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利潤暴跌......全球跨國企業爲何遭遇滑鐵盧?

裁員,利潤暴跌......全球跨國企業為何遭遇滑鐵盧?

近年來,大型跨國石油公司也遭受了原油價格暴跌的巨大沖擊。2015年決算中,皇家荷蘭殼牌公司集團(Royal Dutch Shell Group of Companies,簡稱“殼牌”)盈利19.4億美元(前期達到148.4億美元),利潤下降了87%,為13年來最低水平。2015年年中,殼牌被迫暫停了高價接手的在阿拉斯加北極海域、加拿大、阿布扎比等地的開發項目,裁員6500人。

美國雪佛龍股份有限公司(Chevron Corporation,以下簡稱“雪佛龍”)的2015年決算和殼牌半斤八兩,盈利45.87億美元(前期達到192.4億美元),利潤下降了76%,為過去10年最低水平。因原油價格低廉導致虧損,雪佛龍停止了加拿大北極海域的開發項目,2015年裁員7000人,2016年繼續裁員4000人,兩年來裁員17%。

歐美大企業也無法預測經濟前景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引起資源價格下跌,大型跨國資源公司也叫苦不迭。在2015年決算中,英澳系的力拓集團(Rio Tinto Group,以下簡稱“力拓”)虧損達8億美元(前期盈利65億美元)。力拓在鐵礦石價格高位向非洲等地投入了大量資金,如今承受著損耗損失不斷增加的苦果。

因鐵礦石、鉑等資源價格下跌,損耗損失增加,效益惡化,英美資源集團(Anglo American)的2015年決算為56億美元赤字(前期為25億美元赤字),虧損額度超過2倍。為確保資金鍊,英美資源集團變賣資產,不斷壓縮大額投資引起的債務膨脹。

當然,開拓巴西市場的企業也不得不調整經營戰略。比如英國大型金融公司匯豐控股(HSBC Holdings)及早出手應對巴西經濟惡化,於2014年關閉巴西國內21家分店。大型鋁材生產商美國鋁業公司(Alcoa)於2015年關閉了在巴西的最後一家冶煉廠,沃爾瑪也決定2016年關閉巴西國內60家店面。

這些歐美的大企業遭遇經營投資的“滑鐵盧”並不奇怪,因為它們沒有理性分析能源資源價格飛漲與美國原油產量急劇增加,沒有提前預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沒有提前做好準備就一窩蜂地展開競爭,搶佔市場份額。

過於短視,誤判供求關係

回顧歷史,還有GM、福特、克萊斯勒這“三巨頭”也沒有認清經濟的大趨勢,在美國房地產泡沫崩盤後陷入經營危機。

2008年原油價格飛漲,而三巨頭卻不斷生產高油耗的大型車輛,使消費者望而卻步,銷售量大幅下降。此後房地產泡沫破裂,金融危機到來,美國消費市場嚴重萎縮,汽車銷量更是一落千丈。對於三巨頭來說,雖然看上去是高油耗的弊端拖了後腿,但導致經營危機的根本原因還是沒有預見經濟的大趨勢。

不管是大型石油公司、資源公司或美國汽車製造商,許多歐美企業的通病都是嚴重誤判了順應經濟大趨勢的供求關係,這種誤判與經營戰略的失敗密切相關。儘管由於全球化競爭,企業需要追求短期業績,但是更應該冷靜地分析研判經濟大趨勢及供求關係。

回顧過去十年歐美企業的敗績,可以發現並非只有日本企業不擅長經營投資,不少歐美企業的經營者實際上也無法看清經濟的大趨勢,不能準確把握供求關係。

失敗不斷卻不吸取教訓的原因

為什麼無法認清經濟大趨勢呢?主要是受以下3個問題的困擾。

1、從眾心理

首先,大多數企業和普通民眾都有希望自己的判斷與公眾輿論或多數人一致的壞毛病。和大家觀點一致,就會減少內心的不安。與此相反,若自己的見解、判斷與大家不一致,就會產生精神負擔,這也是人性的弱點。這種心理就是行為金融學中所說的“從眾心理”。

不管是過去、現在、將來,在企業的經營、投資過程中,從眾心理的陰霾都如影隨形。選擇相同的方向、相同的時機進行投資,就能給企業及其經營者帶來安全感。這助長了“湊成一堆兒闖紅燈”的壞毛病,往往帶來經營上的慘敗及意想不到的損失。

2、經營者短視

其次,經營者過度看重企業之間國際競爭的優先權,輕視甚至無視經濟狀況的理性分析,不顧市場走向,緊追對手步伐,力爭超越,一門心思贏得眼前的競爭。不考慮市場的變化就制定經營戰略、做出投資決定,當然容易走向失敗。

雖說理想很豐滿,許多日本企業在國際競爭中依然落後於歐美企業,在除東南亞以外的地區,日企被世界上的其他競爭對手遠遠甩在身後。究其原因,在日本相同行業之間競爭激烈,在展開國際競爭之前就已經因競爭而損耗了大量精力,喪失了大好時機。那麼一旦經濟走向急劇變化,錯失良機的日本企業很有可能比歐美企業遭受更大的損失。

以外部環境因素為由推卸責任

最後,若經濟形勢惡化導致業績惡化,日美歐的企業經營者一般都不會被問責。據筆者所知,沒有一個日本的大型企業的經營者因外部環境的惡化而被“炒魷魚”,這種情況在歐美也是相同的(但是在歐美,也存在經營者因業績比其他公司差而被股東施壓解僱的情況)。

特別是日本人性格上的問題,他們不喜歡認定經營失敗的責任人並在組織內部進行批評,不願意自己出面得罪人,都儘量採取穩妥的方式。

更糟糕的是,國際組織和智庫的預測在以上三個問題的基礎上火上澆油,所以說完全依賴它們的做法行不通:關於第一點,IMF等的分析預測進一步鞏固了企業的“從眾心理”;關於第二點,有了專家們的預測,企業放棄了自主理性分析經濟趨勢的機會;關於第三點,“連IMF都看走眼了,經營失敗也是沒辦法的”的思想在企業中瀰漫。

裁員,利潤暴跌......全球跨國企業為何遭遇滑鐵盧?

摘自《經濟預測力》,中原圭介著,東方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