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自名門,貴族之後;
她有過另類婚姻:一嫁漢奸,二嫁白人;
她曾高呼“出名要趁早”,23歲便名滿上海灘;
她的筆下曾誕生過一個又一個綺麗的故事,或甜蜜,或苦澀;
她的經典語錄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但是,誰能為她的人生,寫出一個完美的句點?
她從海上來
1920年9月30日,上海麥根路(今康定東路)一座深宅大院裡,一個女嬰呱呱落地。
僕人稟告張家長輩:“是個女娃兒。”聲音似乎微弱了些。
張老太太暗笑:女娃又如何?張家的女娃,誰敢看輕?
這名女孩被命名張煐。她的祖父是清末著名的“清流派”代表張佩倫,祖母是清末洋務派名臣李鴻章之女李菊耦。
作為李中堂的曾外孫女,她也常常被稱為貴族。雖然是最後的貴族。
十年後,張煐改名張愛玲。
二十三年後,她的名字響徹上海文壇,最終成為一代傳奇。
才子佳人的故事背後可能是一地雞毛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孽海花》的人物原型是她的祖父母:一個貴族小姐愛上清貧才子——這正是舊式小說裡才子佳人的美談。
但故事到張愛玲的口中,卻多了一份辛酸與無奈:當時才子太窮,樣子據說也平平。小姐未必不覺得這段婚姻委屈,而且才子成了重臣的女婿後反而要避嫌,官場不甚得意。
完全不是世人想象中才子佳人琴瑟和諧、有名有祿的美好故事。
古怪的天才少女
張愛玲曾在《天才夢》中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視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其他生存目標。
張愛玲從小顯示出卓越的寫作天賦:
3歲能背誦唐詩,
7歲寫第一部小說,
9歲靠插畫賺取第一份稿費,
14歲改寫《紅樓夢》......
但是在現實社會中,她卻自稱“廢物”:
不會削蘋果,
不會補襪子,
怕上理髮店,
怕見客,
怕給裁縫試衣裳,
兩年還找不到房裡的電鈴,
三個月還找不到去醫院的路......
這些在常人看來稀鬆平常的事,在張愛玲那兒卻成了難事。張愛玲最後在《天才夢》裡感慨: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逃離舊家庭,奔向新世界
1938年張愛玲因為頂撞繼母被父親軟禁,還不幸患上了痢疾。父親的冷漠和殘忍讓她對這個家庭徹底失望。
在一個隆冬的夜晚,張愛玲果斷逃出那個家。站在人行道上,那種死裡逃生的喜悅簡直讓她要發瘋!
隨後張愛玲隨生母潛心補習功課,不久獲得了去倫敦大學留學的資格。但由於戰亂,她改去了香港大學。太平洋戰爭爆發,港大停辦,張愛玲輟學返回上海。
出名要趁早
經歷了家道中落,親人分離,動盪戰亂,看透世事後的張愛玲只想抓住最現實的存在:“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為了趁早享受“出名的快樂”,1943年張愛玲先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和《沉香屑——第二爐香》,風靡上海灘。
一夜之間,張愛玲成了上海灘名人。幾乎沒有過程,張愛玲一步登到了上海文壇的頂端。那年,她才23歲。
之後,張愛玲肆意揮灑她的才情,創造了一篇又一篇經典。在1943年—1944年間上海文壇的雜誌裡,鋪天蓋地盡是“張愛玲”的名字。
面對這巨大的成功,無論心底如何歡喜,張愛玲仍保持著貴族的優雅。高傲如他,只是對這盛名點了點頭。
傾城之戀
1944年初春,汪精衛政府文化部的胡蘭成初次拜會張愛玲。兩人一見如故,竟一聊就是5個小時。多是胡蘭成侃侃地講,張愛玲孜孜地聽。
雖然胡蘭成已年近不惑,但頗有才華,他的才氣吸引了她。
胡蘭成每隔一天就去看望張愛玲。據他回憶:“才去看了她三四回,張愛玲忽然很煩惱......送來一張字條,叫我不要再去看他。”
作為情場老手的胡蘭成,自然意識到張愛玲已經對他動了心,只是還在猶豫。他本就傾慕於她,之後,胡蘭成索性天天去看他。
隨後兩人日漸親密,胡蘭成南京上海兩地跑。在他人眼中,胡蘭成是一個比她大15歲的老男人,既是漢奸,又有妻妾。但張愛玲只把他當作一個懂她的男人,其餘都不在考慮的範圍之內。
