的困境。故而,钱不仅对一个人来说,难倒英雄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重中之重。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历史传讯社


清代的国库库藏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中央的库藏又分为内府库藏与户部银库,所以我们主要说说清代中央的库藏。清顺治13年(1656年),为了有效储存国家财物,顺治皇帝在北京设立了银库,负责储藏金块、银锭、通宝等各种货币。到了康熙3年(1664),康熙皇帝将银库、锻匹库和颜料库都划给了六部之一的户部管辖,清朝的国库正式形成。

康熙、雍正年间是清朝对外用兵的高峰,康熙一生平三藩、灭明郑(延平王)、抗击沙俄、征准噶尔汗国,战事导致清朝的国库消耗巨大。在康熙晚年时,国库的存银已下降至800万两,偌大的清王朝竟然面临着财政困难的窘境。因此,雍正皇帝即位后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追缴贪污,扩充国库,并征兵备战。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分别命王公大臣接管国库的事务,由管库大臣直接对库藏货币和开支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清代的管库大臣由满人和汉人一起组成,只听命于皇帝。雍正在位11年,在他去世前的清朝国库存银已跃升至6000万两,扭转了康熙末年的财政窘境,为乾隆一朝的极盛埋下了基础。


乾隆即位以后,依仗着前代的基础,将清朝的国力推至顶点,国库存银也达到了空前的7390万两,这是有见于史料记载的中国所有封建王朝的存银巅峰。不过,由于频繁的战事支出和乾隆晚期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存银再次被大量消耗。以至于到了后来的嘉庆、道光年间,国库存银还不到到2000万两,不及鼎盛时期的三分之一,而这两位都是以节俭闻名的皇帝,可见乾隆在位的60年对国库消耗过度。

其实在银库、锻匹库和颜料库这三库之中,银库又分内库和外库。其中,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都储存在外库,所以它要负责清朝中央政府日常的开支。内库是皇帝的私房钱,是清朝为了以备不时之需而设立的固定库存,一般不会挪用,即便挪用之后也会从外库存银补回。



在清朝末年的光绪皇帝在位时期,清政府每年的账面税收看起来似有9000多万两,但皇帝的内库存银却只剩下了109.59万两。可见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原本用来预备紧急情况的储银已经所剩无多。


国史档案


清朝国库里即使有钱,也不会太多。

武昌起义之后,南方各省(包括北方的陕西、山西)等省纷纷脱离清朝独立。1912年1月1日,各独立省成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接收了大清半壁江山的南京临时政府有多少钱呢?据历史记载,有一次安徽前线告急,急需军饷。孙中山大笔一挥:拨20万救急。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手持大总统手批,去财政部取款。来到国库一看,里面竟只有10块大洋!南方可是大清的财税重地,尚且这么穷。可以推测,大清在北京的国库也不会有多少钱。

大清国库确实是没多少钱了。当时负责主持政局、镇压革命的袁世凯给朝廷上书说:“库空如洗,军饷无着,请将盛京大内、热河行宫旧存瓷器发出,变价充饷,以救目前之急。”大清穷得要靠变卖宫中的物品来换钱了。最后还是权贵们从家产中捐出了一部分,凑了些军费。

大清朝的财政情况一直都是非常糟糕的,收入不足,开销却是非常的大,光各种赔款、外债就是极大的负担。

比如著名的庚子赔款,要赔偿列强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利息、本金加起来接近10亿两。大清以关税、盐税等收入做抵押。大清海关由外国人掌管,税收先支付赔款,剩下的才给清政府。这庚子赔款对大清来说是天文数字,到清朝灭亡的时候,还没有还清,民国被迫接着还。

除了庚子赔款外,《马关条约》规定大清要赔偿日本2.3亿两白银。为了偿还这些天文数字的赔款,以及筹备军费、练海军、练新军等,大清朝还借了大量的外债。大清每年收入的近一半都要支付赔款和外债的还款,再加上平常维持朝廷运转的军费、政费,国库哪里还可能会有剩余?不再借债度日就算不错了!

清朝本来要编练三十六镇新军,因为缺钱,最后只办成了一小部分。其中袁世凯的北洋军办的最早,兵力比较完备。其它新军大多都是严重缺额。武昌起义之后,大清都无兵可用。办军队都没钱,更何况其它呢?

清朝要是有钱,它也不会灭亡的。有钱就能有兵,有钱就能买到武器。有了军队支持,它还会怕革命党的起义和袁世凯的逼宫吗?


国史拾遗


说到清朝的国库,可能很多人都跟有书君一样,首先会想起《鹿鼎记》里描述的那个必须集齐八本《四十二章经》才能找得到的隐秘所在。事实真有这么玄乎吗?

