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讓我們這麼焦慮?

1、

我一個閨蜜,小孩3歲時,我還單著呢。每次跟她聚會,總是說忙著陪孩子上課呢?這麼小,你就給她上課?她說,已經晚了,有一個剛8個月的小孩子跟我們一起上英語課呢。我聽著都覺得很崩潰。要不要這麼誇張?

我說,等我有了小孩一定要給她想玩就玩的童年。我閨蜜一撇嘴說,等你先找個人結婚這事完成了,再提孩子吧。結果是我的孩子不到2歲,我們夫妻已經和她一起上親子班了。我比我那閨蜜更過份。我們從3歲起,舞蹈、美術、鋼琴各種藝術班就開始了。因為我聽人家說,在你不知道孩子對什麼有興趣的時候,那就能試的都試一遍。只有試過了才能找到孩子的興趣點,才能好好的培養好一門愛好。而且我也看了很多這方面的育兒書,真的是很有道理,恐怕自己下手晚,千萬不能因為自己的無知,耽誤了孩子的前程。能試的興趣班一定要試一試。然後我們的課外生活就穿梭在各種興趣班中了,忙的不亦樂乎。

2、

上興趣班的情況往往是這樣的。孩子在教室裡學,家長們在教室外等著下課。這就給眾多的家長們提供了一個互相取經的機會。比如,我上次就聽到一個家長說要給她的孩子再報一個學習方法的高級班。她是這樣說的,聽我一同事說的,她的孩子記單詞特別費勁,然後報了一個提高記憶力的班,才上了一個月,看到的單詞都能記住,英語成績提的倍快。別的家長就趕緊問在哪報的,我們也想去試試。

我家孩子記憶力也不太好。聽這位家長這麼一說,我也想試試。可是我還是理智的想了想,那些記憶方法的東西不還是要佔時間學嗎?孩子現在哪有時間學呢?那位家長好像看出我的憂慮,說,學了這個方法會省很多時間的。你想原來孩子記單詞要兩個小時,學了這個方法就用半個小時,這多有效率!你還別說,我真有點心動了。只是孩子死活不讓報才作罷。

3、

一次在小區裡和一個鄰居聊天,她說,聽你家孩子現在彈琴有點調了,學了幾年了?。我說,差不多3年了吧。她問,還沒考級嗎?我說,沒有這個打算呢。然後她非常嚴肅的跟我說,你不考級,你讓孩子學這玩意兒幹嘛?又費精力又費錢的。你們學之前就沒有做好規劃嗎?我好像做了錯事一樣,小聲的說,真沒怎麼規劃。只是孩子想學。然後跟著老師學了一年後,孩子要求我買鋼琴。我還跟孩子很認真的談了一次,要買了琴後就要堅持學下去嘍。然後我們就這麼跟著老師學下去了。平時想起來就多練會,想不起來就不練。就當玩吧。

你這可不對。我的鄰居說,孩子要有這個天賦你才能讓她學呀。沒有這個天賦你也不要強求孩子。我說,我沒有強求孩子,我們就算沒有這個天賦,孩子有興趣彈個曲子,這樣也挺好嘛。

鄰居又不樂意了說,你這家長不負責任,沒有規劃好孩子在這方面怎麼發展。我們在這方面就憑興趣走不行嗎?當然不行,你看,比你家孩子小的都考5、6級了,你們還沒考,你不著急嗎?

我本來不著急的,被鄰居一說,有點著急了。

4、

朋友們聚會聊天永遠有兩大主題,做了什麼投資,最近去哪玩了。我在這兩方面都沒有什麼發言權。我也沒什麼可投資的。有點積蓄,夠吃夠花就好了。而玩呢,坐車去遠方那種流離顛簸的苦我還真是受不了。尤其是我換個地方睡覺就會影響睡眠,一睡不好就頭疼,一疼就是三天。所以,我除了回家看爸媽,真不願意出遠門。也被朋友們誤會不懂享受。因此,這兩大主題我是無法參與進去的。朋友們給我介紹理財產品的時候,我多是拒絕的,拒絕的久了,就變成固執不信任朋友的人了。我再三解釋。理財這些是需要有腦子的人做的事,而我是腦子不太好用的人,我還是覺得傳統觀念好,存點錢,應急的時候用。而且我也沒有賺大錢的命啊。但是看到朋友們賺到錢,請客炫耀時我的內心還是不那麼淡定的。雖然用各有各的命來安慰自己,但也希望能有點多來錢的門路。

5、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到了。考生們的命運轉折點就在那兩天了。家長們祈禱孩子能考上985、211的大學。可是更多的孩子會上普通的大學,還有沒大學可上的孩子。你以為焦慮的就是考生的家長嗎?當然不是,從小學開始,或著是從出生開始,家長們就擔心孩子的未來了。

在父母的眼裡,孩子都是不一般的孩子!都希望孩子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一定要考清華北大嘛,再不濟也要考上985、211的學校。就為這個目標,所以現在就要拼,先拼12年(小學、初中、高中共12年),只有考上了好的大學,才有好的未來。就算考上了好的大學,又要憂慮要有更好的工作,要找到更好的伴侶,擁有幸福的婚姻。然後又輪迴到孩子的孩子身上了。難道一生都要在這個焦慮的過程中度過嗎?什麼時候才能靜下心來,享受我們的人生呢?

我們完全可以不用那麼焦慮的。只要我們先給自己定好位就行了。道德經裡有句話叫“相較長短”有比較就會有攀比,就會有傷害。而這種比較是無休無止的。如果這種比較是有益的,促進你提高自身的能力,增長你的技能,那就是正能量比較,可以多多益善。但如果這種比較是無休止的攀比和傷害的話,那就要負能量比較,肯定要摒棄這樣的比較。

你的人生是自己的,你完全有理由選擇過適合自己的人生。給自己的人生定好位。可以羨慕比自己發展好的同學、朋友,但沒必要妄自菲薄。你在自己的人生定位中做好自己就行了。就像維尼老師在《內心的重建》裡說,凡事盡力就好,然後順其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