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慎吾老師談學習《傷寒論》的方法:經方家必修法門(乾貨)

甘肅省中醫藥研究院 主任醫師、教授 石國璧

陳慎吾老師談學習《傷寒論》的方法:經方家必修法門(乾貨)

一、前人如何學習《傷寒論》 從宋代成無己開始,至今註解《傷寒論》的約有500多家。有名無書者,二百多家,確有書者,百餘家。筆者看過的有數十家。註解的方式,大概分為按王叔和體例註解,或以方證解者,或以《內經》解者,或以自己之見解而解者,或擇條而解者,或單有發揮者,或多種形式者。條文體例不同,各有見解。

二、個人學習《傷寒論》走的彎路 筆者最初學習從考據入手,越學分歧越多,無所適從。後來從原文著手,先弄通文法。

《傷寒論》中的詞句,有些是括弧句,有些是倒裝句,有些是引用句,有些則是自注句等。詞簡意賅,用字謹嚴。筆者把原文抄下來,每天念一遍,這叫熟讀的功夫,只有熟讀,才能前後貫通。

第一是熟讀,第二是精讀,各條立一卡片,也畫圖表,以症狀為綱,按條文歸類。卡片歸類比較方便。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經過這兩步之後,再回過頭來看,覺得《傷寒論》非常通俗,盡乎人情。因為作者的原意是為了用,為了給一般大夫用的。所以《傷寒論》可以說寫得深入淺出,是一部基礎醫學著作,也是一部臨床醫學著作。

三、自己對《傷寒論》的認識 《傷寒論》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把《內經》的理論實踐化了。有繼承有發揚,證明了《內經》的部分理論。如122條的保胃氣,又如75條“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此即《內經》中“形寒飲冷則傷肺”理論的具體應用。

這是張仲景“承前”之一斑。“啟後”者,用其名而變其實,如分六經,取《內經》六經之名,而實則不完全相同,創造了辨證施治的一套體系。這是《傷寒論》的主要精神。證與症不同。症者,單個症狀也;證者,證據也,證明也。如太陽傷寒證、太陽中風證、桂枝湯證、麻黃湯證等。八綱辨證和六經辨證應結合起來。六經辨證把八綱辨證具體化了。病名無窮,症狀有限。辨證有正面辨的,有用排除法辨的。

《傷寒論》中講的病理不多,著重在法。胃氣與衛氣相通,胃弱者,衛亦弱,小兒停食容易受外感,受外感者,消化系統易受影響而生病。因此,不任風寒者,用建中湯建其胃氣。

《傷寒論》很注意保護胃氣,也注意保護津液。如224條:“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存津液,保胃氣”是《傷寒論》一個很重要的思想。

《傷寒論》用方用藥很嚴格,每一個方證、藥證不可紊亂。桂枝湯證的特徵是汗出惡風,柴胡湯證的特徵是胸脅苦滿。同為發汗,麻黃、桂枝、葛根不同;同為溫經,附子、細辛、乾薑不同。這個基本功,必須自己下工夫做,否則,縱是讀多無益。 筆者的體會,第一要熟讀,每天擠時間,至少能讀一遍,熟中有樂趣。熟讀可以薄書,可以生“飛機眼”。第二精讀,作為分類,橫、豎都可以。多讀一遍有一遍的好處。可以歸納、分類、比較。

第三多臨床,用藥之法,一定要說清,不如法者無效。無效者容易喪失信心。

第四,多學多思。大膽設想,大膽批判,但要嚴肅。

第五,反覆學習經典著作,如《內經》《難經》《本草經》等。

有了基本功,就可以瀏覽群書,不但看得快,而且記得牢。

古人說,“生也有涯,學也無涯”,尤其在今日,更是如此。掌握知識要有法。面對現實,刻苦學習前人經驗,讀活書,活讀書,聯繫實際,古為今用。補充說明:陳慎吾老師是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創辦初期的授課老師之一,是大家公認的我國傷寒學派大家之一。

這是陳老師給我們講課時的一次記錄稿,我整理出來,供大家學習參考,從中也看出陳老師是如何成為傷寒大家的。他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熟讀、精讀到家了。反覆歸納整理,從中領悟其理。他用經方治病療效卓著,講課條理清晰。同時,他在授聘到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任教前,就一方面臨床應診,一方面培養學生、辦學習班,為發展中醫藥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

本文摘自《名醫真傳——四十四位京城名醫“口傳心授”金記錄》作者:石國璧,版權所有歸原著作者,如有使用不妥請聯繫小編刪除。

陳慎吾老師談學習《傷寒論》的方法:經方家必修法門(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