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出上联,顽皮的学生对了个下联,差点把先生气死

据说纪晓岚小时候非常淘气,读私塾时不爱听课,就在墙上挖一个洞,养了一只小山雀。一天他悄悄的去喂鸟,被私塾石先生看见了,石先生很生气,就把堵住洞口的砖头推进去,把鸟压死了。然后在墙上写了一个上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纪晓岚再去喂鸟时,发现鸟已经死了。他看见墙上的对联,断定是石先生所为,于是毫不客气地续上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看到下联,大为恼火,认为纪晓岚辱骂自己,于是执鞭责问纪晓岚。只见纪晓岚从容不迫的解释道:我是按先生的上联来对的。有"细"就有"粗",有"羽"就有"毛",有"家"就有"野",有"禽"就有"兽",有"砖"就有"石",有"后"就有"先",有"死"就有"生"。所以我就写了这个下联。如果这样对不合适,请先生改写吧。石先生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好的下联,只好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先生出上联,顽皮的学生对了个下联,差点把先生气死

细雨家禽砖后死

那么,纪晓岚这样对可以吗?当然可以。因为这是对对联中的一种格式——无情对。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内容要相关,配合要紧密。但无情对不同,它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比如有人以“孙行者”为上联,寻求下联,有人以“祖冲之”对之,堪称无情对中的绝对。

据传晚清士大夫们尤其喜欢对无情对这种文字游戏。因为这种对联形式,出句和对句各自成章,通过别解才能上下呼应,因此具有意想不到的趣味。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请在做客人对下句。张本人对之以"果然一点不相干",另一人则对以"萧何三策定安刘"。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三"皆数字;"寻"、"点"、"策"皆转义为动词;"休""不"、"定"皆虚字;"纵"、"相"、"安"皆虚字;"斧"、"干"、"刘"则为古代兵器。尤其是张之洞的对句,以土语对诗句,更是不拘一格。

先生出上联,顽皮的学生对了个下联,差点把先生气死

陶然亭

这种需要通过别解才能领会其中趣味的对联形式,在解缙对明成祖的“色难”一联时体现的尤为明显。传说明成祖朱棣曾对文臣解缙说:“我有一上联'色难',但就是想不出下联。”解缙应声答道:“容易。”朱棣说:“既说容易,你就对出下联吧。”解缙说:“我不是对出来了吗?”朱棣愣了半天,方恍然大悟。"色难",即面有难色之意。“色”对“容”,“难”对“易”,实乃精巧之无情对。

另外,下面几组无情对也堪称绝配:

上联:青稞。下联:丹麦。

上联:汉子。下联:唐寅。

上联:回信;下联:汉书。

上联:唐三彩;下联:清一色。

先生出上联,顽皮的学生对了个下联,差点把先生气死

明成祖

上联:牛僧儒。下联:马道婆。

上联:摇钱树。下联:打金枝。

上联:狗尾草。下联:牛皮藓。

上联:笑面虎;下联:磕头虫。

上联:风情万种;下联:光绪十年。

朋友们,你还知道有哪些工巧的无情对,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