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得知關羽被殺,聲淚俱下暈倒在地,爲何聞聽張飛死訊,只說了四個字?

尛萘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似是“不能同年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日死”,只不過是在亂世中劉備起事之初,為達“匡扶漢室”之偉業賴以關張勇力攏其心也。隨著領土的擴大和地位的提升,劉備與關張所謂“君”“臣”之間就遠遠重於“手足之情”了。


《三國志》

記載: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就是說關羽善待士兵,而“扛上”,張飛則反之。所以關羽在“上層”人員不好,張飛則很得領導的賞賜。劉備“三顧茅廬”視諸葛亮“如魚得水”,而關羽卻十分不服氣,以至於到後來常常不聽從諸葛亮計策,關羽率先得罪了諸葛亮。關羽的專橫跋扈、心胸狹窄,也引起了劉備的不滿。
關羽降曹時,唯對“漢壽亭侯”

情有獨鍾,雖是漢獻帝賞賜,其實還是曹操,關羽在曹營常常撐起“漢壽亭候關雲長”大旗。劉備和諸葛亮讓關羽守華容道,表面用激將法,實則是試探關羽與曹操的關係,果不然關羽放了曹操。無論在什麼年代,投降了敵對方,都是讓人起疑的,關羽讓劉備起了疑心。劉備封“五虎上將”,關羽居然直言:“漢中王封我何爵?”當聽到自己被封五虎上將之首後,便把其餘4位“羅列”一遍,關羽像是在評定一樣,而對於黃忠,關羽怒道:“大丈夫豈能與老卒為伍?”顯得對劉備極其不尊重。關羽與黃忠曾鬥百餘合,武藝不向上下,黃忠力斬夏侯淵,夏侯淵曾與關羽大戰50餘合,關羽十分嫉妒,可見關羽的心胸如此狹窄。費詩說:“將軍即漢中王,漢中王即將軍”,關羽才欣然接受,關羽把自己的地位看做和劉備一樣。費詩回去後一定會和劉備說起這事,做為即將登基稱帝的劉備應該懷疑關羽有“不臣”之心。

關羽鎮守重鎮荊州,諸葛亮留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
,如“分兵拒之,荊州危矣!”而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後,威震天下,關羽更加驕橫。孫權派諸葛亮哥哥諸葛瑾上門提親,關羽竟然說道:“吾虎女豈肯嫁犬子乎”,顯示對孫權極其的藐視和汙辱,孫權懷恨下奪荊州之決心。孫權上書關羽大讚其威武,關羽更是飄飄然了,便把守荊州兵力悉數調去攻打襄樊,孫權便譴呂蒙星夜奪取了荊州。糜芳、傅士仁不戰而降,就是關羽狂妄的屢屢要治其罪。糜芳和傅士仁一開始就跟劉備東征西戰,從沒有背叛之心,可見關羽驕橫到何種地步!

襄樊之戰打了半年多,成都不發一兵一卒,直至荊州失守,關羽敗走麥城,父子“歸神”。不言而喻,諸葛亮和劉備到底是安得什麼心?


劉備痛哭關羽,實則哭荊州,再深遠一點講,劉備借復仇之機攻佔東吳。如果不借關羽之死進攻東吳,那麼就違備了諸葛亮的《隆中對》和“聯吳抗魏”的戰略構想,即使這樣,諸葛亮仍然沒有參與劉備攻吳。當劉備大軍進入東吳領地時,孫權將殺害關羽的潘璋部將馬忠交與劉備,劉備仍然不肯罷休,非要蕩平東吳不可,也足見劉備的用意。

劉備聽到張飛被害,只說了4個字:“噫!飛死矣”,也可以看出張飛在劉備心目的地位。雖然張飛在上層很有人員,但畢竟是“臣子”,已經老了,況且攻打東吳的藉口已經找到。劉禪後來娶了張飛二女,沒有娶關羽之女,更說明關羽當時己經讓“劉備集團”討厭,以至於對待關羽的家人連法正的家人都跟不上。


