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爲什麼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

qzuser190404123


魏延之死雖然不是諸葛亮生前的刻意安排,但卻和諸葛亮有一定的關係。諸葛亮一生神機妙算,但在用人上卻有兩處嚴重失誤。一處是重用馬謖,導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前功盡棄。另一處就是沒有處理好魏延和楊儀之間的關係,導致魏延和楊儀這兩位出類拔萃的人才在諸葛亮死後發生內訌,雙雙覆亡,甚為可惜。

在演義中,魏延是個反面角色,他最大的特徵不是出色的軍事本領,而是腦後的“反骨”。在羅貫中筆下,魏延等同於反賊,所以諸葛亮從一開始就看他不順眼,甚至在五丈原七星燈續命的時候,魏延踢翻了燈臺,所以諸葛亮臨終前託付馬岱妙計斬殺魏延也就合情合理了。但是正史中卻不是這樣的。

正史中的魏延在荊州就跟隨了劉備,他憑藉出眾的能力從基層一步步做到了漢中太守,是個實打實的實力派。諸葛亮是很欣賞魏延的,所以在227年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將魏延納入丞相府,魏延成為諸葛亮最為器重的的將領。不過這丞相府中還有一人深得諸葛亮器重,他就是楊儀。魏延衝鋒陷陣,楊儀處理政務,兩人如果能精誠團結,諸葛亮會省心不少,但這兩人卻是水火不容,讓諸葛亮十分頭疼。

魏延是從基層一步步升上來的,並得到劉備的重用,所以有些狂妄,有時難免目中無人,盛氣凌人,出口成髒,這非常正常。而楊儀雖然能力突出,但卻是個刺頭,經常和同事合不到一塊,來到丞相府後,楊儀經常和魏延發生衝突。發展到最後,楊儀和魏延在會議上相互謾罵,甚至於拔出刀劍,直要來個你死我活。

下屬發生矛盾,領導自然要出面協調劉備是這樣處理刺頭楊儀的。當得知楊儀和同事劉巴幹不到一塊,劉備將楊儀調離了尚書檯,給了他一個弘農太守的閒職。這樣做既可以避免衝突,也可以讓楊儀冷靜思考自己的錯誤,不失為一個妙招。而諸葛亮作為領導卻一點辦法都沒有,甚至於不作為,放任兩人矛盾持續激化。到臨終前,諸葛亮知道他死後沒人能鎮的住魏延,所以說你們不要管魏延,由他去吧。如果諸葛亮能把楊儀或者魏延之中的一人儘早調離丞相府,我相信兩人的悲劇是不會發生的。

那麼魏延自己有責任麼?這是肯定的。魏延之死和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如果他能把性格收斂一點,把姿態放低一點,讓態度和藹一點,也不至於在最後和楊儀的鬥爭中眾叛親離,只憑王平一句話就讓身邊的士兵作鳥獸散。他自己只能帶著兒子灰溜溜地逃亡漢中,被馬岱擒殺,三族夷滅。魏延被殺,楊儀踩著魏延的首級破口大罵,還朝魏延吐口水,說看你這雜碎還敢再作惡!一代名將落個如此結局,也是令人唏噓不已。

當然楊儀的結局也不好,他因為嫉妒蔣琬接班諸葛亮而心懷不滿,屢次惡意中傷蔣琬,最終下獄,自盡而亡。


石頭說歷史


說諸葛亮安排在自己死後殺魏延,這個話來自於《三國演義》,正史《三國志》並沒有記載。《三國志》中記載的是:“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也就是說,諸葛亮安排的是,他死以後便退軍,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聽就罷了,如果魏延不聽,就隨他的便。反正沒有說一定要殺他。

(諸葛亮劇照)

殺魏延這件事,是長史楊儀乾的。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果然不聽,還說:“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魏延不撤軍,和楊儀鬧起了矛盾,還和楊儀在劉禪面前互相告狀,說對方要造反。劉禪問大臣,究竟是誰要造反。大臣們都幫楊儀,說魏延要造反。這樣一來,楊儀就派王平去攻打魏延,魏延的軍隊都倒戈了,結果魏延只好自己逃走。楊儀派馬岱去追他,把他追上殺掉,又滅了他三族。

