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太平天國必然會失敗

為什麼說太平天國必然會失敗

主觀原因

一、農民階級的侷限性。

早期雖然提出了《天朝田畝制度》,但在當時,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實現;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但中國依然是封建社會。 他們提不出一個切實的革命綱領,廣大將士參加革命目的不明確,大多是迫於生計,希望改變貧窮的經濟地位。在定都天京後,領導者封建特權思想膨脹,爭權奪利,貪圖享樂,結果斷送了革命前程。在後期,太平天國也有短暫的重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分裂後,形勢頓挫。洪秀全提拔了與清軍血戰多年的青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等為各軍主將領。他們領導太平軍奮力戰鬥,力挽危機局勢。

中期的鞏固大本營使領導核心分裂。定都天京後,楊秀清因掌握了大部分軍政實權,所以“東府集團”勢力最大。這些集團之間爭奪權力鬥爭日益尖銳。1856年9月,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發生了公開的分裂。據《李秀成自述》影印本記載,楊秀清驕傲專橫的傾向日益嚴重地表現出來,“威風張揚,不知自忌”。

1856年8、9月江南大營被打垮,天京被包圍的形勢暫時解除,楊秀清乘機進一步擴大勢力,“逼天王到東王府封其萬歲”。洪秀全命韋昌輝率部於9月1日趕到天京,包圍了東王府。次日楊秀清及其眷屬全部被殺。接著天京城內發生混戰,太平天國優秀將領和戰士兩萬多人死亡。後韋昌輝控制了天京,獨攬軍政大權。11月,洪秀全又命石達開殺死了韋昌輝及其心腹200多人,結束了韋昌輝對天京歷時2個月的統治。在這之後,洪秀全又逼迫石達開出走,後石達開被清軍圍困在四川大渡河邊的安順場,全軍覆沒。

二、戰略失誤。

金田起義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徘徊在紫荊山周圍,缺乏進取;起義之後,沒有盡一切可能爭取知識分子,不能把反孔和爭取知識分子統一起來;定都天京後,孤軍北伐,犯了兵家大忌。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後期作戰,屢失良機。戰略上存在重大失誤。

客觀原因

1、中外政府聯合絞殺。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農民戰爭都不曾遇到過的新情況。1861年,慈禧太后授權曾國藩統轄蘇、浙、皖、贛四省軍務。這樣,對付太平軍的前線清軍,全部歸曾國藩統一指揮。曾國藩派曾國荃率領湘軍主力專攻金陵(今南京);派李鴻章率領淮軍夥同英國人戈登指揮的“常勝軍”,進攻蘇州、常州;派左宗棠率領湘軍的一部,進攻浙江。英法侵略者組織中外混合的反動武裝,協助左宗棠。

2、前期的征戰使領導階層瓦解。據《中國近代史》第三章所說,在北上途中,南王馮雲山於1852年6月3日中炮彈身亡,西王蕭朝貴於同年9月12日負傷死去。太平軍失去了2位重要的領導。

3、天國等級相當森嚴,刑律殘酷,違背了當初革命救世和人道宗旨。

總之,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但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侷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其他原因

1、初期的封王,一開始就埋下禍根,東王佔有絕對的軍政大權,導致野心的擴大,想取代天王。領導者彼此的明爭暗鬥,不信任也是促成失敗的原因。

2、《天朝田畝制度》的共產化。像分配時的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飯同食,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原則只適用於下層的農民、商戶、士兵。對於上層領導人,每天是用幾人共用的錢,吃幾人共吃的東西,穿的、住的都比下層人民好許多。體制的不均等性也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3、統治者日益腐敗,脫離民眾。據《中國近代史》上記載:太平軍進入南京後,立即大興土木,把兩江總督衙門擴建為天王府,拆毀了大批民房,動用了成千上萬的男女勞工,“半載方成,窮極壯麗”,旋因大火燒燬。1854年又在原址復建,周圍十餘里,宮殿林苑,“金碧輝煌”、“侈麗無匹”。東王府的修建也是“窮極工巧,聘心悅目”。至如冠履服飾、儀衛輿馬等,都備極奢華。此外,天王還不斷選取民間秀女入宮。這些情況表明,太平天國領袖們在進入天京後,生活上的奢侈腐化已經相當嚴重。

4、據《太平天國》記載:太平天國領袖們之間的關係逐漸疏遠,原來“寢食必俱,情同骨肉”,變為“彼此睽隔,猜忌日生”,宗派色彩日益明顯。洪秀全僻處深宮,把許多精力用於宗教神學的著述,脫離了廣大群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