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水|當仁不讓!珠三角「龍船生產之鄉」就在番禺上漖村!

2018年6月8日,是番禺石樓茭西村新龍船竣水的大日子,偏偏遇上8級颱風“艾雲尼”。

強風暴雨夾擊下,茭西村民的熱情卻絲毫不減,老中青一百多號人浩浩蕩蕩來到上漖龍船廠。


威水|當仁不讓!珠三角“龍船生產之鄉”就在番禺上漖村!


新龍船竣水是村裡一大盛事,就連遇到颱風也不會改期。村民備好燒豬果品,開始進行拜神燒香,他們用柚子葉灑水辟邪,用硃砂為龍船點睛,寓意風調雨順。



上漖——龍船生產之鄉


番禺上漖村被稱為“龍船生產之鄉”,珠江三角洲大部分的龍船都產自這裡。番禺造船歷史悠久,往上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

番禺河網交錯,水運發達,催生了造船業的發展,據史料記載,早在明代,番禺一帶的造船技術已經十分發達,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造船業遍佈番禺各圩鎮。



威水|當仁不讓!珠三角“龍船生產之鄉”就在番禺上漖村!



龍舟製作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以家族傳承為主,其技藝傳承師傅主要分佈在上漖村,以黃姓、盧姓、梁姓和陳姓為主。

《番禺縣人物誌》寫道:

“黃察師傅手藝精湛,為製作上乘龍船,反覆研究,使龍船堅固耐劃。黃寮家族五代人從事龍舟製作, 是禺南赫赫有名的造船世家,至今已傳承至第六代。”

誕生——十四道工序精雕細琢


龍船製作是個精工細作的技術活,一條龍船到底是如何誕生的呢?

好的龍船百年不爛,除了選材用料考究 ,更重要的是龍船製作技藝。從一塊木頭到一條龍船總共需要14道主工序,底骨是一條龍船的主心骨。它不僅決定了整條龍船的水平高低和尺寸,還是整條龍船的牽引力所在,使龍船不至於變形。


威水|當仁不讓!珠三角“龍船生產之鄉”就在番禺上漖村!



上漖龍船有四大技術,包括側立偏差控制、釘眼處理、船體設計,最神秘要數掌口技術,掌口即指木頭與木頭之間的接駁口。這個接駁口不靠釘子和膠水鏈接,靠人工仔細地鑿出各種規格的咬口,再用錘子敲打將兩塊板拼合在一起,密實程度甚至容不下一根頭髮絲。

經過三次打磨四次上油後,船身基本完成。龍頭龍尾做好之後,將會送到上漖村的龍船廠,裝在“蝦殼”上,再配置大鼓、鑼架、銅鑼、羅傘、百足旗、神鬥等物件。一條完整的龍船便完成了,經過隆重的竣水儀式後,這條龍船便會帶著村民美好的祝願,穿行於番禺的河網間。


盛世起龍,這絡繹不絕的新龍船竣水盛景,其實是民豐物饒,生活富足的寫照。

困境——龍船技藝青黃不接


端午節前夕,黃劍挺廠裡的新舊龍船都已全部出貨,他卻輕鬆不起來,黃劍挺的工廠一年大概能生產20條龍船,訂單逐年穩步上升,然而龍船從業人員卻青黃不接,很少年輕人願意入行。


威水|當仁不讓!珠三角“龍船生產之鄉”就在番禺上漖村!


龍船製造業與許多傳統手工技藝一樣,都面臨同樣的困境,人員短缺、原材料短缺、經營成本高漲。使得龍船製造業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嚴峻。直至2018年,上漖船廠僅剩8間,不足鼎盛時期的1/6。黃劍挺說,龍船的工作環境很熱、灰塵很大,所以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個行業。

但黃劍挺至今依然難以忘記製作龍船帶給他的滿足感和榮譽感,他說:

“小時候自己跟爸爸去吃龍船飯,一進去祠堂裡面已經坐滿人了,有人說黃師傅來啦,整個祠堂的人起立鼓掌,因為那年他們村拿了冠軍,這份榮譽感你做其他行業是無法給你帶來的。”



威水|當仁不讓!珠三角“龍船生產之鄉”就在番禺上漖村!



一條龍船的誕生,背後是手藝人對傳統技藝的執著與堅持,是對龍船發自內心的熱愛。一百多年前,上漖龍船師傅對龍船製作一絲不苟,正是憑藉著種凝神專一的工匠精神,使得上漖龍船得以譽滿珠三角。


今天在番禺,還有許多這樣的手工藝人,還在堅守著,使得這些碩果僅存的傳統手工技藝,重新閃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