由這段歷史記載我們可以看出,魏延實際上是被楊儀殺掉的。諸葛亮並沒有安排人殺他。

不過,不得不說,諸葛亮雖然沒有直接殺魏延,卻是間接殺了魏延。魏延之所以走到那種地步,與諸葛亮不無關係。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諸葛亮上臺以後,削奪魏延的軍權。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讓諸葛亮負責政務,讓李嚴負責軍隊。諸葛亮不是一個權臣,但是為了能夠實現軍政一把抓,好實現北伐的夢想,諸葛亮開始削奪李嚴和魏延的兵權。那時候,李嚴在永安鎮守,負責提防東吳;魏延在漢中鎮守,負責提防曹魏。

諸葛亮上臺後,利用全蜀國一半以上郡縣造反的機會,把李嚴和魏延的兵馬調進成都,鎮壓造反的郡縣,又重用馬謖,平定南方的少數民族。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奪了李嚴和魏延的兵權。

(魏延劇照)

接著,諸葛亮對李嚴和魏延進行“移鎮”處理。他升魏延為丞相司馬、調任涼州刺史。讓李嚴從永安到漢中任漢中太守。

“移鎮”是讓將領與他所統管的軍隊分離的最好的辦法。一般都會引起將領的激烈反抗。在這裡,魏延和李嚴都不滿,但是,因為諸葛亮以北伐需要為藉口,把矛盾化解到最小,因此沒有出現大問題。

第二,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建議,讓魏延在軍中威信喪失。

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子午道奇謀”,並且只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認為可以採用這個辦法奇襲曹魏。但是諸葛亮沒有同意。因此魏延心有不滿,多次抱怨。

同時,魏延的人際關係處理得不好,對別人倚老賣老,這樣,魏延在軍中不但喪失威信,並且失去人心。

(楊儀劇照)

第三,諸葛亮的遺言,隱含誅殺魏延的意思。

諸葛亮在遺言中說,如果魏延不聽,就隨他的便。但是,諸葛亮又讓楊儀節制魏延(從魏延當時所說的話“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就可以看出來)。楊儀和魏延一向有矛盾,而且楊儀的性格急躁狹隘(《三國志》又有記載,諸葛亮說:“儀性狷狹。”)這顯然有挑起楊儀和魏延矛盾的嫌疑。雖然他說魏延不聽,隨他的便,但這樣一種安排,實際上已經給魏延判了死刑。


張生全精彩歷史


因為魏延有才有謀。

諸葛亮為了劉家殫心竭力一輩子,也清楚的知道劉禪的品性,以那樣的性情和能力是沒有辦法壓得住魏延這樣有能力又有野心的人的,尤其是在自己死後,更加沒有人可以制約魏延。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自己的死前,曾經和魏延談過話,試探過他,但是結果就是直接引出了諸葛亮對他的殺心。由此可見,魏延確實是有野心的,而且還不小,甚至可能會威脅到劉禪的地位,所以,諸葛亮冒著自損八百的風險,也要殺了他。

其實從一開始,魏延投入蜀國,諸葛亮就不看好他,一個可以背叛自己的君主的小人,必然會讓人有著防備。

但是劉備當時的事態由不得他這麼“剛”,他要想辦法讓更多的人自願投降於他才好,所以才攔下了諸葛亮。不過,誰又知道這是不是諸葛和劉備兩人的計謀。畢竟劉備死了之後,諸葛亮也並沒有殺了魏延,而是等到自己快死了,才準備下的殺手。


憶鄉憶客說鄉村


孫權曾經評價說到: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從故事的結局來看,孫權說的很對,而諸葛亮也早就知道他們之間的矛盾會在他駕鶴西去之後進一步惡化,所以當時諸葛亮的命令是這麼說的,姜維,揚儀,費禕等人先行一步,讓魏延斷後,如果他不同意就隨他去。