適情雅趣


劉備這個人是非常聰明的,大家可以仔細看看他剛剛起步的時候,自己什麼都沒有,和關羽張飛結義,關羽是個逃犯,本就被追殺,隨時可以去不顧性命的廝殺,張飛在當時是有錢人,劉備身無分文,結義之後張飛賣了家產跟著自己的好大哥,就連娶糜夫人都在劉備算計之中,劉備窮困潦倒,糜夫人卻出身貴族,因為自己這個夫人,劉備才有了錢來做大事。

劉備最大的優點就是會拉攏人,並且非常能裝,這一點和曹操有很大的區別。關羽死後劉備大哭,我們不知道他是真心還是假意,張飛死後劉備非常平淡,足以看出當初哭關羽也是有點裝樣子的意思,與其說是哭關羽,不如說是哭荊州。

荊州是戰略要地,想要奪得天下必須取得荊州,關羽不僅失敗還被殺,失去荊州,等於失去取得天下的機會,劉備怎能不哭?當然劉備對自己的好兄弟肯定還是有一定感情的。張飛的死說白了對蜀漢沒有任何的影響,劉備完全可以找個替代張飛的人。

張飛死後,劉備只說了四個字,噫,飛死矣。非常的平淡,我們不知道劉備到底是怎麼想的,最起碼應該哭一下,即使是假裝的。或許是從劉備成為主公開始,他們的關係早已不是當年的兄弟關係,而是君臣關係。

張飛死後,對於劉備來說就是損失了一個大將,只死了一個人,沒有任何的其他損失,劉備作為一個主公才會這麼的平淡。當然如果從個人感情來看,劉備得知張飛的死訊,肯定也是非常悲傷的,畢竟曾經三人生死與共,從無到有,劉備不是個木頭,怎麼可能沒感情。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劉關張情同手足,桃園結義,誓同生死。後來大哥劉備打下西川,吞併漢中,晉級為一國之主,關羽和張飛作為大哥的左膀右臂,勞苦功高,關羽受封前將軍,張飛受封右將軍,二人皆假節鉞。“假節鉞”三個字什麼意思呢?就是關羽和張飛可以代表劉備,在不請示不彙報的情況下行駛升賞殺伐的大權。正如費詩給關羽說的那樣:漢中王與將軍有兄弟之義,視同一體,將軍即漢中王,漢中王即將軍也。

劉備漂泊了大半輩子,好不容易打下屬於自己的一塊地盤,在曹操東征西討肅清各路諸侯的間隙,終於逮住了一個翻身的機會。劉備坐在成都的大殿上,想到當年和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對他說的那句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恍若隔世,那些寄人籬下仰人鼻息的日子,不堪回首。二弟關羽鎮守荊州,三弟張飛鎮守閬中,劉備此刻,應該可以關起門來睡個安穩覺了吧,他都快六十歲的人了。

可是劉備還是睡不安穩。因為襄樊之戰,關羽兵敗身死。關羽的死,太意外,太突然,劉備想不到,諸葛亮也想不到,沒有人會想到,幾個月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的漢壽亭侯、前將軍,會被東吳呂蒙輕易算計,丟失西蜀咽喉重鎮荊州不說,而且敗走麥城在逃亡的路上被籍籍無名之輩擒殺。關羽敗亡的原因,我們已經在上一篇文章中分析過。關羽的死,打破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平衡。

關羽被東吳所擒,義不屈節,與子關平遇害,時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消息傳入成都,舉國震動。劉備聽罷關羽被殺,大叫一聲,昏絕於地。關羽的死對劉備打擊很大,劉備與諸葛亮,從隆中決策三分天下一直到進取西川站穩腳跟,他們從未考慮過這一意外狀況——作為跳板的荊州丟了怎麼辦?以巴蜀為大本營,以荊州為基地,往東吞併東吳,向北征伐曹魏的戰略部署,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成為無法付諸實踐的一紙空談。