其实,清朝国库所在地并没有小说虚构的那么神秘。

清朝国库最重要的核心职能部门——户部银库就位于正阳门以内,皇城千步廊两侧的中央各部院衙署办公区域内。

熟悉首都的友友肯定立刻就能想到在哪儿了。大致位置应处于午门之外,天安门之内。

户部银库是国家财政赋税收入的汇集地,各项开支也主要由银库进行发放。

据清史记载,清朝的国库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中央库藏又分为内府库藏和户部银库。

内府库藏一般用来储存皇室的财产、即为皇帝的“私房钱”。因此题主所说国库应该主要是说的户部银库。

话说这国库,那可是大清朝的总钱袋子啊。

虽说清末内忧外患,国力日渐破落,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偌大一个几百年的封建帝国,最后总能攒下不少钱吧?

带着一颗好奇心,有书君就跟大家一起去看看,到清亡时,大清的国库里究竟还有多少钱。

一、清末国库库存有多少?

财务管理讲究收支平衡。要想知道花出去多少钱,就得先了解原库存有多少。

据史料记载,康熙朝时,由于建国初期,朝廷连年征战,国库还是空虚的,仅有存银800万两;

雍正皇帝励精图治13载竟将库存扩至6000万两,真当得起英明神武四字;

传给乾隆时,已有存银7390万两之多,这才给了乾隆自诩为十全老人的资本。

乾隆堪称清朝最败家的一位皇帝。他六下江南,讲究排场,奢侈浪费。

经他那么一挥霍,传至道光时,库银存量已缩至2000万两。等到光绪年间时,据光绪朝《四柱册》记载存银竟只剩109万两。

不过,虽然白银存量逐年递减,国库里还是有黄金的。

慈禧太后在割地赔款的时候奉行只赔白银不赔黄金的原则,后来赔款的时候虽然也用了一些黄金兑换白银的情况,但仍然有大量的黄金保存下来。

据当时内务府的文献记载,由于几百年对外贸易顺差,至1850年时,清金库存黄金不少于800吨。

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清朝中后期,国家黄金年产量是50至80吨,最高年份甚至达到年产粗金百吨。

也就是说,截止光绪帝在位时,清朝国库的金银数量还是不算少的。

二、清国库的钱都花在了哪里?

众所周知,清朝末期,就是一段丧权辱国的时期。面临着落后就必挨打的局面,清政府一直都是在割地赔款。

加之怡和洋行和汇丰银行,对大清在金融上巧取豪夺,还有海关关税的被迫转让,令清朝的财政来源减少了一大半。国库的银子更是流水一般锐减。

熟悉这段历史的看客可能会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朝正是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

特别是1901年,慈禧颁布新政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大发展,按说每年国库进项也少不了吧?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从清政府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欠下的巨额资产数目中,便可盘算个大概了。

特别是辛丑年间之后,清政府可谓是负债累累,前面的账还没算完,后面又多了笔新账。

那时国库进账的钱,基本上刚到手还没捂热,就要拿去还款了,并且还要讨好各国,花钱买关系,避免各国再次以一些名义来逼迫清政府签订条约。

一边为不平等条约偿还赔款,一边还得满足太后老佛爷的穷奢极欲,国家的“钱袋子”真是捂不住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在封建帝王制的古代社会里,国家的钱必定也是皇帝的钱了。

但其实,皇室开支一向来自皇帝自己的小金库——内府库藏。国库里面的钱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会动的。

而慈禧老佛爷却是个特例。为了庆祝自己的生日,修建颐和园,她连海军军费都敢侵吞挪用。

有这样当家主事的败家老娘们儿,国库能攒住钱才是奇怪。

入不敷出,再加上慈禧太后晚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把国库当成自己小金库一样任性支配。

在这样的情形下,清末国库究竟还有多少钱就可想而知了。

据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甚至开始四处变卖祖辈历经几代积累的宝贵文物,其中变卖的文物不乏《清明上河图》、《四库全书》,其他金珠、金宝等玩物古珍无数,每年约变卖80万银元仍用度不足。

满清后裔的内府库,即皇帝私房钱都已经见裤兜底了,户部银库还用说吗?

皇帝手里都紧缺,偌大的清政府,不过就是个空架子了。因此清亡前,朝廷甚至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起了。

当时有不少地方官员,因为长期领不到俸禄,被逼的没办法,只能带领手下占山为王,或者成为一方军阀。

试想,一个连官员工资都发不起的政府,国库里怎么可能还有钱……

那位看官说了,你刚才不是说,国库里不是还存着不少黄金吗?那些黄金的下落呢?

