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流浪的,仔细一瞧工务段的”是真的吗?

我国铁路在1997年4月1日零时第一次大提速,而当时全国客车平均时速提到了54.9公里每小时,可见很多线路维修工作基本都在列车间隙时间,那么经常上下线路,搬运工具,自然身上也不会干净多少。

当时的铁路线路也基本都是短钢轨,钢轨接头多,病害自然多;用的是木枕,道钉的维护加固也就多,由于热胀冷缩木枕开裂更换也频繁,维修任务也就繁重。况且当时用的工具都很简单,养路工具是笨重的撬棍、洋镐、道钉锤等等。

撬棍到目前还在使用,不过洋镐已经用捣固机代替,拉动油门,随着机器的振动,石渣很容易就松动下沉了。道钉锤已经不用了,不用砸粗大的道钉深深的固定住钢轨,现在线路上基本用的都是水泥枕,损坏率低,用的年限更长,现在用的都是油螺丝机和电螺丝机,大大节省了人力,提升了工作效率。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流浪的,仔细一瞧工务段的”是真的吗?

看到一位工作在铁路多年的工人师傅写的打油诗,完全总结了以前铁路线路工作的重点。

头戴小黄帽,天天来改道.干完一股道,还有另一撬.

大锤手里拿,来把道钉砸.打打再起起,何时能休息.

身穿黄布衫,手里拿铁锨.有草就得铲,还摆石渣边.

烈日当头照,手里拿洋镐.镐重八斤半,好痛我的腰.

领导站一片,那是拨曲线.小弯改大弯,火车玩命窜.

工长嗷嗷叫,那是在喊号.还不快点干,天窗快完了.

汗滴往下摔,那是在清筛.大地是基础,哪能没有土.

洋镐使劲筑,正在换枕木.以新来换旧,可惜一棵树,本是栋梁才,误进铁路来,砍头又砍根,辛苦铁路人。

到了现在,新模式的管理方式,检修分开,集中修,天窗点,大型机械维修,铁路职工的工作已经轻松了很多,衣服也比过去干净了好多,往日一去不复返,而今继往开来大步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