對西蜀而言,無論是折損鎮守一方的上將,還是丟失戰略要地荊州,代價都大得難以承受。

入川之前,劉備和諸葛亮就已經準備走一步險棋,沒有後手著。成敗在此一搏,必須因此才會堅定不移地貫徹“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外交策略,只要東吳不對荊州下手,劉備就有入主中原,興復漢室的機會。這盤棋,劉備和諸葛亮懂,曹操與孫權也懂,處於三國交界的荊襄之地,註定要爆發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關羽,就是西蜀的一道屏障。劉備和諸葛亮對關羽有信心,作為蜀國首屈一指的上將,關羽能守住荊州。

可惜,關羽讓劉備和諸葛亮失望了。當初劉備被曹操追打得如同喪家之犬,拋妻棄子,丟盔棄甲,劉備投靠袁紹,關羽投降曹操,後來關羽打聽到劉備的下落,掛印封金,斷然拒絕曹操的籠絡,千里萬里再次追隨劉備。關羽的忠義,贏得了劉備的絕對信任。劉備稱王,關羽封侯,問題也許就出在“假節鉞”這三個字上,因為情同手足,因為誓同生死,劉備賦予關羽太大的權力。

驕傲自恃,成了關羽致命的弱點。代表劉備的關羽犯了兩個錯誤:其一不與東吳修好,破壞了戰時聯盟;其二戰略判斷失誤,在未請示的情況下發動襄樊之戰。這兩個錯誤所導致的結果:其一,吳蜀聯盟破裂;其二,荊州丟失;其三,關羽身死。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當劉備聽到關羽被殺的消息時,大叫一聲,昏倒在地。劉備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米未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這是演義中劉備得知關羽死訊後的描寫,為了給關羽報仇雪恨,劉備興兵伐吳。

張飛在閬中聽聞關羽被東吳所害,旦夕號哭,血溼衣襟。咬牙切齒,怒火填胸。每天譴使入成都,勸諫劉備興兵報仇。劉備都六十歲的人了,御駕親征,調兵遣將,擇日出師。張飛在閬中焦急地等待著,下令軍中三日內置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因為心中焦躁煩悶,每日飲酒,鞭撻士卒,終於招致殺身之禍。賬下兩個敗類,因為不能完成張飛的軍令,懼怕責罰,竟然趁著張飛酒醉昏睡,殺死張飛,割了首級投奔東吳而去。

《三國志》記載,張飛被賬下將校所殺,消息飛報劉備,劉備聽聞張飛的死訊,說了四個字——“噫!飛死矣。”

關羽的死,出乎劉備的預料,張飛的死,劉備似乎早有預感。張飛雄壯威猛,僅次於關羽,曹操的謀士程昱等人都說關羽張飛是力敵萬人的勇將,關羽善待士卒而輕視士大夫,張飛則敬愛君子不憐恤下人,劉備就曾經告誡過他:三弟性情焦躁,酒後暴怒,經常鞭打手下的人,又把他們留在身邊,這是自取其禍,今後務必寬容待人,不可如往日。

劉備看人很準,對於張飛的死,他並沒有太震驚。寧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張飛正是死於小人之手。相對於二哥關羽的悲壯,張飛的死很窩囊。當然在演義之中,張飛死後,劉備同樣“放聲大哭,昏絕於地”,將這筆賬也算在東吳孫權的頭上。

劉備之所以痛哭張飛,僅僅是出於兄弟君臣之情。劉備痛哭關羽,更多的則是“關羽死,荊州失”所導致隆中決策落空後的絕望。關羽死後,荊州已失,劉備為何不聽諸葛亮和趙雲的苦苦勸諫,一意孤行討伐東吳?因為與東吳和解已無可能,荊州必須要重新奪回來!可惜上天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夷陵之戰再次失敗,劉備率領傾國之兵,依然沒有挽回關羽所鑄成的錯誤。

如果關羽不死,荊州不丟,三國的歷史是否將會改寫?隆中決策,三分天下,興復漢室真的能夠成為現實嗎?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懸念,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君臣佳話,才會如此動人。桃園結義固然情深義重,然而劉備那句——孤有孔明,如魚得水。更加高山流水一般令人傾心。

END.

溫酒讀三國,煮茶看水滸。我是博書君,歡迎關注!