据说,民国以后,这些黄金被立刻转到了满族三个大家族手中,并被转移到了海外。

这种说法的真实度有几分,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显然清亡时,户部银库里是没有黄金的。

综上所述,清末的国库里,是真的没钱了,不仅户部的银库里没钱,就连皇室的内府库藏也没有了。

据说民国时,孙中山先生到前清户部调用银两,发现银库居然只剩下10个银元!

根据前面的推测分析,有书君觉得,这个数字虽然令人吃惊,但并不让人奇怪。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历朝历代都有国库,而国库银两多少很大程度能够说明这个朝代的经济情况,而经济情况也决定了国家是否富强。国库的银两主要来源于百姓纳税,一般情况下国库一般稳定在一个范围之内,但是在发生战争,发生天灾的时候,国库通常消耗比较大。


清朝的国库自然是在京城,国库分为内府库和户部库。内府库是皇帝私用,这属于皇帝可以随意调配的钱,例如皇宫修建,紫禁城日常开支以及皇帝对大臣的赏赐都是从内府库里出。

而户部库由户部负责看管,里面的钱财主要用于国家支出,例如发生虫灾旱灾,百姓颗粒无收时,这时候就需要从户部调拨银两前去赈灾。户府库的钱财就算是皇帝也不能随意调配,必须走正规程序,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清朝国库在顺治皇帝时期是最穷的,国库基本上就没有钱,因为这时候的清朝在南征北战,花钱如流水,国库内就没有钱。到了乾隆时期,国家开始走向鼎盛。康熙雍正两任帝王的励精图治,国库非常富足。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国库存银达到了7380万两,这是清朝最有钱的时候。

嘉庆之后,清朝慢慢走向衰败,但是总体也还行,国库还可以勉强支撑起大清朝。清朝最衰败的时候,就是慈溪太后掌权时期,慈溪太后挥霍无度,每年光她一个人的开销就达到了一千万两白银,这足以购买一支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军舰队。还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海战的失败,清朝每年都要给西方列强一大笔战争赔款,这时候清朝国库不但没有钱,还欠了一屁股的债,到清朝灭亡时,只国库只有10个银元。


麦地传奇


国库在哪里这个就不说了,当然在统治阶级的所在地,我们主要讲下灭亡时还有没有钱。虽然清朝末期总给人一种积贫积弱的印象,但与这种印象完全不同的是,单从财政的角度来说,清朝灭亡之前实际上“不差钱”。 众所周知,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清朝通过“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工业企业,这在一定程度提升了中国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虽然清政府的封建腐朽导致接连被列强强迫签署不平等条约、造成割地赔款的严重后果,但对于满清统治者们来说,由此造成的财政问题并不会“束手无策”。虽然清末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甚至制定宪法准备实现“君主立宪制”,但清朝直至覆亡时也仍然是一个封建国家,满清统治者们在经济领域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因此通过向民间增收税款等横征暴敛的方式以填补财政空缺。

很显然,这种将统治者的损失转移到大众身上的做法,虽然客观上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但却很能解决一时的财政问题。到1901年时,清朝的经济状况已经出现好转迹象,而“新政”中设立商部、奖励工商业等措施,也开始促进清朝的经济实现一定程度的正循环(但整体来说仍然是非常糟糕的,特别是民间并没有从中受惠太多)。

可以说,清朝末期时政府的财政状况、国家整体经济情况、民间经济发展状况实际上存在脱节,单纯从政府层面来说,清朝直到灭亡时也不至于出现财政完全亏空的情况。然而清末的“经济好转”毕竟仅仅是昙花一现,且仍然是建立在剥削民间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虽然账面上“有钱”,终究也难免被推翻和崩溃的命运。


军机图


第一问:清政府国库在户部,‘银库、锻匹库和颜料库’都由户部直接管辖(清代三库变动多次,这里就以清亡时计,三十二年(1906),户部改名度支部,银库并入)。

第二问:清亡时没钱了

1.参考旧历,明亡时,崇祯帝一贫如洗,凑军费都困难,需要缩减宫内用度,要求大臣募捐,最后太监捐的比大臣多。想来清亡时也应如此,即使有差,也差不离。

2.晚清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使财政收入因财源扩展而增加,这一点是清代前期无可比拟的,其财政收入规模也达到了后者难以想象的扩张程度。在光绪十二年(1886)之后的十年间,清廷财政收入保持在8000万两左右,比嘉道年间的4000余万两翻了一倍。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的岁入突破两亿两,仅仅五年就又使收入规模翻了一倍。