張愛玲曾送給他一張照片,背後題字:“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張愛玲愛得卑微,甚至不敢奢望長久,她曾在一封信中對胡蘭成說:“我想過,你將來就是在我這裡來來去去亦可以。”
戀愛中的張愛玲失去了那份清高,真真成了一個甘願付出的小女人。
第一爐香,甜蜜憂傷
1944年,胡蘭成提出離婚,和張愛玲結為夫妻。因為擔心時局動盪連累張愛玲,胡蘭成選擇秘密結婚。
沒有舉行儀式,只以婚書為定,文曰:“胡蘭成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上兩句張愛玲撰,下兩句胡蘭成撰。
婚後兩人恩愛。同時,胡蘭成對張愛玲寫作亦大有裨益,這段時期是張愛玲創作的黃金時期。只是張愛玲隱隱有些擔憂:不知這幸福能有多長。
紅玫瑰與白玫瑰
1944年底,時局動盪,日軍在華勢力江河日下。胡蘭成作為汪偽政府的官員,也有了危機感。新婚僅三四個月,胡蘭成便與張愛玲分離,奔赴湖北。
不久日本投降之後,胡蘭成逃往浙江溫州,搭上了範氏女性。張愛玲千里去溫州尋他,卻只見胡範二人的溫情。
張愛玲傷心至極,離開溫州時天下著雨。張愛玲顧不得自尊,要求胡蘭成在兩人之間選一個,胡兩者都不願捨棄,張愛玲更加難過:“我想過了,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
江南煙雨中,曾經的傾國傾城之戀,隨雨和泥,沖刷而去。
2007年,導演李安將張愛玲的小說《色戒》改編成電影,其中的情慾戲引起不小的轟動,湯唯差點因此斷送演藝生涯。不少學者認為,《色戒》有張愛玲的自傳性質,靈感來源於她與胡蘭成的那段情。
《色戒》劇照
第二爐香,溫暖異鄉
張愛玲離開胡蘭成之後,輾轉漂泊,在香港結識了一生的摯友宋淇(即詩人林以亮)。隨後,張愛玲移民美國。
1955年,35歲的張愛玲啟程美國。海輪漸漸駛出維多利亞港,張愛玲禁不住落下了眼淚,她不知等待自己的將是怎樣的一條路。
一向心高氣傲的她,決定在英文的文壇也要有建樹。同年,她的第一部英文小說《秧歌》在美出版。第二年,張愛玲得到著名的麥道偉文藝營的贊助,便去那專心創作。
在美國,36歲的張愛玲邂逅了65歲的白人作家賴雅。兩人一見如故,談文學,談文化,談人生,談閱歷,越談越投緣。
而後賴雅向張愛玲求婚,張愛玲同意了,他們在紐約結婚。在異鄉中,張愛玲總算找到了一個溫暖的臂膀。
賴雅與張愛玲
兩個落魄的人找到了生活伴侶,有種相依為命的暖意。但英雄遲暮,晚年的賴雅疾病纏身。張愛玲在美國最初的十年,寫作和賴雅,彷彿是兩股拉鋸的勢力。張愛玲一邊寫作,一邊照顧癱瘓在床的賴雅,直到送賴雅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冷眼看世界,孑然靜修身
賴雅去世後,張愛玲漸漸用另一種形式與滾滾紅塵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進入了一種“禪定”的生存狀態。到1995年告別人世的26年間,她一直將自己與外界隔絕,瑣碎的世事棄置不顧。
縱使心靈花園裡不再花團錦簇,她也努力看護著,因為這是她唯一可以擁有的天地了。
1992年,林式同忽然收到張愛玲的遺囑副本:
1、如我去世,我將所有的財產遺贈給宋淇和宋鄺文美夫婦;
2、我希望立即火化,不要存放在骨灰存放處,骨灰應撒在任何無人居住的地方,如撒在陸地上,應撒在荒野處。
可以看出,張愛玲對生死的問題看得很淡,身後事安排得有條不紊。
交待完身後事,張愛玲又一次隱身在深深的霧中。誰也不知道那幾年她是怎麼過的。
玫瑰人生,深海永眠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在美國洛杉磯逝世,身著紅色旗袍,終年74歲。
9月30日,她的骨灰被撒向了太平洋,同時還撒祭了紅白玫瑰花瓣。張愛玲之魂,就此永遠飄蕩在海上,浩瀚、博大、蒼涼......
2009年,張愛玲遺作《小團圓》揭開神秘的面紗,她生前曾說:“這是一個熱情的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之後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濁濁世人,都道她是孤標傲世的才女;
但在愛情面前,她低到塵埃裡。
她生命的底色是一種孤寂,
她,是一段絕無僅有的傳奇。
閱讀更多 愛情娛小貓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