博書


事實並非如此,《三國演義》明確記載,劉備得知關羽和張飛死訊時,都是一樣悲痛,“放聲大哭,昏絕於地”,只是描述張飛死訊時劉備表現比較簡略而已。

我們首先看看關羽死時,劉備的表現:

“玄德聽罷,大叫一聲,昏絕於地……玄德見了,大叫一聲,又哭絕於地。眾官救醒。一日哭絕三五次,三日水漿不進,只是痛哭;淚溼衣襟,斑斑成血。”……眾官又再三勸諫,玄德方才 進膳,傳旨川中大小將士,盡皆掛孝。漢中王親出南門招魂祭奠,號哭終日。

由此可見,劉備得知關羽死訊時,確實哀痛非常,痛哭流涕,以致於哭昏過去好幾次,三天不進食不喝水,足見劉備對關羽的感情是很真摯的。

再看看張飛死時,劉備的表現:

忽侍臣奏曰:“閬中張車騎部將吳班,差人齎表至。”先主頓足曰: “噫!三弟休矣!”及至覽表,果報張飛凶信。先主放聲大哭,昏絕於地。眾官救醒……先主哀痛至 甚,飲食不進。

劉備聽聞張飛死訊,只說了一句“噫!三弟休矣!”看似一點都不悲痛,但後面還有一句“先主放聲大哭,昏絕於地”,劉備又哭昏了,而且也是飲食不進。

事實上,相對關羽之死,劉備對張飛之死是有預感的。張飛臨行前,劉備曾叮囑他:

“朕素知卿酒後暴怒,鞭撻健兒,而復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今後務宜寬容,不可如前。”

此後劉備又曾夜觀天文,見西北一星,其大如鬥,忽然墜地,劉備連夜派人諮詢諸葛亮,諸葛亮回話說:“合損一上將。三日之內,必有驚報。”

蜀國的上將數來數去就那麼幾個人,帶兵在外準備征戰的只有張飛,結合對張飛脾氣性格和了解,以及臨行前的叮囑,還有諸葛亮的解釋,想必劉備心裡已經有數,所以劉備在得知張飛部下送來緊急奏報時,便已知道必是張飛遭遇不幸,等打開奏表,果然不出意料。

一般來說,人們對已有心理準備的悲痛消息,反映比毫無準備的突如其來會淡定一些,而且在面臨多個噩耗時,後面噩耗的打擊力度要弱於前面一個。

關羽之死讓劉備悲痛欲絕,身體精神接近崩潰,等他再得知張飛死訊時,儘管是悲上加痛,但已經到達悲痛的極點,甚至是麻木,自然無法有更悲痛的表現。

另外,由於關羽和張飛之死時間上十分接近,作者在關羽之死時已詳細描述劉備的悲痛表現,再到張飛之死時,沒必要再度重複描寫,這也是文學創作的需要。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是又死兄弟又少大將又丟地盤,怎能不痛哭流涕?而張飛的死,有關羽在前面做鋪墊讓劉備麻木,因此反應只是“噫,飛死矣”四個字。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劉備軍事集團既定戰略方針的破產。根據諸葛亮初出茅廬時《隆中對》裡的戰略部署,是以益州為大本營,荊州做橋頭堡,形成對長安、許都兩線的鉗形攻勢,天下有變即可消滅曹魏政權。但東吳攻佔荊州,等於將蜀漢政權困死在了益州,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魏、吳進去難,蜀漢出來也難!這也是諸葛亮、姜維北伐曹魏次次無功而返的原因——出蜀後勤運糧艱難,缺乏荊州方向得心應手的策應進攻。

如此戰略要地丟失,辛辛苦苦幾十年的基業突然破產,死的又是結拜兄弟➕五虎上將之首的二弟關羽,怎麼能不叫歷經坎坷、雙鬢斑白的劉備痛哭流涕、幾近昏厥。而張飛的死,雖然也有兄弟感情和痛失良將的情懷,但畢竟沒有丟城失地,因而劉備也只是發出了“噫,飛死矣”四個字。更重要的是,以劉備對張飛性情的瞭解,他對張飛的死其實早有預料,噩耗傳來也不感到意外,只是時間早與晚的問題罷了。


