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州文物」鄧家沱石闕

「忠州文物」鄧家沱石闕

鄧家沱石闕線描圖(原闕現存重慶三峽博物館)

「忠州文物」鄧家沱石闕

鄧家沱石闕線描圖(原闕現存重慶三峽博物館)

□毛倩

鄧家沱石闕,2003年出土於忠縣鄧家沱遺址(現新生街道境內),與著名的烏楊闕隔江相望,是繼丁房闕、無銘闕、烏楊闕之後,在忠縣發現的第4處石闕。鄧家沱石闕屬墓前闕,年代為東漢晚期,其形制為單簷闕,由基座、闕身、枋子層、鬥石、頂蓋五部分組成。

關於闕的含義,《說文解字》解釋:“闕,門觀也,從門。”闕即為缺,在古代,“闕”與“缺”是相通的,闕從門,即闕是斷開的門,因此也稱為闕門或門闕。

闕,是中國古代建築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種建築,是設置在宮殿、陵墓、城垣、祠廟大門兩側,以彰顯其主人尊貴地位的裝飾性建築物。

闕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它的雛形是部落聚邑,在圍欄出口兩側建的防禦性崗樓。之後,防禦性功能逐漸減弱,從而演變成威儀性建築。

鄧家沱石闕上的畫像主要分佈於闕身兩側,以及鬥石、枋子層的四面。雕刻精美,內容十分豐富,有神人戲龍、神人託月、鳳凰、三足烏、天鹿、飛兔、鸞鳥、木連理、天馬、天祿、角神等,整體呈現出崇高感和神秘感。

值得注意的是,鄧家沱石闕鬥石上雕刻的都是神獸畫像,畫像旁都帶有榜題,這種做法常見於石碑、石棺上,在已發現的石闕中並不多見。

此外,鄧家沱石闕左闕銘文為:“故綿竹縣令……”右闕銘文為:“……長王……君神道門闕”,由此可推測,該石闕的墓主是一名縣令。

總之,鄧家沱石闕的發現,展現了漢代石闕的多樣性,為研究川渝地區的畫像石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