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豪門,才華橫豎都溢,二十歲出頭就暴得大名,作品暢銷至今;一句“出名要趁早”,更是霸氣側漏,盡人皆知。
尤其是,她雖然生在亂世,幾度漂泊,但每一次都避開了巨浪和暗礁,在各種不同的環境裡,人生都像是開了外掛,充滿傳奇,充滿成就……
張愛玲(1920-1995)這一生,活出了大多數女人最想要活成的樣子。
然而,張愛玲真正幸福嗎?
未必。
生於豪門,從小功課門門優秀,7歲嘗試寫故事,12歲就成了校刊的主力作者。這大概就是令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
這背後,也充滿了辛酸。
張愛玲的家庭,金碧輝煌的背後,而新舊時代交替的激烈衝突。
張愛玲的爺爺,是晚清高官,也是李鴻章的女婿。爸爸是個闊少爺,明媒正娶的太太黃逸梵,也是官宦人家的小姐——雖然裹著小腳,但曾出洋留學,英語非常流利。
貌似金童玉女的小兩口,一個是紈絝公子,一個則渴望自由。
大清朝滅亡了,但老張家的積蓄很多,在上海灘擁有豪華的宅院。
張愛玲一方面飽受家學薰陶,既熟讀孔孟又會講英語,另一方面,父母之間的感情裂痕越來越大,爭吵不斷。
黃逸梵嚮往歐風美雨,渴望出國留學,但她的老公,也就是張愛玲的爸爸,則沉溺於鴉片。
張愛玲從小就備受冷落,得不到父愛也得不到母愛。
尤其是,張愛玲的父親吸毒喪失理智,多次對老婆孩子施以家暴。
黃逸梵憤然和他離婚,但她沒有帶走張愛玲。
張愛玲的父親又娶了個太太,也就是張愛玲的繼母。繼母想要和張愛玲處好關係,但性格敏感的張愛玲,對繼母充滿疑慮。
有一次,繼母把自己的一些舊衣服,洗乾淨送給張愛玲。張愛玲為這件事難受了很久,懷疑繼母故意羞辱自己。
17歲那年,張愛玲和繼母發生了爭吵。大煙鬼父親聞聲趕來,不由分說,對張愛玲一頓拳打腳踢。
張愛玲一病不起,上吐下瀉,但父親卻不肯帶她去醫院。
有個好心的女僕,私下給張愛玲拿了些藥。張愛玲日後回憶道:幸好如此,我才撿了條小命!
大病初癒,張愛玲便趁著無人注意,逃離了這個家。
剛剛17歲的她,想要投奔親生母親,但遭到冷遇。母親黃逸梵正在為出國做準備,認為女兒是個累贅。
她唯一的謀生手段,就是寫作、投稿。她還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優勢:生在上海灘,這裡有著獨特的文化品味。
當時正是抗戰期間,純文學最為蕭條的歲月。張愛玲出現,在當時的文壇,堪稱一枝獨秀。
張愛玲的小說和散文,大部分都是中短篇,其中名氣最大的,包括《霸王別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等。
長篇小說《傾城之戀》,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這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歲月,為了生存歷經各種掙扎的作品。
故事的女主角白流蘇,經歷過一次失敗的婚姻,美貌動人,但沒有錢,也沒有其他謀生技能。
她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閱盡世態炎涼。她偶然認識了瀟灑多金的單身漢範柳原,為了追求他,遠赴香港。
她渴望得到範柳原的愛情,並且要爭取一個合法的婚姻地位。
到了香港,兩個人在相愛相殺中“鬥法”。沒過多久,範柳原對她厭倦了,打算拋棄她。然而,就在範柳原即將離開香港時,日軍開始了突襲轟炸。
在最危險的時刻,範柳原為了保護白流蘇,折返回去。結果,範柳原被這段愛情“絆住”了,再也無法逃離香港。
白流蘇似乎得到了範柳原,但她欣喜中又不無悲哀。
因為,白流蘇的再嫁,也無非是從一個男人走向另一個男人,從一個家庭走向另一個家庭。這與她第一次並不幸福的婚姻,並無實質不同。
獨具特色的作品,讓張愛玲贏得了眾多“粉絲”。其中一個是翻譯家傅雷,他欣賞張愛玲的才華,但又擔心她在“敵佔區”名氣太大,造成不可預估的風險,希望她能夠低調些。
還有一個,是個中年文人,名叫胡蘭成,在汪偽宣傳機關任職。
胡蘭成比張愛玲大14歲,談不上帥氣,但頗有文才。1944年初,兩個人陰差陽錯地邂逅,接下來,兩個人成了忘年情侶。
胡蘭成對張愛玲的承諾,至今依然是名句:“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張愛玲被他打動了,和他結了婚。
婚後沒多久,日本投降了,胡蘭成擔心受到懲罰,不斷變換住處。
這期間,胡蘭成又愛上了別的女人。張愛玲幾次原諒他,希望挽回這段關係。
日後有人分析張愛玲說:她骨子裡依然是個東方傳統女人,“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張愛玲從小生在充滿家暴的環境裡,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渴望一個比自己年長很多的男人。
新中國成立後,胡蘭成獨自南下,此後輾轉於香港、臺灣和日本,依舊豔遇不斷。
張愛玲一度想要留在大陸,曾用“梁京”的化名,試圖創作“主旋律”作品,但她很快發覺,她在這片國土,已經處處格格不入。
1952年,張愛玲赴香港求學,1955年移居美國。這期間,她的生母黃逸梵,在英國倫敦生了重病,但張愛玲沒有錢購買去英國的機票。她沒能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
在美國,她遇到一個頗有情趣的老男人,劇作家賴雅。賴雅幫她度過了難關,讓她在美國安頓下來。
一段新的忘年戀,很快開花結果。36歲的張愛玲,和65歲的賴雅結了婚。
此後十多年,賴雅多次臥病,處處需要張愛玲照顧。
至此,張愛玲成了一個普通的家庭煮婦,創作陷入停滯。
1967年,賴雅去世了。張愛玲也青春不再。
此後,張愛玲的大部分時間,都投身於《紅樓夢》研究。
張愛玲從十幾歲,就對《紅樓夢》有特殊的感情,一遍遍閱讀。
但她很不喜歡高鶚續寫的後四十回。她說: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便是《紅樓夢》未完。
《紅樓夢》成了張愛玲,在異國他鄉的精神寄託。
但她的研究成果,並沒有被學術界看重。
1995年,孑然一身的張愛玲,在洛杉磯的家中病故,享年75歲。她早就立好遺囑,身後的財產分割等事宜,都按照她的遺囑,有條不紊地執行。
張愛玲的骨灰,按照她生前的願望,撒入了大海。她的各種作品,大都是經久不衰的長銷書。
一生傳奇,死而不朽。
她本人,對於自己這輩子,有句總結,別有一番滋味: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旗袍,裡面爬滿了蝨子。”
閱讀更多 風車讀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