所以諸葛亮的意思很明顯就是他不從你們不要管他,你們自己帶兵回撤就好了,雖然早年諸葛亮收復魏延的時候就曾執意要殺了魏延,只是劉備等人的再三勸阻之後留下了魏延的性命,而如今諸葛亮活不過魏延,駕鶴西去了,因為諸葛亮謹慎的性格自然要留意魏延,並不是說要殺他,但是作為諸葛亮的秘書揚儀卻過分的解讀了諸葛亮的意思。

那麼魏延當初做了什麼事諸葛亮一定要殺魏延呢?那就是因為魏延的反主之心,在古人看來為人一定要忠厚,不然定會一二再而三,就像呂布一樣,三姓家奴為了利益殺自己的義父,而當年魏延也是殺主投劉,所以諸葛亮為了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只能選擇殺魏延,後來再三勸阻最後終於留下他的性命。



但是魏延這個人性格比較孤傲,為人比較耿直,所以和很多人的關係都比較僵硬,而且人們都說他身上長有反骨,因為這是不詳的標誌,所以很多時候魏延在軍中得以安寧是諸葛亮的照顧,當然也因為魏延是一位大將,多次建立功勳,尤其是在多次北伐的戰爭中,所以發生矛盾之後,諸葛亮都是以勸解為主,但是如今諸葛亮不在了,他和揚儀的矛盾就很明顯的體現了出來。



開始說到了揚儀過分解讀諸葛亮發意思,原本揚儀可以按照諸葛亮的意思直接回撤而不管魏延的,但是揚儀卻去探魏延的口風,魏延說到: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




後來揚儀率大軍走了,魏延聽後大怒,這個鳥揚儀怎麼可以不聽我的話,於是就帶著人去阻斷大軍的退路,當時魏延直接想殺了揚儀,揚儀叫王平去阻擋,遇到魏延之後大罵,丞相屍骨未寒你就敢這樣做,嚇得士兵都逃走了,而魏延也是逃回了漢中,原本揚儀是可以不管他的,但是揚儀卻派馬岱去追殺魏延,最後殺死了魏延,還叫人誅了魏延三族。

所以魏延的死和諸葛亮關係真的不大,雖然想過殺他,但是諸葛亮的仁慈之人放過了他,雖然後來魏延阻擋大軍回撤有些過分,但是也不至於被揚儀派人追殺然後誅三族。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三國的歷史,是中國人最愛談的話題之一。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閱讀者、研究者眾多。當然,三國演義由於更通俗、更有故事性獲得了更多人的喜歡。

關於魏延之死,有些人感覺可惜,有些人感覺可恨,還有人有所質疑。質疑什麼?質疑魏延被諸葛亮死後殺掉的合理性。

那麼“諸葛亮死前安排,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這件事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為什麼諸葛亮死後一定要殺魏延?是如何殺的?

接下來,我和大家詳細談談。



諸葛亮死後殺魏延,這事是真的嗎?

不能說絕對是真的,但八九不離十,這事像諸葛亮的風格。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有相關描述。演義中為了增強故事性,說魏延大喊“誰敢殺我?”,結果被馬岱手起刀落,這個說法充滿了濃濃的戲劇性。

我們不說演義,我們只談史實。目前通過各種文獻來看,《三國志》的說法比較貼近史實,那我們後面主要以《三國志》為基礎來談這事。



諸葛亮死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開了個會,諸葛亮說了些話,什麼話呢?《三國志》記載:“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諸葛亮的意思就是,我死之後,你們就撤退,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命令,你們撤退,他想幹嘛,由他去吧!

這段話,很有意思,為什麼開會不叫魏延?說明諸葛對魏延有意見;為什麼不聽命令,就由他去?諸葛難道不知道魏延對國家和社稷的重要性和危害性?

