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州文物」東漢灰陶帶蓋雙脣罐

「忠州文物」東漢灰陶帶蓋雙唇罐

東漢灰陶帶蓋雙唇罐

​□周李

陶罐,多為儲藏容器或隨葬器物,在全國各地均有出土,為研究古代製陶工藝及喪葬習俗提供了實物佐證。漢代陶器製作精細,成型規整、實用。忠州博物館所藏的這件東漢灰陶帶蓋雙唇罐保存完好,屬國家二級文物,2013年出土於忠縣洋渡鎮漁洞村。

漢代地域遼闊,各個地區因工藝傳統、生活習俗和原料質地的差異,造成器物種類、造型結構和裝飾風格的諸多不同。因此,有“泡菜壇始祖”之稱的雙唇罐,為江南地區出土的東漢末至南朝時期的一種特殊罐式,是盛酒或水的器具,屬於生活用具,極有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所使用的物品。

此件雙唇罐通高18釐米,口徑15釐米,腹徑23.2釐米,底徑15釐米,鈕徑5.5釐米,蓋徑12.3釐米。蓋呈傘形,中間為環形提鈕,蓋下為高環形陽榫,榫外有陰刻漢隸味的“甲四”二字。罐口呈內外口,內口為直口,圓唇略外卷;外口距內口1.5釐米,直口、圓唇。該雙唇罐溜肩,鼓腹,平底,泥質灰陶,通體素面。

出土時,此罐裝有液體,蓋與罐用白膏泥封護,無法打開。什麼東西需要如此收藏?想必是珍貴的美酒。為什麼打不開?它的結構有獨到之處,罐蓋下面的高環形陽榫,緊扣在填有白膏泥的雙灌口中間的溝槽裡,加上在墓中埋藏了近2000年,蓋子無法輕易打開。

雙唇罐在峽江地區極少出土,因此彌足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