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方志 “八一”专辑」红四方面军鏖战芦山

红四方面军鏖战芦山

(芦山县地方志办)

「芦山地方志 “八一”专辑」红四方面军鏖战芦山

  • 红军南下计划

1935年6月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后, 党中央“确定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不久,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擅自率军南下,公然另立中央,分裂、危害党和红军,致使红四方面军走上了转战川康边的艰苦历程。

10月初,张国焘为实施其南下川康边建立根据地的错误主张,发布《绥崇丹懋战役计划》 ,令红四方面军和一方面军五、九军团,计 7 个军、68 个团,约8万余人,继续举兵南下,并喊出“打到成都吃大米”的鼓动口号。不足半月,南下红军夺取夹金山西北的大小金川流域。南下第一个战役结束。

10月22日,张国焘发布南下的第二个战役计划——《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计划》,决定以红四军、三十二军为右纵队,由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倪志亮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 , 一部从丹巴经金汤夺取天全, 另一部向汉源、荥经活动;以红三十军全部、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和九十一师的两个团及红九军二十五师为中纵队,由三十一军长王树声任纵队司令员,三十军政委李先念任纵队政委,首先夺取宝兴、芦山,得手后向名山、雅安及其东北地区进攻;以红九军二十七师和军直属七十六团为左纵队,由该军政委陈海松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除以一部巩固抚边、懋功、达维外,其主力向东伸进,攻占邛、大以西之大川场,威胁灌县、大邑、邛崃之敌。另以红五军为右支队,巩固丹巴地区,向康定之敌威胁;以红三十三军为左支队,巩固马塘、两河口向理番威胁,相机占威州,并开辟地方工作;以红三十一军九十一师师部率二七七团驻守懋功、达维。此部署,以主力夺取天、芦、名、雅、邛、大等县为目标,对康定、汉源、荥经、灌县等方向,只取佯攻,配合主力行动。

  • 川军设防部署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离芦北上后,川军杨森等部驻芦山城周各要道隘口,邓锡侯部刘乃铸、林翼如、卢济川、黄鳌、陶宗伯、杨晒轩等旅分驻太平场、大川场、横山岗、双河场(大邑县属)等地,防堵红军回击。

蒋介石多次令饬川省各县及驻军:“构筑碉堡,民工、材料就地征集”,“统限7月15日以前一律完成”。违者,“必惩其当地负责主官与其最高长官以督教不勤纵匪养寇之罪”,并“着康(泽)总队长率别动队,会同当地军政长官指导督促军民全体动员,赶筑各该地城防及各城镇间碉堡工事”。同时,“整训民团,充实自卫队,组织铲共义勇队”。配合驻军防守。红军南下前,川军在芦山城乡修筑碉堡近百个和大量战,并加固县城城墙,增设垛口。

  • 芦山争夺战

芦山县城,位于芦山河与清源河合流相夹处,东西南三面环水,北有龙尾坡与前、后山坪相连,形成一片北高南低、依山傍水的台地。城北大道由南向北,沿清源河东岸经寇家坝、横溪坝到仁嘉坝,再穿要隘大岩峡直通双河场、灵关场,去宝兴县城。城北大道东侧有一低山名“十里来龙”。此山,从北面10公里处的黄茅坡山麓蜿蜒南下,直到县城东北角的金井阁煞住。金井阁是俯瞰全城的制高点。“十里来龙”山势若断若续,既有尖蜂突起,又有小丘连续。从北到南,当地人冠以七里山、曹家岗、尖峰顶、天宫山、宝子山、金井阁等地名。山之东侧为自北向南流的芦山河。山之西侧为清源河,源于双河乡,出大岩峡,流经仁嘉三坝至城南两河口注入芦山河。清源河西岸为灵鹫山。灵鹫山向南分一支脉,支脉从北向南的小地名有戴家山、庙溪山、周村岗、佛图山等。灵鹫山西麓为宝兴河,源于宝兴县夹金山,出灵山峡经思延坝(此段又称思延河),南流至城南5公里之三江口汇入芦山河。