張飛喜歡和豪門貴族交往攀關係,早年迎娶曹操大將夏侯淵的女兒,進西川時也能耐著性子做出“義釋嚴顏”的超常發揮。但對底層士卒,卻時常流露出性情暴躁的一面,酒後鞭打怒罵的情形時有發生,可偏偏又不做防範仍然讓他們侍奉在身旁。劉備屢次提醒他的這位三弟,張飛當面說記下了回去就又忘了,還是照舊鞭撻士卒,以致招來殺身之禍。

由此可知,劉備做為一個立志打天下的政治家,心底裡最看重、排在第一位的還是地盤和基業。但他也善於以情動人、以義感人,不像他老祖宗劉邦一樣為擺脫項羽威脅連親生父親也要分一杯羹,因此在歷史上名聲也要比劉邦好得多。


竹山清溪澗


劉備得知關羽死後崩潰,而張飛死後為何只說四個字,孔明看破不說》:

公元220年關羽大意失荊州,使得蜀漢的根基動搖,要知道荊州乃是戰略位置最重要的一塊地盤。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講述了荊州對於劉備的重要性,劉備扼守益州天險以防曹魏,然後從荊州出兵直接可以威脅許都,這就是荊州的重大作用。荊州在劉備手中,那麼蜀漢就擁有對曹魏的鉗形攻勢,互為犄角,如此蜀漢北伐將便利不少。

而關羽大意失荊州,隨後敗走麥城,直到被東吳給俘虜。面對關羽這個俘虜,孫權非常怨恨,因為關羽曾經數次羞辱孫權,更是把江東當成一群鼠輩,一怒之下孫權便處死了關羽。可惜關羽一代虎將,竟落得如此下場,真令人嘆息!

劉備當時正拿下漢中,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蜀漢當時拿下了益州和西川、加上荊州,這簡直是統一天下的資本。但是這時候關羽被殺、荊州被東吳攻取的噩耗傳來,劉備瞬間崩潰,直接暈厥過去。劉備醒來之後,立馬要提大軍去討伐東吳,不過當時這個提議沒有得到實行,因為蜀漢剛剛取得益州地區,根基不穩。所以討伐東吳一直拖到了第二年,可以說劉備報仇真是十年不晚。


要知道在討伐東吳之前,劉備還稱了個帝。到了第二年張飛哭著來找劉備,劉備才又熱血沸騰,下令要御駕親征,討伐東吳逆賊。張飛自然是非常支持,立馬回到軍營中,為了體現兄弟之間的感情,張飛特意命令手下製作喪服,自己的部隊要穿著喪服去報仇。但是張飛這時候又犯了大罵軍士的毛病,要求這些製作喪服的軍士必須按時完成,軍士表示做不到時,張飛便氣急敗壞的鞭打了軍士。

被鞭打的軍士為了生路便暗殺了張飛,取其首級投降了東吳。而劉備得知張飛死訊後,只是頓足說道:“咦,三弟休矣!”然後劉備便痛哭起來,並表示一併報仇,都是孫權小兒導致。但是劉備這反應卻著實令人難以相信,本來劉備應該是對兄弟一視同仁,而這次卻對張飛之死反應如此。如果說劉備哭張飛不賣力,是因為這種悲傷時建立關羽死的悲傷之上,所以才如此,但是關羽死了一年多了,難道劉備悲傷還沒過?

