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傳家風帶學風正社風 育人之道德爲本

剛剛過去的暑期,渠首大地一片歡騰,到處洋溢著節日般的喜悅。淅川教育再傳喜訊:繼2017年淅川取得了在全市名列前茅的高考驕人成績之後,2018年再創新高,穩居全市前列。

一個集庫區、移民區、山區、貧困區於一體的豫西南邊陲小縣,在最近兩年,緣何有這麼大的爆發力,教育工作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高中三年,各種各樣的德育活動,給了我莫大的幫助與支持:十八歲成人禮,使我學會了感恩;讀勵志信,使我堅定了信念;激情跑操與跳集體舞,使我明白了集體與團隊的意義……”淅川德育教育轟轟烈烈開展兩年之後,在全縣高考優秀學子代表座談會上,從該縣2018年文科第一名梅帆的發言中,我們找到了答案。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頭等重要的位置,德育工作抓好了,青少年在人生道路上才能走得穩、走得遠,當一批有素質、有品位、有擔當的人才成長起來,淅川將成為向上向善、幸福有愛的渠首,全縣政風民風也會更清更正。”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的話道出了德育工作的初衷和願景。

學風之變

德為先 育英才

“要不是學校的德育教育,我的學業可能都荒廢了。”原福森志遠學校學生康富鑫說,三年前,他還是一個沉溺電腦遊戲的懵懂男孩,父母平時忙於生意,對他疏於管教,每天回家,作業草草應付了事,馬上開始玩電腦。德育活動的開展,讓他發生了根本轉變。

“走進校園,總能看到勵志標語;三餐後,總能聽到激人奮進的校園廣播;每週的班會課,老師總能結合時事和我們的年齡特點定主題,話總能講到我的心裡,在那樣的環境裡,想不好好學習都不行!”康富鑫說。

學習有張有弛,睏乏疲憊時,學校組織的社團等各種活動,成了他釋放壓力的最好辦法。清明節緬懷先烈、春季遠足、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父母……系統化、科學化的德育活動使康富鑫明白了學習的意義,內生動力被激發出來,他勤學勤問勤思,最終以596分的好成績被淅川縣一高錄取。

這些年,淅川縣深入調研,科學規劃,依據學校、學段、學生和月份特點,每月都有不同的主題和活動;將移民精神、楚風漢韻等淅川本土文化滲透到課堂中;通過常規管理,幫助學生在學習、文明、禮儀、衛生、安全等方面養成好習慣;全方位提升校園品位,以環境育人。“德育活動開展後,學生的行為習慣得到改變,知道學習了,成績也提上去了。”淅川縣思源學校教師賈明說。

家風之變

德為底 美德傳

“咱再也不打麻將賭博了,弄得老人罵、孩子煩……”9月3日,淅川縣上集鎮水田村村民韓彥海高興地說。韓彥海原本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當他染上喝酒、賭博後,耍“酒瘋”成為家常便飯,一家人關係很緊張。家庭的陰霾極大地影響了兒子韓嘉豪:原本陽光活潑的他,變得自卑、任性,學習成績直線下降。

在德育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韓嘉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校每週都會開展感恩父母、幫父母做家務、愛心捐款、古詩文海量閱讀、傳統國學經典誦讀等德育活動,教育我們弘揚傳統文化,做懂感恩、有禮貌、講文明的好學生,同學們都積極向上,我也要變得更好!”韓嘉豪說。在學校,他開始努力學習,成績進步了;在家,他想方設法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孩子的變化,韓彥海看在眼裡,喜在心裡。“孩子真爭氣,我得好好幹,要不對不起他!”生活有了盼頭後,韓彥海農忙時務農,農閒時打小工,每天家裡充滿了歡聲笑語。

如今,在淅川,越來越多的家長表示,孩子在家不頂嘴了,“嬌、驕”二氣不見了,主動幫助做家務,為大人洗腳梳頭、端茶遞水,懂得感恩了,變得懂事成熟了,從孩子們身上看到了希望。“孩子的言行也影響著我們,我們也要積極踐行道德規範。”以孩子為榜樣,很多家庭也慢慢開始改變。

社風之變

德為鄰 正風氣

每到中小學放學,學校周邊道路就會擁擠不堪,交警來了也不頂用。這種場景,是讓不少城市居民頭疼的“通病”。但在淅川縣城,卻幾乎見不到。

“這跟學校的德育活動有關。原來一放學,學校外面的小賣部裡圍滿了人,門外停滿了車,零食包裝袋亂飛,想從學校門口穿過去,得走半個小時,‘三拒絕’活動開展得真是時候,孩子不吃零食了,秩序明顯好轉。”淅川一小學生楊彤彤的家長說。

“三拒絕”,即拒絕零食,拒絕零花錢,拒絕家長無序接送。不少居民表示,現在吃零食的孩子少了,體質慢慢增強了;零食包裝袋少了,街道乾淨多了;交通擁堵少了,自覺排隊上學的孩子多了。

德育活動的開展也激發了淅川人幹事創業、建設美麗家園的熱情。現在,淅川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會定期開展“小手拉大手,環保伴我行”活動,湧現出“全國新時代好少年”張曉茹等典型,他們走進街頭巷尾,撿拾垃圾、宣傳環保知識,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環保志願者隊伍,淅川城鄉環境有了很大改觀,丹江口水庫水質持續向好。

潤物無聲的德育教化,在潛移默化中內化成了淅川人的自覺行動,核心價值觀逐步融入大眾生活:貧困戶內生動力被激發出來,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愛心聯盟、愛心粥屋等慈善組織和團體不斷湧現……由於移民等諸多原因,淅川縣過去信訪量比較大,德育工作開展以來,2017年的信訪量比2016年下降了140%左右,社情民風明顯好轉。(南陽日報記者 鄒朝暉 特約記者 康 帆 高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