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趣歷史:舊時的馬存壽雜碎,3口大鍋500名食客,晚了吃不著~

西寧趣歷史:舊時的馬存壽雜碎,3口大鍋500名食客,晚了吃不著~

西寧趣歷史:舊時的馬存壽雜碎,3口大鍋500名食客,晚了吃不著~

西寧的雜碎,可謂一絕,大街小巷幾乎隨處可見,肉煮的爛而不泥,湯肥而不膩,味美可口,深受本地人的喜歡。西寧雜碎其實也是有悠久歷史的,而在這一行貢獻最大的,是一個叫馬存壽的人。今天小編就帶你瞭解下他的傳奇故事。

西寧趣歷史:舊時的馬存壽雜碎,3口大鍋500名食客,晚了吃不著~

馬存壽,人稱存壽兒,男,回族,經名爾不亦浪海,青海省西寧市人。據說他的祖先,是唐宋時期由阿拉伯等地虔誠的伊斯蘭教的商人,經絲綢之路南道進入河湟地區經商,後定居的西寧。

西寧趣歷史:舊時的馬存壽雜碎,3口大鍋500名食客,晚了吃不著~

幹起“雜碎”這一行,是存馬存壽的爺爺,馬尕芳開始的,馬尕芳成人後,發現青海的牛羊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牛羊下水,年年都是供過於求,每到秋冬,就會產生大量的牛羊下水。

馬尕芳為人勤勞,忠誠厚道,關鍵是頭腦靈活,下水“雜碎”雖然說起來不好聽,但在那個年代裡,“雜碎”能充飢保暖,消食開胃,滋補強身,而且價格便宜。

西寧趣歷史:舊時的馬存壽雜碎,3口大鍋500名食客,晚了吃不著~

馬尕芳認定做“雜碎”一定大有前途,於是在東關大巷道開設鋪面兩間,早在清朝末年就開始,經營牛羊“雜碎”,維持生計。他選料精細,洗的乾淨,衛生講究,美味可口,大受食客的歡迎。他的兒子馬龍、馬昌、馬勝一桶跟著父親經營“雜碎”,掌握了牛羊雜碎的獨特手藝後,便分開經營,“雜碎”越做越興旺。

西寧趣歷史:舊時的馬存壽雜碎,3口大鍋500名食客,晚了吃不著~

過了多年以後,1914年馬尕芳病故,但是雜碎生意如日中天,馬龍讓兩個兒子馬生雲,馬存壽也一起經營,擴大規模。38年後,馬龍病故,兩年後馬生雲不幸英年早逝,於是掌握獨特“雜碎”工藝的,就剩下馬存壽了。

西寧趣歷史:舊時的馬存壽雜碎,3口大鍋500名食客,晚了吃不著~

西寧解放後,公私合營,馬存壽不得不轉業做了毛皮匠,然後就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國家開始實行改革開放,馬存壽這才回到了“老本行”,決心一定要恢復祖業。

西寧趣歷史:舊時的馬存壽雜碎,3口大鍋500名食客,晚了吃不著~

馬存壽在花園南街2號開設鋪面3間,建起大鍋三口,與兒子馬進智、女兒馬輝英一同經營,並安排待業青年5名。馬存壽從選料,清洗燉煮上都很講究,無內臟異味,口味濃香,其蹄筋的柔嫩、腱子肉的好吃、頭皮的爛嫩、肚子的脆勁、腸子的肥軟、口條的香嫩。而且最重要的是,只要食客給掌勺師傅說一聲多加點肉,絕對二話不說,照例滿足需求,不光好吃,而且“管飽”。

西寧趣歷史:舊時的馬存壽雜碎,3口大鍋500名食客,晚了吃不著~

馬存壽每天的三大鍋“雜碎”(4付牛下水),早上5點開賣,不到8點全部賣完,來遲的可見吃不著了,據說每天可供應500名食客,有的人住在城中城西的,甚至每天早起不怕路遠,都來專程來吃一碗馬存壽的“雜碎”。


當時的價格,2元一碗雜碎,5角一個燒餅,湯隨便加,在不加收分文。

對比現如今的雜碎,價格漲了數倍,分量嘛.....反正小編吃不飽。

西寧趣歷史:舊時的馬存壽雜碎,3口大鍋500名食客,晚了吃不著~

今天就聊到這裡了,感謝您花寶貴的時間閱讀本文,您的每一個贊,每一個評論,都是對小編的莫大鼓勵,如果喜歡,可以右上角關注下小編哦,帶您一起讀不一樣的青海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