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不足 楼市拐点悄然而至


库存不足 楼市拐点悄然而至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3873万平方米,比7月末减少55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减少423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增加12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减少110万平方米。有数据表明,这已是房地产库存数据51个月来的最低值。

库存不足 楼市拐点悄然而至


商品房待售面积,商品房待售面积是反映房地产库存水平的指标之一。待售面积充足意味着房地产楼市库存充足,反之则需要补库存。

有专家表示,待售面积继续下跌,但下跌的速度放缓,说明当前供求关系正发生微妙变化,即从高库存不断进入到库存开始不足的情况。

全国楼市补库存已成共识。

全面停止去库存 呼和浩特打响“第一枪”

在全国库存不足得到共识的情况下,8月24日,呼和浩特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官网发布《我市将多措并举调控房价稳定房地产市场》,明确全面停止房地产去库存调控措施,并且明确提出“加大房地产供应量”的补库存措施。

呼和浩特是全国最早取消限购的城市,也是第一个表态停止去库存的城市。长春也于8月29日发布通知,取消棚改项目货币化安置购房奖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棚改项目新建一定数量的回迁安置住房。其他城市虽然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实际上也进入了库存不足的阶段。

某机构在8月30日公布的《百城住宅库存报告》显示,在监测的100个城市中,7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12809元/平方米,环比增长1.2%,同比增长8.6%。截至2018年7月底,全国100城库存规模相当于2011年11月的水平。

对此,专家表示,似山西、四川、宁夏等地,未来房价也会上涨,部分去库存的政策会减少,其会增加很多补库存的政策,包括积极供地和进行限购等措施都会出台。

存货增长4300亿 房企库存危机感来得更早

去库存举措始于2015年末,当时房地产库存在快速增加,而买房的人与房地产库存的增长不成正比。于是各地开始出台去库存举措,包括鼓励农民进城买房、购房有补贴、棚户拆迁货币化安置等。

房企是去库存进程的最大受益者,多数上市房企均实现了销售业绩的大幅增长,行业平均利润率也有所提升。

库存不足 楼市拐点悄然而至


如今去库存周期接近尾声,楼市房地产库存明显不足,与此同时,上市房企的存货规模却在增长。

根据Wind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末,110家A股上市房企的存货为4.7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300亿,增幅约为9%。其中,大中型房企的存货规模有明显提升。以新城控股为例,新城控股在2016年末的存货规模为395亿元,到2017年末就增至764亿元,增幅接近100%。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新城控股的存货规模再度跃升到1054亿元。

这从侧面反映出,房企补库存的积极性很高。或许也可以说,房企对于库存不足的反映更为敏感,所以早早地做出应对。

拐点已至 楼市下半场走向如何

补库存进程的开启,意味着新一个楼市发展周期已经在酝酿。从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趋于冷静,政策的出台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都会更加理性。

其一,楼市管控更加紧密。数据显示,8月份以来,各地楼市调控继续处于高峰,合计调控政策次数超过50次,叠加部分城市再次被约谈。整体看,年内楼市调控已经超过了310次,刷新了历史记录。有专家预测,2018年下半年,楼市调控力度将全面超过上半年,多个城市开始全面加码调控。在不停的调控中,房价继续上行。安居客房产分析师认为,补库存会伴随限售、限购等政策的出台,从买方卖方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进行调控。

其二,土地供应加大。以广州为例,进入9月份之后,广州一口气挂出12宗地,总价超97亿元。可以预见广州10月份的土地市场有多热闹。不过这种热闹不同以往,房企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了。

其三,房企拿地更加谨慎。从目前的数据看,今年1-7月,全国流拍土地接近800宗。其中一线城市土地流拍共有13宗,创下2012年以来的新高;二线城市土地流拍一共154宗,同比增长200%;三四线城市土地流拍合计达到629宗,2017年同期为284宗,同比增长121%。房企从“高价拿地”转变为“拿好地”、不拿“破地”。

库存不足 楼市拐点悄然而至


其四,二手房市场渐趋发展。二手房市场长久以来一直与一手房市场争夺客源,但好像一手房更胜一筹。补库存反映出一手房库存不足的问题,正好是二手房市场发展的绝佳时机。以广州为例,近来广州某些热门板块就出现了一二手“倒挂”的现象,这说明,同等地段的二手房相较于一手房还是有竞争优势的。

其五,租赁市场蓬勃生长。自从长租公寓的“雷”燃爆之后,租赁市场被更多人关注。作为分担房地产压力的主力之一,租赁市场向来被寄予厚望。“租购并举”的出台可以见得政府对租赁市场的器重。呼和浩特补库存的措施中也有提到“加快实施公租房租售并举政策。”如此看来,租赁市场的蓬勃发展只是时间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