由于芦山为川西门户,地险难攻,遂成刘湘截堵红军南下的必守之地。10月24日,南下红军翻越夹金山,向宝兴、芦山、天全进攻。刘湘恐“天芦一失,平原难保”,于是急调川军二十一军教导师师长杨国桢率该师第一旅(旅长章安平)、第二旅(旅长梁国华)和独立师第一旅(旅长张竭诚)驰援芦山,图以“巩固芦山城”,并调模范师驰援天全防堵。此时,邓锡侯部仍驻守太平场、大川场、横山岗和把河、双河场(大邑县属)一线。

11月1日,教导师开进芦山。章安平旅(缺独立营,辖两团约3800人)到县城北沿“十里来龙”山一线布防。章旅以第一团(团长朱果)占七里山、曹家岗,为第一线阵地;第二团(代团长李长烈)占尖峰顶、天宫山、宝子山等地,为旅预备队。张竭诚旅(辖两团、一独立营约4000人)到县城西沿戴家山至周村岗一线布防。张旅以第二团驻守戴家山、庙溪山,与章旅阵地构成“袋形火网”。封锁正北仁嘉坝大道;第一团驻守周村岗,与布防于宝兴河西岸三江口、铜头场至灵关附近一线之模范师袁治旅取得联系,作该旅预备队。令梁国华旅胡文俊连位于大岩峡口之庙坪上,为前进部队,企图诱使红军进入所谓袋形火网阵地。梁旅(辖两团、一独立营,约4000人)主力守县城。一个团布于金井阁至宝子山,与章旅阵地衔接;另一团守城南铁索桥,保护后方交通联络。独立第二旅(旅长石照益,辖两团、一独立营,约4000人)亦受教导师指挥。四天后,刘湘令该旅由名山经五家口,到青龙场,增援教导师。

由宝兴溃退芦山的川二十军杨森部第三混成旅杨汉域残部(辖两个团约1500人)及第五混成旅杨汉忠残部(辖两个团约1500人)作二线布防,驻守芦山河东岸之隆兴场至水东乡头溪沟一线。

11月1日晨,红军中纵队击溃杨森部一、五、六旅,攻克宝兴县城。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率红九十三师乘胜追击,抢占灵关、垭子口,进入双河场。红九军二十五师亦随即进入芦山。徐向前、陈昌浩随中纵队行动。

2日晨,红九十三师开始由双河场翻慈竹坡进入仁嘉坝,被章旅所阻,双方展开激战。红九十三师先以两营兵力钳击庙坪上胡文俊连。胡连接战后,即向主阵地边战边退,企图引红军进入“袋形火网阵地”。红军以小部佯攻。章旅一线部队,全神贯注,应付正面红军。下午,从慈竹坡、黄茅坡直下的红九十三师主力军,由北向南突袭七里山朱团东侧阵地。向西侧布防之章旅遭此意外袭击,前线陈康营阵地动摇。团长朱果急调预备队任吉辉营向阵地东侧增援。时,红九军二十五师赶到,逼近激战,喊杀声、枪炮声、手榴弹爆炸声震撼山岗。经反复冲杀,陈、任两营及迫击炮连终被击溃。溃退官兵各自逃命,有的投降红军,有的退至红岩背跳下芦山河,会凫水的向对岸逃命,不会凫水的葬身鱼腹。朱团残部速向尖峰顶撤退。红军占领七里山、曹家岗阵地。

2日晚,章安平利用黑夜改向西为向北部署,以第二团代团长李长烈指挥第一团残存的胡克俊第一营和第二团第三营,为第一线;以第二团第二营为一线预备队;以第二团第一营为旅预备队,固守尖峰顶一带工事碉堡,与红军彻夜激战。