而對於這件事情,其實孔明時看破了的,劉備哭關羽是真的,而哭荊州更是真的。對於劉備這種過多了沒地盤日子的人,固然知道荊州的重要性,所以劉備在著兩層的悲傷之下,頓時劉備就暈厥崩潰了。而張飛被害時,劉備只是哭張飛,或者劉備恨張飛不能和自己一起為關羽報仇,更有劉備時在哭自己,失去了荊州後,又痛失一員大將。面對劉備的討伐東吳,諸葛亮知道這是意在拿回荊州,所以諸葛亮沒有說破,也沒有誓死阻止,因為諸葛亮明白荊州在手,蜀漢才有希望、才有未來。


但是上天卻沒有站在蜀漢這一邊,或者說漢室氣數已盡,劉備七十萬大軍被陸遜十萬打敗。這場實力懸殊的戰鬥以蜀漢失敗,實在出乎諸葛亮的意料,或許當時諸葛亮比劉備還後悔。夷陵之戰後,劉備在白帝城終日以淚洗面,就這樣一命嗚呼。而經歷這次慘敗之後,蜀漢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資本。


小司馬遷論史


劉備聽聞關羽被殺聲淚俱下暈倒在地,聽聞張飛死訊,只是說了四個字,其實只是博眼球的斷章取義,標題黨而已。我們都不是現場怪,又怎麼知道二人死時劉備的真實反應是什麼?

而正史是一種記錄文學,不會加入個人的猜測和主觀臆斷,正史中對人物情感和對話的內容,如非必要都不會記載。更何況,陳壽寫《三國志》時,劉關張都已經死去多年,又怎麼知道實際情況,自然對不瞭解的不加記錄,只是寫下流傳下來有據可查的內容。

反倒是《三國演義》這種小說,對此寫的非常詳細,但這隻能說是羅貫中的腦洞而已。卻被有些人用來解釋歷史現實,甚至還用來配合陰謀論,就非常的可笑。

關羽的死,在《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中這樣寫道:

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追諡羽曰壯繆侯。子興嗣。興字安國,少有令問,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子統嗣,尚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以興庶子彝續封。

孫權佔據江陵後,俘虜了關羽軍中將士的妻子兒女,因此軍隊潰散。然後孫權派將領攻擊關羽,斬殺關羽及兒子關平在臨沮。之後關羽追諡為壯繆侯。兒子關興字安國繼承爵位,少有名聲,被諸葛亮器重,弱冠便為侍中、中監軍,但數年後去世。有關統繼承,娶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關統死後沒有子嗣,以關興庶子關彝繼承。

全篇都沒有記載劉備對關羽死後的表現。

而在《先主傳》中的記載則是:

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只有這麼兩句話而已,上面只記載了孫權襲殺關羽取荊州的事實;第二句是劉備稱帝后因為憤恨孫權襲擊關羽東征,秋七月,率軍討伐東吳。孫權請和,劉備盛怒不同意。

而關於張飛的死,則是因為有前因後果,因此才會被記錄下來,但是大多數自媒體可能根本沒有讀過《三國志》,又或者是刻意的把前面給忽略了。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記載:

初,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鹹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
  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

張飛長得雄壯威猛,僅次於關羽,因此起初曹魏謀臣程昱等人都稱關羽、張飛是萬人敵。但是關羽善待士卒卻對士大夫傲慢,張飛尊敬君子卻不體恤士卒百姓。因此劉備就經常告誡張飛說:“你用刑過度了,又天天鞭笞士卒,卻又讓他們跟隨在左右,這會招致災禍的。”張飛總是不以為然。

後來劉備伐東吳,張飛率領士卒萬人,準備從閬中與劉備會師於江州。臨出發時,屬下的張達、範強殺了張飛,帶著他的頭順流投奔孫權。張飛營中的上表報告劉備,劉備聽到張飛都督有表上奏,就感嘆了一聲:“哎,張飛死了。”

所以真實的是張飛沒有聽到張飛的死訊就已經猜到了說出了這句話,和聽到張飛死訊後再說,意思相差是很大的。陳壽記載這則更多的是說明關羽張飛的性格,以及劉備知人善任,用人之明。

至於還有些人說劉備為什麼沒看奏表就知道張飛死了,更有陰謀論說是劉備害死張飛的。但實際是,日常如果上表肯定是張飛上表,都督是不會越級上表,即使張飛忙,也是讓人代寫,自己署名後還是以自己的名義上表,這是古代官場的規則。但是突然,張飛的都督繞過了張飛直接向劉備上表,再加上當時一定是急奏。以劉備對張飛和其他人的瞭解,自然就猜到了是張飛出了意外,不足為奇。

