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山崎大队仅500人,日军司令为何抽调3个旅团前来营救?

R


这跟八路军的游击战术有关系。

李云龙率部伏击日军华北观摩团之前,晋绥军楚云飞曾经阴阳怪气的讽刺八路军作战策略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李云龙被噎的直瞪眼,但是,又无话可说。因为,楚云飞说的有道理,话粗理不粗。

当时的八路军武器装备落后,子弹和步枪稀缺,不敢打赔本的消耗战。八路军子弹稀缺到,很多士兵上战场只给五发子弹,打完三发就不舍得打了。被日军戏称为“三枪八路”。

当时,八路军正在发动百团大战,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八路军正在集中上百个团,对2000公里范围内的日军据点和交通线进行破袭战。这也是游击战的一种战法,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小部队奇袭”“以多打少”,“偷袭为主”,肯定不打大的攻坚战!

这跟国民党正面战场完全不一样,八路军就从不打“守城战”。日军兵力有限,面对八路军的这种打法很头疼。因为,八路军遍地都是,专门“捡漏”,吃掉鬼子的小部队。而鬼子的大部队,却总是找不到作战目标。日军想找到八路军主力部队决战,更是难于上青天!

于是,日军就制定了新的战术。派一支日军大队出去当诱饵。

日军一支标准大队是1100人。不过,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军兵力压缩,所以,500人的大队也是有的。日军之所以派出“500人”的山崎大队去当诱饵,也是考虑到日军作战能力的。

兵法上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日军的战斗力很强悍,这是有目共睹的。(日军固守时,一个士兵战斗力至少能顶我军四个人。)也是因此,我军至少需要5倍以上的兵力,才敢阻击日军。而围歼日军,至少需要十倍以上的兵力,甚至更多。

例如,著名的“关家垴战斗”:1940年8月,日军冈崎大队500多人,被八路军八个团一万余人围攻,都没有被全歼。八路军伤亡2000余人,日军伤亡400余人。

也是因此,日军派出500人扫荡时,八路军至少要集中5000人才能围歼这股日军。(真实历史上,可能是需要上万人)再加上负责阻援的友军,人数可能还要翻倍。这么看,一直500人的部队,就可能吸引到八路军一个旅甚至一个师的队伍。

而如果日军出动一个3000人联队的话,对于八路军来说,就太难啃了。我估计,这样的日军是看不到八路军的。要是日军诱饵只有一二百人,八路军出动一两个团,就能把他们歼灭。

也是因此,日军向抗日根据地派出的诱饵部队一般都是500人的大队。

回归正题,山崎大队的500人,就是诱使八路军主力现身的鱼饵。

山崎大队出现在一线天方向,是因为走偏了。不过,鬼子也是因祸得福,摸到了八路军兵工厂。这下,八路军副总指挥急了,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把“狗娘养的山崎大队干掉”!山崎大队这个诱饵,算是非常成功了。

也是因此,除了围攻李家坡的八路军386旅的几个团,在外围还有八路军上万人在打阻击。日军指挥官筱冢义男调集了三个旅团的重兵,趁机想把太行地区的八路军全部吃掉。而山崎大队更是妄想“中心开花”,配合外围日军,全歼八路军主力部队。

幸好,李云龙鬼点子多。先是利用土攻作业缩短攻击距离,再用3600颗手榴弹打掩护。最后,全团冲上去和日军白刃战。这样,日军失去了火力优势,而八路军拥有人数优势。八路军大获全胜,山崎大队被全歼。

山崎大队被全歼了,鱼饵没了。八路军总部马上命令386旅撤出战斗,李云龙也被调去阻击太原方向的日本援军。日军正在赶来的3个旅团,也就没有了包围目标。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中心开花”,包围与反包围,张灵甫其实在孟良崮也是这么想的,只是他没能坚持到援兵抵达就全军覆灭了,《亮剑》里的山崎大队也在日军增援部队到达前在李家坡被独立团全歼,没能实现“开花”。遗憾的是,在真实的战史上,关家垴战斗的日军“冈崎支队”残部,真的挺到了八路军撤围。



当时的战场形势就是八路军九个主力团在内线包围着冈崎支队,而外线日军数个旅团及支队又形成反包围态势,准备一举聚歼八路军主力,为避免全军被动,八路军在消灭冈崎支队400余人并击毙冈崎中佐后,主动撤出了战斗,此时日军推进最快的田中支队距离关家垴战场只有不到4000米了,形势非常危急。

《亮剑》中日军的战役目标与抗日战史相同,自然是以山崎大队为饵,吸引住八路军主力,同时调集重兵在外围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这句话是剧中师长同志说的。以当年八路军的装备和火力,是完全不具备与日军主力部队进行大兵团作战之能力的,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三个旅团,国民党中央军三到五个师都不是对手,可至少中央军的弹药是充足的。



因此如果不能在敌援兵抵近之前解决战斗,就有陷入全盘被动的可能,386旅旅长之所以严令程瞎子772团撤下来,就因为没有时间了,必须叫李云龙一击而中。

“狗娘养的山崎大队”既然是饵,就有被吃掉的风险,所以日军对于能够有机会歼灭八路军主力,其实看得远比山崎大队的那500人重要,因为八路军在敌后战场以分散作战为主,轻易不会进行这样的大规模战役集结,经常让日军抓不到所谓“决战”的机会,既然有此良机,日寇岂会善罢甘休。与其说是来救援山崎大队,不如说是冲着129师主力来的。