真相只有一個,綜合分析,諸葛亮應該有殺魏延的舉動和安排,否則,開會時把魏延招來下命令就可以,總比讓魏延自己離開蜀漢要好很多,萬一降曹了呢?那危害就大了去了。

估計,羅貫中也是做了詳盡的推斷,才寫出戲劇性的魏延之死。



那為什麼要殺魏延?不殺不行嗎?

諸葛亮很明白,如果他死了,魏延一定會發生變化。

魏延的能力很出眾,而為人又比較高傲。曾經,蜀漢朝廷里人才濟濟,五虎將一個個勇猛無比,諸葛亮謀略突出,劉備雄才大略、治國有方。



可是,如今,只剩諸葛亮和魏延了,如果諸葛亮一死,以魏延的性格,可能會出現兩種結果:

一是權傾蜀漢,成為劉禪之下,萬人之上的人。可劉禪那麼軟弱,如何能控制住魏延,說不好,又出現一個曹操式的人物,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種現象絕對不是諸葛亮願意看到的。劉禪雖軟弱,但他是諸葛亮看著長大的,如同自己子女。諸葛亮如何能忍心出現這種情況?

二是魏延和楊儀不和,如果這兩人同時存在,勢必會出現二虎相爭,其他朝臣就會分別站隊,如此下去,就會形成兩大集團,內鬥就會損耗蜀漢的根基,這對蜀漢的發展也是大為不利的。

從開會的情況來看,諸葛亮是傾向於楊儀的,於是放棄魏延成為了必然選擇



這樣一分析,魏延不死,諸葛亮九泉之下都難以安心。

因此,諸葛亮臨死之前,可能詳細安排人殺魏延。可是有誰能殺得了魏延呢?



魏延是這樣被人殺死的

諸葛亮身死魂滅,楊儀做好了各種準備,然後通知魏延“丞相有令,大軍撤退,你來斷後。”

魏延當時就火了:“丞相臨終前,為什麼不通知我?你是誰?我來給你斷後?你夠資格嗎?另外,丞相離世了,我們就撤退?我難道不能帶好大軍?我們豈能因一人而廢國家大事?我不退。”

楊儀沒有理魏延,開始和姜維等帶軍撤退。魏延不幹了,百般阻撓大軍撤退。



在魏延準備以武力阻擋大軍撤退時,將軍王平出現了。這個王平實在不算大人物,但勝在忠誠度高,曾經也和馬謖搭檔過,結果馬謖不聽王平建議,丟了街亭送了命。

王平擋住魏延後,就說了一句話:“丞相屍骨未寒,你們這是要幹什麼?”於是,魏延的軍隊很多人都散了。(我很懷疑這話是孔明留給王平的錦囊)看來,諸葛丞相的威力相當厲害,活著時厲害,死了也很厲害。

魏延看到兵士散的差不多了,只好帶著兒子和親隨往漢中去了。

此時的楊儀突然下令,讓馬岱追殺魏延(感覺這是諸葛丞相的第二個錦囊),可憐魏延,之後就死於馬岱追殺。

有人說了,馬岱怎麼能打過魏延,怎麼能殺得了魏延?魏延可是名將。

是的,馬岱打不過魏延,可是魏延只剩了兒子和十幾個親隨。而馬岱帶著不少蜀漢精銳,人多勢眾。

魏延一行儘管彪悍,可是雙拳難擋四手,最終被馬岱所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看來,性格決定人的命運,此話不假。魏延看似死在了別人的算計中,其實,是死在了自己高傲的性格上。


藍風破曉


因為魏延功勞太大,魏延是從劉備時期就跟隨了,而且從劉備讓他鎮守漢中開始,就一直漢中鎮守,諸葛亮尚且可以壓制他,但是除了諸葛亮之外,其他人是沒有辦法壓制他的。那麼該怎麼辦呢,諸葛亮曾經也想通過一石二鳥之計,就是把李嚴跟魏延兩個人對調,通過這種方式,削減他們兩個人的勢力,但是李嚴不同意。