得到了《先主傳》時,關於張飛的死記載更是簡單:

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

就這樣一句沒了。

所以現在所謂分析劉備在關羽、張飛死後的表現代表了什麼什麼,證明了什麼什麼,全都是扯淡。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張飛字翼德,涿郡人也,少與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關羽、張飛只是和無數少年一樣,早年依附劉備,並且應該長得特別威猛雄壯,成為劉備的貼身保鏢,形影不離,不避危險,感情像兄弟一樣好。而張飛比關羽小几歲,所以將關羽當兄長一樣對待。

但實際上關羽比劉備還要大一歲!

所以三個人感情好倒是真的,但是卻根本沒有桃園結義,同生共死的誓言。劉備在他們兩個死後表現悲傷是正常的,但是過分糾結就是沒有必要了。


Rick潘維鏞


首先,我先說下結論,題主說的應該是《三國演義》的情節,但是其實在三國演義裡,並不存在題主說的這種情況!

我們來看劉備得知關羽後的具體表現,當劉備聽到關羽與關平父子被吳將所抓獲後,誓死不降,最終被斬,劉備聽了之後,大叫一聲,然後就暈倒了。

等過了半天,劉備才醒過來,諸葛亮勸解說:主公不要過分傷心呀,生死有命,而關羽平時性格就比較剛猛驕傲,才有今天的禍事,而你要保重好身體呀,慢慢考慮如何報此仇呀。

劉備說:我和關羽張飛在桃園結義的時候,就說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如今關羽死了,那我豈能獨享富貴呀?

沒多久,就見到關興哭著過來了,劉備見了,又哭暈在地,大家再次把劉備救醒,劉備一天哭了三五次,三天什麼東西都吃不下去,只是一直在哭,衣襟都溼了。諸葛亮和群臣們一起勸解劉備。

劉備說:我和東吳,誓不兩立。劉備就決定伐吳,而諸葛亮建議此時不是伐吳的好時機,但是劉備還是堅持要伐吳。而趙雲也出來勸阻,他認為伐魏是公,兄弟之仇是私,希望劉備以天下為重。

劉備說:如果他不能為關羽報仇,雖然擁有天下,又有什麼意思?於是劉備下令起兵伐吳,而且讓人前往閬中通知張飛,一起伐吳。

張飛下令軍中三日內要辦白旗白甲,掛孝伐吳,而張飛的部將範疆與張達說:白旗白甲,一時難找不著,希望多寬限幾天。張飛十分生氣,就把兩人綁到樹上,打子五十鞭子。

張飛還說:如果不能準時辦妥,我就會殺掉你們兩個人示眾!範疆和張達覺得這個事情肯定辦不好,又氣憤張飛的行為,兩個人就趁著張飛喝醉然後把張飛的首級砍下,然後連夜投奔東吳去了。

張飛的部將吳班到成都,劉備頓足說:“噫!三弟休矣”等到吳班到跟前,將張飛的事情一彙報,果然是張飛的凶信。劉備又是放聲大哭,昏絕於地,然後張苞也來了,劉備又大哭了一場,也仍然進不去東西。

也就是說根本不存在題主說的,劉備聽到關羽死的時候大哭一場,而在聽到張飛死的時候,只說了四個字,劉備在面對兩個人的死訊的時候是一樣的。



歷史簡單說


關羽死後劉備聲淚俱下暈倒在地,而張飛的死,劉備卻顯得平靜了許多,只說了“噫,飛死矣”



關於這個問題,我也研究過。劉備一生坎坷,得到諸葛亮以後,才有了完整的戰略。而之後進取益州,漢中擊敗曹操之後,終成三國鼎立之勢。在這期間,關羽得到了成長,此時的關羽可以說是三國第一將帥。也掌握了蜀漢進取天下的最重要的地方。而關羽被曹孫聯軍合力擊敗。最終被殺,而且失去了荊州要地。劉備的痛哭,一方面是因為關羽的死,而更重要的是失去荊州的痛,失去荊州對於劉備而言就失去了進取天下的可能。所以對於關羽死亡的痛哭,是雙方面疊加的後果。