3日晨,大雾迷漫。红军在尖峰顶一带猛攻章旅阵地。双方往复冲杀,伤亡皆大。上午,刘湘调飞机狂轰滥炸仁嘉坝。但红军攻势不减,采取从敌一、三营接合部突破和向左侧包抄的战术。激战至午,三营溃退,红军占领尖峰顶、天宫山一线,逼近城垣。此时,杨国桢同张竭诚在北门城楼观战,杨要张亲率所属第一团出击,张把军帽一甩,说“老子与他拼了!”然却倒在行军床上不动。至午夜,章旅大部被歼,杨国桢调梁旅替下章旅残部。章旅撒至城南桥东收容。

4日深夜,驻城内川军潜入东街杨洪年家(今幼儿园对门)纸货铺搜索钱财,失火引燃纸货,火势一起,潜入者溜窜,致使火势迅速蔓延,烈焰冲天。杨师司令部驻地起火,官兵惶恐不安,怕红军化装成灭火百姓进城,故不准群众进出城门,也不派兵灭火。烧至次日午,整条东街175户人家的千间木瓦房及家具、衣物化为灰烬。

章旅被歼,梁、张二旅固守城周和周村岗的碉堡工事。红九十三师在城北与梁旅对峙。此时,杨国桢寄希望于模范师郭勋祺派袁治旅出击灵关和石照益旅从龙门进攻双河场。这样,杨师就趁红军回顾之机,从正面出击,败红军于仁嘉坝。这个美梦,成了杨国桢的精神支柱。于是杨狂嗥:“要和芦山城共存亡!”外令督战官在城楼竖起“前进者赏,后退者斩”的大黄旗;又加固城防工事,用银元收买士兵,组成“敢死队”,向红军冲杀;对出击得力的连奖银元两百元,同时枪毙几个退缩不前的士兵,以振士气,固守县城。至此杨师主力,龟缩城周碉堡内待援。

杨师固守不出。红军不便硬攻,为取芦城,改攻县城东北20公里之青龙场。5日,红九军二十五师攻占青龙场,隔芦山河与同日经五家口赶到龙门增援的石照益旅对峙。7日,红三十军八十八师由太平场经宝盛场、鱼戏河(又名玉溪河),上镇西山向钟宝山、五家口进攻,截击尾随石旅的周重生旅于五家口以西。周旅与石旅联络的一个连全部缴械。击溃周旅于石旅背后的一个团。截断防守青龙场对岸的石旅后路。9日夜,红八十八师又从钟宝山西包抄石旅。同时,红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从青龙场巧渡芦山河;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一个营从王家坝东渡芦山河。形成三面夹击石旅。在八十八师和七十三团的钳击下,石旅不得已丢掉碉堡。沿芦山河东岸向芦山城方向败退,退至甘溪坝、石山寺一带被红军围歼,“三团及一个独立营完全溃散,四山乱窜”。青龙场一战,红军全歼石旅两个团以上,伤亡、俘虏石、周两旅5700余人,“缴枪千余支,迫击炮10余门,子弹、军用品甚多,红军伤亡甚少”。故朱德总司令撰文称赞:“青龙场的战斗是天芦战役中的模范战例”。

11月10日,红四军攻占天全后,一部向芦山城南迂回。11日,红二十五师先头部队抵达县城东门外。是日深夜,杨国桢将师部撤出县城,移于沫东乡胡家沟。梁、张二旅亦随即东撤,将城南铁索桥破坏后,向名山县蒙顶山、莲花山退去。12日拂晓,红军占领芦山县城。

「芦山地方志 “八一”专辑」红四方面军鏖战芦山

  • 攻克太平场

11月2日晨,即在红九十三师等部激战仁嘉坝的同时,红三十军八十八师、八十九师从双河场的西川河分两路向驻守太平场、宝盛场的刘乃铸旅进军。傍晚,八十八师攻破刘旅驻守太平场南约一公里的肖公庙、毛家岗一线阵地,进入太平场。刘旅退至场西椒子岗、场北九龙山、场东荒田岗等处,与红军对峙彻夜。3日晨,红军分三路,同时聚歼上述三处之敌。刘乃铸率残部经公议场,退走百里之外的邛崃县王店场。