諸葛亮死後他是要讓蔣琬來接替他的班,但是很明顯蔣琬的資歷不太足,你可以從後來楊儀什麼都沒得到,他發怨言可以看得出蔣琬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服,魏延在漢中鎮守不服蔣琬,很有可能會導致蜀漢的內鬥。這是諸葛亮十分不願意看到的。

但是怎麼樣殺掉魏延,而魏延是毫無感覺呢,讓內鬥的效果降低到極限,所以諸葛亮就採用了麻痺的方式,先召開了一個秘密會議,是專門討論怎麼樣殺魏延的事情,參加的人員有楊儀,姜維等人。設計好了之後,讓一個精通看相之術的人去麻痺魏延,說接下來事情會非常好。


經過這樣的佈局之後,諸葛亮知道楊儀跟魏延是死對頭,所以他故意讓楊儀接他的班,魏延肯定會發火,這個時候就引導了魏延一個誤區,只要把楊儀幹掉,他就奪權利,所以他也沒有想到什麼投降魏國之類的,或者說佔據整個漢中造反等等。

然後就開始絞殺魏延,因為魏延只是想殺楊儀,那是內鬥,所以他根本沒有準備,非常倉促,結果他的士兵被王平一嚇唬全部跑了。諸葛亮可能考慮到魏延會起兵造反,所以他設了好多伏兵,蔣琬從成都帶著禁衛軍出發,楊儀作為與魏延正面交鋒的隊伍。姜維作為伏兵,三路齊下一定要幹掉魏延,所以最後魏延被幹掉了。


蜀漢也平穩交接了,一切按照諸葛亮的設想開展,魏延是屈殺的,對於整個蜀漢來說,從事後看諸葛亮這個方法是正確的。所以任何棋子都只是棋子。只要你不是一個下棋的人,都逃脫不了被人擺佈的命運。


知常容三國


因為魏延是悍將,後蜀第一武將。

極其守先帝劉備的信任,加上諸葛亮掌權的時候強行打壓魏延。

蜀國朝中上下皆為諸葛亮的人,而不是當年陪著劉備打天下的舊部。

沒有人情可言,而後蜀留下的那一幫臣子。在軍事實力上遠不如魏延。不殺,魏延反起來,無人能壓下他。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永安宮,他死後,蜀漢政權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首先是馬謖被斬,然後是李嚴被廢,接下來的魏延謀反更是震動了蜀漢當局。

其實魏延要反的不是蜀國,最起碼不會是劉嬋,劉備的蜀國,而是諸葛亮掌權的蜀國。

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權,蜀國朝廷上下,均為諸葛亮派別的人,李嚴的被廢,也象徵著蜀國權利完全旁落。

不過諸葛亮死後,唯一做得厚道就是,他沒有篡位。

三國史上第一冤案“魏延腦後有反骨。”

首先魏延是何許人也?

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敗退北還,軍事重鎮荊州則被曹、劉、孫三家瓜分。 當時曹操據有河北四州、豫州、兗州、、徐州、司州、雍州部分、荊州部分地區,勢力依然相當雄厚,孫權佔據揚州、荊州部分地區,後來又得交州,國險民附。唯獨劉備實力最弱,雖然後來從孫權手中借得荊州的南郡部分地區,但仍然很弱小,劉備勢力要生存並發展,只有如隆中決策所言,西取蜀川。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蜀進擊張魯,魏延以部曲投奔劉備,隨劉備入蜀,因為驍勇善戰,數有戰功,所以被提拔為牙門將軍,深受劉備信任。

魏延是在赤壁之戰後,加入劉備陣營,換句話而言,他也是蜀國的締造者之一。

劉備稱帝的時候,需要遷都成都,當時漢中需要大將把守。

漢中拿蜀國的糧倉,是蜀國的建國之本。

當初都猜想由張飛鎮守漢中,但是劉備卻任用魏延把守漢中。

由此可見劉備對於魏延絕對的信任,不單認可魏延的忠誠,還是對他能力的肯定。

這也能看出劉備是很會用人。魏延對於蜀國絕對的忠心,張飛乃劉備的結拜弟弟,換句話而言就是王親國戚。相比之下,劉備更信任魏延。有這樣的大佬,魏延有可能反麼?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為前鋒,夢到自己頭上生角,問占夢人趙直,趙直說:“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後卻對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諸葛亮歿,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禕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佈,做斷後的將領呢?”

