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延寿既死于奢侈的生活作风,也死于萧望之的狭隘心胸

汉宣帝时有四位能臣先后被汉宣帝处死。他们是赵广汉、盖宽饶、韩延寿、杨恽。不过司马光认为,以汉宣帝的英明,加上魏相、丙吉当丞相,于定国当廷尉,而赵广汉、盖宽饶、韩延寿、杨恽的被杀都不能使众人心服,这实在是汉宣帝善政的最大污点!

司马光为这四个人的死感到惋惜,对汉宣帝的做法感到不解。在这四个人中,盖宽饶是自杀的,怪不到皇帝头上。杨恽死得冤,只不过发了几句牢骚,皇帝可以宽恕他。赵广汉可能有足以致死的罪证,死得不算太冤,如果不是他与丞相魏相较劲,或许皇帝可以宽恕他。韩延寿死于生活作风,但是却与皇帝的另一个宠臣萧望之较劲,皇帝也只好杀了他。

根据史书记载,韩延寿的官声非常好。韩延寿为官,崇尚礼义,爱好古人古事,推行教化,每到一地,必定聘请当地贤士,以礼相待,以广泛地听取建议,采纳他们的批评意见。韩延寿还注意表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行高尚之人,修建地方公立学校。官吏和百姓非常对他敬服畏惧,都奔走前往。

对待下级官吏,既施以十分深厚恩德,又加以严格约束。如有人欺瞒、辜负韩延寿,韩延寿就痛切自责:“难道我有什么事对不起他,否则他怎会如此!”属下听说后,都深自愧悔,其所属某县尉甚至因此而自杀。

韩延寿在东郡三年,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刑狱大为减少,因此在公元前57年调入京师代替萧望之任左冯翊。

在京师,韩延寿的恩德威信遍及所属二十四县,无人敢自己挑起诉讼争端。韩延寿以至诚待人,官吏和百姓都不忍心欺骗他。

然而萧望之听说韩延寿在东郡太守任上,曾发放官府之钱一千余万,便派御史前去调查,韩延寿听到消息,也派人调查萧望之在左冯翊任内发放属于廪牺令掌管的一百多万钱之事。萧望之上奏说:“我的职责是总领天下监察事务,听到有人检举,就不敢不闻不问,却受到韩延寿的要挟。”

汉宣帝因此认为韩延寿不对,命分别调查到底。结果指控萧望之动用官钱一事并无事实根据,而萧望之派到东郡的御史却查出韩延寿在考试骑兵之日,奢侈豪华,超过规定;又动用官铜,仿照尚方铸造御用刀剑之法,等到月食时铸造刀剑;还动用官钱,私自雇用管理徭役的官吏;并加装自己车辆的防箭设施,花费在三百万钱以上。韩延寿竟因此被指控犯有“狡猾不道”之罪,斩首示众。

行刑时,官吏和百姓数千人送他到渭城,人们扶老携幼,攀住韩延寿的囚车车轮不放,争相进奉酒肉。韩延寿不忍拒绝,一一饮用,共计喝酒一石有余,并让原属下官吏分别向前来送他的百姓致谢,说道:“辛苦各位远程相送,我死而无恨!”百姓无不痛哭流涕。

韩延寿死得可惜。司马光所列举的四个人确实都死得可惜。可是,韩延寿那么多的罪证摆在皇帝面前,你让皇帝怎么办呢?宽恕他,萧望之决不会答应。皇帝为了照顾萧望之的情绪,只能放弃韩延寿了。能够宽恕韩延寿的,其实只有萧望之。如果萧望之能够宽宏大量,皇帝顺水推舟,韩延寿就能免于一死。如此看来,萧望之的气量是太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