按山崎中佐下面的参谋报告所说,兼程赶来的日军有第四旅团、第九旅团和第十六旅团,这几乎是日寇山西第一军机动野战兵力的三分之一,如果八路军各部撤围不及发生正面碰撞,以1940年双方战斗力之悬殊,我八路军必然遭至惨重损失。左权副参谋长牺牲的大扫荡中,日军也不过出动了30000余人,折算起来大约四个半旅团左右。

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五个纵队围歼整编74师,四个纵队在外围阻援,而国民党军队集中了十个整编师进行反包围,当时的情况也异常紧张,如果不能在5月16日解决掉张灵甫,华野也得撤围而去。所幸第三次总攻终于奏效,攻上孟良崮山顶消灭了整74师师部,然后迅速打扫战场跳出敌人十个整编师的合围圈。



这与国民党军队各部之间的协同较差关系甚大。在这一点上,国军部队远不如侵华日军,日寇是一部被围,无论兵力大小其他各部必然拼死来援,粟裕将军在车桥战斗中消灭了日军五批援兵,规模最小的只有一个小队,可见一斑。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陆军精锐都在中国战场,现役老兵多,确实不好打。


度度狼gg


作战不是电视剧,即使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的改编,也要遵循作战规律。同样军迷对战例的理解也不要根据电视剧的演绎去理解。

山崎大队不是一只孤立的作战单位,他是在上级的编程内进行军事活动的。而每一次军事行动一定有多个方案,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很多人说山崎大队是“饵”企图用他的大队钓出我八路军主力。我不否认,但战斗初始阶段这个饵显然是不成功。“饵”的作用是诱敌,更重要的是后援部队的作战,也就是第二作战梯队的跟进,甚至是预备队的跟进。在在作战某个阶段后续梯队要适时加入战斗,所以,有“饵”的作战和作战方案往往是主动的,有很多协同方案来保障“饵”和二梯队和预备对协同作战。而在整个作战中,按照军迷所说或剧情来说山崎大队这个“饵”完全时被动的。后续部队不能如期进入作战位置,同样“饵”一直是孤军作战。所以,这个剧情是不合乎作战规律的。如果是真实战例也被改编的不符合作战规律。否则,就是日军不懂战术,指挥官无能。同理明知道是“饵”八路军也不会和他硬碰硬,因为这样的作战,日军的真正作战意图不是山崎大队方向,而是合围八路军的主力。

所以,按照剧情分析,山崎大队就是一个孤军深入且装备精良,目空一切的日军。他们的作战意图是摧毁根据地某个战术要点或是某个部(分)队。做一次冒进的军事活动。日军的作战企图初期绝对不是以诱敌为目的。应该确定为是冒进的进攻作战。待日军进入根据地,遭到根据地八路军,层层阻击和袭扰,被迫组织防御,依托地形打起了防御战。由于八路军缺少炮火对进攻部队的支援,所以曾瞎子部队伤亡较大且不能消灭山崎大队,此时敌增援部队已经向山崎大队靠拢,打援的部队压力剧增,所以八路军指挥员果断改变作战决心,换上战斗力更强的李云龙部,在作战中李部应该属于预备队,预备队的加入战斗通常有两个目的,1.接替战斗中受挫的部(分)队,2,扩大战果。显然李云龙属于第一种情况,而此时使用预备队,作战企图是速战速决,掌握作战的主动权。不能让山崎大队在此时变做“饵”,与增援部队汇合,与八路军主力决战。所以,李云龙采取土工作业向前掘进的接敌战术,利用手榴弹集团投掷的方式快速结束战斗,粉碎了日军增援,决战的企图。

综上所述,我要强调几个军事常识。一,诱敌合围这样的战术,是主动形的,是掌握战斗主动权的一种作战战术,比如我军经常运用的运动战中的诱敌深入,和打援。。而山崎大队则不是。第二,战斗中,作战方案是根据战场的变化而改变或者使用预备方案。山崎大队被围,日军就采取救援和合围的态势企图与八路军决战。而八路军也迅速采取速战速决的方式,既消灭山崎大队又迅速撤离战场。

这是我对剧情的理解,不过电视剧表述的不是部队的军事企图,剧情不可能把战斗企图和作战决心一一演绎,如果那样,电视剧中就这次战斗也得用几十集,我敢说,如果电视剧,用军语表述战斗中使用的作战决心和方案以及作战经过,很多军迷是看不懂的。我们看军事题材的影视剧不要对其战术和所使用的战术动作较真了。


ZHAOFEi1965


这太简单了!山崎大队是长矛的矛头,也是饵,就如同奠边府一样。威胁看起来是矛头,其实最危险的还是矛杆。日军的战役设计就是如此,让八路军对付矛头,然后,分进合击聚歼八路军总部,这是日军最最常用的手段,甚至中途岛战役也是同样的设计。但问题是八路军是内线作战,非常确切地知道各路敌军的具体位置,有把握在一定时间内打残这个矛头,虽然代价很大。日军山崎大队准备非常充分,八路军兵力准备也很充分,遗憾的是八路军武器装备太差,否则,山崎大队两天内就可以全歼。


鹤腾千里


山崎大队历史上应该是日军士官教导大队,战斗力相当强悍,其战斗力一个人相当于一个班,因此,八路军集中优势兵力干掉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