這裡說一下為何諸葛亮要必殺魏延?

其實大家說魏延反,有一點很搞笑的。魏延作為斷後軍。

如果魏延真的要反,帶領部下直接投奔魏國不就行了嗎?

作為後蜀的第一戰將,後靠魏國,難道自己的平臺不會更大?

作為蜀國的大將軍,他更清楚蜀國的佈防,以魏延的軍師能力,當時蜀國人能擋?

如果真的要反,就帶兵投奔魏國,再領兵殺回蜀國!知道不?

但是魏延沒這樣做,他選擇和諸葛亮政權的楊儀作鬥爭,如果他是反賊,為何死也要死在蜀國的土地上?

在《三國志》中記載得很清楚:“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所以脈絡已經很清楚。

魏延是在劉備手下得到重用,他忠心耿耿的也是劉備。可惜劉備短命

在諸葛亮手下,寧願用馬謖守街亭都不用魏延?

魏延與諸葛亮已經將相不和。

諸葛亮死了留下的滿朝文武都是自己派系的人,如果不殺魏延

魏延反了第一件事就是清理蜀國的朝堂。

所以魏延不能不殺

魏延忠心的是蜀國,是姓劉的蜀國,而現在蜀國朝廷都是諸葛亮派系的,所以,魏延反的是諸葛亮的勢力,而不是姓劉的蜀國。


飛天琴羅


諸葛亮臨終前內心裡一定非常痛苦和矛盾,不僅因為北伐大業未成,他的心裡感到焦慮,更重要的是面對當時蜀軍內部的情況,他心裡十分不安。

諸葛亮非常清楚,蜀軍內部楊儀、魏延二人矛盾非常深,楊儀是丞相長史,相當於諸葛亮的秘書長,魏延兼任著丞相軍司馬,相當於武職的長史,一文一武,是諸葛亮以下蜀軍的核心人物

,但他們二人素怨極深。

諸葛亮在的時候,二人的矛盾還不會破裂,諸葛亮不在了,這個矛盾就有可能瞬間爆發,對諸葛亮來說,為避免日後的局面不可收拾,必須生前要做出安排,明確支持哪一個。

楊儀和魏延各有優劣,他們對蜀漢也都是忠心的,分歧更多是出於性格,還有就是爭權,對此諸葛亮應該很清楚。魏延的優勢是軍事才幹突出,對漢中的情況熟悉,又是劉備生前破格提拔的人,楊儀的優勢是長期跟隨諸葛亮,行政才幹突出,諸葛亮更放心。

選接班人不是選最可愛的、最有能力的,而是要選最可靠的、最不會產生的變數的,所以諸葛亮肯定更傾向於選楊儀。而且,從蜀漢內部的情況看,支持楊儀的佔大多數,漢中前線的主要人員如費禕、姜維等都站在楊儀一邊,成都方面的蔣琬等也支持楊儀,諸葛亮要做選擇,得考慮大多數人的意見。

如果選了楊儀,諸葛亮就得處置好魏延,防止他因不滿而生亂,所以諸葛亮臨終前召開了魏延沒有參加的會議,會上對如何退軍做出了安排,預設了兩種情況:一是魏延服從退軍的命令,那就按次序退軍;二是魏延不服從命令,那就分頭退軍,把魏延甩開。

諸葛亮大概已經預料到後面會發生的事,蜀軍的分裂雖然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但現在他也無法避免,只能最大程度地止損。