(这里得出,晚清GDP总量确实猛增,但是有很多问题,比如强行征税,虚增收入等等,而且大量的税收都当做赔款,给人家GDP加了一把火,更不用修个园子,请人唱戏,过生日等等各种公款吃喝私用的情况)

3.田赋及附加:作为封建农业国,田赋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是由于清末自然灾害,连年战争,大量外国商品倾销,导致男耕女织的社会逐渐被破坏,大量农民成为流民。流民自身不事生产,还会到处流窜破坏其他地方的生产。(田赋收不到多少,大量的农民破产)

4.工商税:包含盐税、关税、矿税、茶税进口税、出口税、子口税、沿岸贸易税(复进口税)、船钞。(大清全靠这点活着,大量的贸易出超,银两只进不出,这才引来了英国这样的工业国的觊觎,通过鸦片榨取白银,依靠战争通商开埠赔款割地)

5.关税:前段时间,中美大打贸易战,用的就是关税,先来500亿,中国征收美国农产品税,美国征收中国工业品税,这500亿下来,国内企业马上雪上加霜;而后过了几天,在大家都觉得消停,开始存在和解可能时;啪的一下,美国加注到2000亿,随即中国股市应声而下,一落千丈。

上面给大家讲下关税重要性,清政府怎么样呢?整个关税权都让出去了!整个海关由英国人赫德掌控。确实那时给清政府带来大量财税收入,但是背后谁知是不是大量给英国输送利益。后来盐税和关税被作为外债的担保和偿付外债本息之用(税收被抵押了,由外国人监管控制)

赔了这么多,仅庚子赔款,分39年还清,算上利息,需要9.8亿两左右的白银。以上仅本金合计达9.4亿两,合银元13.2亿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1倍。(一直还到民国也还不完)

综上所述,清亡时没钱。

以上。


木剑温不胜


回答者:郭小凤 延安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所谓国库也就是国家的“钱袋子”,也有“金库”之称,是用来储存国家财物、负责国家度支的总机关。清朝的“钱袋子”是有固定制度管理的,即清国库制度。国库的库藏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中央库藏又分为内府库藏与户部银库。内府库藏一般用来储存皇室的财产、即为皇帝的“私房钱”,户部库藏主要包括银库、锻匹库和颜料库,其中户部银库是国家财政赋税收入的汇集地,各项开支也主要由银库进行发放,因此银库是国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清朝国库)

清代财政受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影响,清初的国库初设于京师。银库首设于顺治十三年(1656),顺治帝将后库改为银库,主要储藏金、银、制钱等各种货币,由户部进行管辖。康熙三年(1664),命三库(银库、锻匹库和颜料库)均归户部管辖。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特命王公大臣统管三库事务,并给予官印以行使权力。雍正八年(1731),成立相对独立的三库衙门,由管库大臣(也称“三库大臣”)对库藏和度支进行管理,管库大臣一般由满汉各两人,由皇帝直接任命。光绪二十六年(1900),也就是庚子年,日军进入北京城抢劫并纵火烧毁银库,银库由户部暂为管辖。二十八年(1902),三库由户部永久管辖。三十二年,户部更名为度支部,银库随之并入。

(清朝康熙统治时期的一份国库储备统计)

户部银库有内、外库之分。外库即我们上述所说后库,外库的银钱调动幅度较大,清朝财政收入一般都储存在外库,而且外库还需负责清朝中央政府日常的各项开支。内库则是指清朝以备不时之需的固定储备银两,日常并不动用。内库设于康熙年间,在内阁之东、紫禁城东华门内,据光绪朝四柱册记载在光绪年间“应存银”只有1095900两。由此可见,动荡的晚清储存银两并不多。

(庚子赔款)

众所周知,清政府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到庚子赔款后赔款总额相当巨大,清朝财政负担不断加大,甚至因为无法偿还赔款被帝国主义国家以政治借款的名义进行勒索,承担了一大笔的外债和利息。面对这些无法偿还的巨额欠款,清政府国库应该是没有钱的,更是穷到只能通过各种苛捐杂税从老百姓手里攫取,而这也是导致清政府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45财政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03月第1版

2.史志宏,《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05

3.申学锋,清代国库制度述略.财政科学,2016(3)

4.任志勇,试述晚清户部银库制度与庚子之后的变革[J].清史研究,2005(2)

5.梁义群,庚子赔款与晚清财政的崩溃.社会科学辑刊,1992(3)


个人简介:郭小凤,延安大学历史系本科生在读,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从事季我努学社影像中国史方面相关工作。曾参与学社重大项目李顿调查团资料整理工作、日本战犯笔供实录相泽养三资料整理和南京大屠杀期间外籍侨民黑姆佩尔的撰写工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