首先來說張飛的死對劉備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但是畢竟張飛不如關羽,張飛率軍1萬由閬中出兵。因為鞭撻範疆張達,導致他們二人趁夜暗殺了張飛。張飛的死只是劉備個人的事情。張飛死後完全可以讓其他人接手軍隊,對於蜀漢政體而言沒有多大的損失。只是劉備感情的缺失。蜀漢實力上來說根本沒有損失。



說實在話,張飛後期的能力我覺得都不如魏延。劉備很有識人之明。漢中讓魏延去守,肯定是魏延能力要相對好一點。漢中的位置也是蜀漢除去荊州之後最重要的地點。


我是越關


劉備得知關羽被殺,可以說是悲痛欲絕,哭暈在地。

他是真的悲傷和氣憤,簡稱“悲憤至極”。

關羽是劉備的二弟,也是受了劉備委託留守荊州的主帥。無論是關羽本人和他守備的荊州,都是劉備的心頭肉。

關羽死了,荊州丟了,這就是“雪上加霜”。劉備既對關羽的死感到悲傷,又對關羽丟了荊州感到“憤怒”。

這樣,哭暈在地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相對於關羽的死,失了荊州才是劉備心裡最大的痛。

正值劉備在益州和漢中節節勝利剛剛打開局面,接下來就可以按照諸葛孔明的既定戰略雙管齊下以定中原的節骨眼上,關羽居然把荊州搞丟了,還搭上了性命,這讓劉備心裡拔涼拔涼的。

於是劉備不顧諸葛亮勸阻,執意起兵伐吳,這個舉動其實也說得過去,至少荊州還是要搶回來,至於能不能搶回來,順便為關羽報仇另說。

畢竟,劉關張桃源三結義,一個頭磕下去,不願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同年同月同日死不能較真,但是為磕頭兄弟報仇是必須的,劉備“仁義”。

可是過了不久,張飛也死了。

張飛是自己作死的。張飛這個人,脾氣很大,但是他的脾氣只向部下發作。用一個貶義的詞就是“媚上欺下”。這個定論是《三國志》給出的。

劉備知道張飛的這個毛病,也提醒過他,但是顯然張飛沒當回事。

關羽的死,對張飛打擊很大。他積極主動的要求為二哥報仇雪恨,並且有些迫不及待。

張飛本來就喜歡喝酒,嚴格的說是喜歡酗酒。喝完酒就拿部下撒氣。關羽的死讓他一直沉浸在悲痛當中不能自拔,他酗酒越來越厲害,同時對部下的打罵責罰也越來越狠。

終於,有活不下去鋌而走險的部下對他動手,趁張飛爛醉如泥,割下他的腦袋,投奔東吳去了。

張飛的死訊傳到劉備那裡,劉備只說了四個字:噫!飛死矣!

意思是說:唉!張飛死了!

這看起來和關羽死的時候劉備捶胸頓足哭倒在地暈厥過去的場面差的很遠。

很多人覺得,劉備和關羽感情深,對三弟張飛的感情一般般。

其實必然。哭關羽實際上是悲的成份小於丟失荊州的難過的成份。暈倒在地與丟失荊州“急火攻心”的關係更大些。

而對於張飛之死,劉備應該是有思想準備,同時劉備的痛苦已經麻木了,所以張飛的死,劉備更多的是感嘆:唉!不聽勸啊!

兩位兄弟先後去世,而且都與東吳有關,儘管東吳殺了投奔過來的殺死張飛的兩個人,但是孫權和劉備的樑子算是結下了。

劉備不顧一切的帶上自己大半老本去討伐東吳,但是這種復仇的心態下,就會不顧一切,忘掉危險。

終於,陸遜火燒連營,劉備再一次受到了羞辱。

兩位兄弟死了,荊州丟了,報仇不成又捱了一悶棍。劉備的命也就到頭了。

關羽張飛走的不遠,劉備還追得上,到了那邊,還是兄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