所以,諸葛亮放棄魏延並不是魏延真的有反心,而是兩難之下的痛苦決擇,諸葛亮必須為北伐的數萬蜀軍將士選擇一條最可靠、最保險的道路。

後面發生的事證明諸葛亮的選擇是正確的,魏延接到諸葛亮去世並要求退軍的命令後,第一個反應是不能退軍,因為諸葛亮雖死,但他還在,他要領著大家繼續跟魏軍打。

但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很快就會封鎖不住,蜀軍本來士氣不就高,後勤壓力也大,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傳開後,對蜀軍又會造成新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以魏延的能力要帶領大家戰勝魏軍實在談不上有把握,只能是一種冒險。


南門太守


說諸葛亮殺魏延,真是太冤枉他了。

在這裡不得不吐槽一下,《三國演義》中有些情節跟正史記載還是有偏差的。正史中,諸葛亮的臨終遺言是:“(魏延)或不從,君便自發。”意思是讓姜維、楊儀等人在自己去世後帶兵撤回,不用管魏延了,隨他去吧。

由此可見,諸葛亮並沒有殺魏延的意思,可以說,魏延的死不在諸葛亮,而是由於自身性格造成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魏延這個人。

據歷史記載,魏延是蜀漢名將,膽識過人又驍勇善戰,深得諸葛亮的賞識與器重。諸葛亮有多器重魏延呢?從一件事中就能看出來。

劉備在遷都成都,定漢中太守一職時,大家都認為論資排輩,這一頭銜應該歸屬張飛 ,畢竟張飛的聲望軍功以及與劉備的鐵桿關係擺在那裡,結果,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出人意料地選擇了魏延,致“一軍皆驚”。

將漢中太守這樣統鎮一方軍政大權的重要位置交給魏延,可見劉備諸葛亮對魏延的器重,此後,諸葛亮一直重用魏延,魏延也很爭氣,屢立戰功,為蜀漢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魏延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他跟關羽有相似之處,就是高傲自負。古有文人相輕,其實武將也一樣,自負的魏延就有些看不起劉備的宗親劉琰和諸葛亮的長史楊儀,且是互相看不上,這就導致了這三人之間的種種矛盾,也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諸葛亮去世後,楊儀按照諸葛亮的遺言,派費禕向魏延轉達了諸葛亮讓他斷後的命令。魏延本想憑一己之力,繼續北伐,聽聞此消息後怒火中燒,選擇先於楊撤退。

返回蜀地之後,積怨已久的倆人先後向劉禪上奏,控訴對方存有謀反叛國之心。

其實大家心裡都清楚,魏延並沒有叛國之心,他雖然性格壞了點,但對蜀漢的忠心是不用質疑的。但是,也就是因為他的性格,平時太高傲自負,導致他不會疏通與君臣、同僚之間的關係,朝中軍中很多人忌憚他的軍威,繼而對他敬而遠之。

所以,當他與楊儀互控對方叛國時,朝中大臣都選擇了站在楊儀這一邊,而他平日只顧悶頭研究作戰方案,帶兵打戰,也不跟大BOSS劉禪搞好上下級關係,劉禪當然也不會偏袒他啦。

在這場內部同僚爭鬥中,魏延毫無懸念地被踢出局了。

楊儀沒幹掉,反被其算計,還被扣上了叛國的罪名,魏延知道大勢已去,憑一人之力也無法扭轉局勢,於是選擇了出逃。

可悲的是,出逃的魏延僅有不到十騎,最後被馬岱斬於馬下,死得甚是悽慘。

由此可見,魏延之死是他與楊儀私人爭鬥的結果,也可以說是性格決定命運,跟諸葛亮並沒有多少關係,所以題中說諸葛亮殺魏延有失偏頗。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首先,魏延是早期跟劉備他們打天下的人,資歷老,部下多,劉備在的時候,他是沒有其他想法的。

其實,劉備死了之後,魏延便有點想法了,但是,諸葛亮在他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能心裡打著小九九,熬著了。

再次,諸葛亮一死,朝中便沒有人能在制約住他。還有就是劉禪實在太弱了,沒有辦法跟這開國功臣鬥。

所以,諸葛亮為了包住劉家的天下,必須要殺魏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