4日,红八十九师追击刘旅东出镇西山、玉灵山至邛崃县西之高兴场、沙坝场、高场一带。7日,红八十八师经宝盛乡鱼戏河,上镇西山,穿老林走小路,顺山梁南进至青龙场东的钟宝山,配合红二十五师聚歼周、石两旅。

中纵队攻占芦山、太平后,向名山、邛崃县进击,于11月16日至22日,在百丈与川军展开决战。但由于对刘湘“死保川西平原的决心和作战能力估计不足”及“高度集中兵力不够”等原因,决战失利。红军“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红三十军(军部驻育龙场)八十九师退守玉灵山、高兴场、天车坡一线,红九军二十五师退守镇西山、天台山、五家口一线,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九十一师退守石仙山、罗纯岗、飞仙关一线,与敌对峙。

  • 攻占大川场

11月2日,红军中纵队在攻打芦山时,左纵队红九军二十七师由师长陈家柱、政委李德明率领翻过夹金山到宝兴县北硗碛。是日夜,经盐井坪渡宝兴东河,翻大瓮顶,于3日深夜抵达大川场西约3公里处的杨坎门。河对面的寨子农、龙建坪一线驻有川四十五军林翼如旅一个配有重机枪、迫击炮的加强营。4日凌晨,红二十七师一部从杨坎门上游的箭竹山麓及铜厂河口毗卢寺渡大川河,登上龙建坪后山及大川场后之草坪山。居高临下,配合扬坎门的正面部队,钳击林旅。林旅第一线的杨坎门阵地,一触即溃。红军乘胜猛追,进入大川场。林旅退至场东北碉堡内据守。红二十七师一部监视碉堡,主力深入林旅纵深。林向川四十五军一二八师师长、一路前敌指挥杨秀春告急求援。杨派该军驻邛崃城西油榨沱的黄鳌旅驰援大川场。黄旅行至大川场南约5公里的飞仙阁附近,突遭红七十六团、八十一团的伏击,伤亡700余人,向邛崃方向溃退。5日深夜,林旅弃碉突围,顺小河子经横山岗,逃至大邑县把河。红七十九团乘胜追击出横山岗,直至大邑县双河场的尖山子。驻横山岗川军卢济川旅弃岗东逃,退至大邑县双河场,方得陶宗伯、杨晒斤两旅掩护,才稳住阵脚。杨、陶、卢三旅即沿大邑县城、双河场、把河一线布防。红七十六团进抵邛崃县西河谷蜂桶岩一带筑工事固守;红八十团出公议场占小胡椒;红八十一团出白石河经油榨沱,向马胡营进攻,其先头营直抵邛崃县城西约3公里的白鹤山。是日夜,左纵队司令员陈海松向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报告:“林旅全溃。旅长围着又跑走。得电台一、枪百余支。”红二十七师在大川一带战斗,伤亡300余人。

11月中、下旬,川四十五军前敌指挥杨秀春发起反扑,红二十七师按“大川场不可放弃”的电令,退守大川场北之八卦顶、梅子岭、清水溪、生基岗及石笋沟、公议场一线,与敌对峙。12月下旬,积雪盈尺,天寒地冻,杨部向梅子岭发动进攻,被红七十九团、八十一团击败。

  • 战果

芦山战斗,迭挫强敌,是南下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之一。芦山战斗的胜利,为数万危难的红军夺得了立足生存之地。在这场战斗中,红军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英勇奋战,取得了重大战果。红军在境内各战场共缴获川军枪1500余支、迫击炮10余门、电台1部,击落飞机2架于飞仙关和镇西山马落岩,歼灭川军2旅又1团,毙俘敌9200余人。芦山战斗,红军伤亡1100余人,其中团以上干部10人,红九十三师700余人,红八十九师二六二团100余人,红二十七师300余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