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啥說「康乾盛世」是飢餓的盛世?看懂乾隆時代也就看懂近代中國

1784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九年,已經73歲高齡的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開始轟轟烈烈第六次下江南,這也是最後一次。乾隆打著體察民情的幌子,學康熙六下江南,一路遊山玩水,花費了很多銀子。有人說,這是為了彰顯“康乾盛世”,也有人說,羊毛出在羊身上,六下江南,並沒有花費國庫的銀子,而是“議罪銀”。不管怎樣,歷史上真的有所謂的“康乾盛世”嗎?

(一)乾隆六下江南,耗費銀子1.2億兩之巨。雍正朝的所有積蓄全部被花光。

歷史上“六下江南”的帝王,就是康熙皇帝玄燁和他的孫子乾隆帝弘曆。這爺爺孫子倆是“蕭規曹隨”。而乾隆帝之後的嘉慶,就改了巡視路線,人家兩次“東巡”(巡視東北龍興之地),口碑就比乾隆好些。當然,康熙皇帝從31歲到54歲之間的這23年時間裡,六下江南,累計520天,這在清朝皇帝中在中國封建帝王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因為康熙時帶著“三大任務”南巡的——治理黃淮、統戰工作、整頓吏治。而這些都是於國於民有利的事情,所以老百信並不反感,再著由於康熙本人注重節儉,不擾民,所以六下江南花的銀子並不是很多。

為啥說“康乾盛世”是飢餓的盛世?看懂乾隆時代也就看懂近代中國

乾隆下江南

乾隆從小對他的爺爺非常崇拜。他25歲登基後,曾經暗自發下宏願,如果上蒼眷顧,他執政年限不超過爺爺的61年。六下江南,也是乾隆效仿爺爺的做法,要文治武功全面佔盡。乾隆六次南巡跨度歷時30年,直到乾隆50年時已經75歲的他實在年齡大了行動不是很便才作罷,終止了折騰。弊大於利,連他自己在晚年退位後多次有所醒悟:“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

乾隆處心積慮,處處學習康熙。然而受到性格所限,往往學的過頭,因而不免落得個奢侈浪費的惡名。乾隆的做法並不能夠掩蓋“燭淚落時民淚落,歌聲高處怨聲高”的殘酷現實。那麼問題來了,乾隆六下江南,所花銀子上千萬兩,是康熙所花銀兩的百倍倍多。乾隆最愛萬人拉縴,一路吃香喝辣,玩弄民間女子,手下官員一路敲詐勒索,確實好不快活,對百姓造成了非常重大的災難。

據史書記載,乾隆下江南僅差旅一項費用就高達二千多萬兩白銀。據不完全統計,乾隆平均每下一次江南耗資2000萬兩,而這2000萬兩相當於當時國庫的一半,六下江南就差不多花費了1.2億兩白銀。

雍正帝13年勵精圖治好不容易積攢的5000萬兩白銀,僅夠乾隆兩次下江南花銷。其結果是,在乾隆的揮霍下,清朝國庫日益囊中羞澀,難以為繼,乾隆硬生生將清朝由雍正時期的勵精圖治變成一個遍地都是乞丐的朝代。

為啥說“康乾盛世”是飢餓的盛世?看懂乾隆時代也就看懂近代中國

千里餓殍圖

(二)乾隆朝其實是飢餓的盛世。三張圖片顛覆你我想象。可惜被史家一筆帶過。

前幾年,電視連續劇《天下糧倉》以及後來的姊妹篇《天下良田》,幾乎讓中國萬人空巷,至今在豆瓣評分上,依舊保持著8.0分的高分。雖然是藝術作品,但卻反映了乾隆年間深刻的社會現實。該劇講述了看似太平的清乾隆年間,因自然災害而引發了一場圍繞糧食的驚心動魄的故事。乾隆皇帝在登基的前幾個年頭就吃驚地發現,糧食生產和國糧儲備之“第一緊要大事”全面失控。圍繞糧食接連發生“火龍燒倉”、“陰兵借糧”、“耕牛哭田”等驚世奇案,乾隆皇帝感覺到大清國的生死存亡。劉統勳呈給乾隆的一張《千里餓殍圖》更是所謂“康乾盛世”的生動寫照。《天下良田》說的是乾隆八年一場“金殿驗鳥”引出匿災不報、貪績婪財的驚天巨案。因病歸鄉的戶部尚書劉統勳臨危受命並帶領一批幹臣殺出迷局、堅持以法護田和以律治田,最終保住了大清國的耕地紅線,並將糧食安全確立為國家第一要務,再現了乾隆盛世下的危局。

糧食、良田,這是天下蒼生賴以生存的根本,在乾隆朝出了大問題。說“康乾盛世”是飢餓的盛世是有一定道理的。歷史學家張宏傑說:看懂了乾隆時代,也就看懂了近代中國。此話入木三分。

官方史書上記載的被史家一筆帶過的乾隆執政的60年裡,有“飢”記錄50多條,有“大飢”記錄30多條。飢和大飢是什麼意思?那是餓殍遍野、白骨琳琳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方面,乾隆六下江南花費上億兩白銀,一方面天下蒼生嗷嗷待哺,在死亡線上掙扎,我不清楚,史學家筆下的“康乾盛世”究竟“盛”在哪裡?

為啥說“康乾盛世”是飢餓的盛世?看懂乾隆時代也就看懂近代中國

被史家一筆帶過的乾隆朝“人相食”

為啥說“康乾盛世”是飢餓的盛世?看懂乾隆時代也就看懂近代中國

被史家一筆帶過的乾隆朝“人相食”

為啥說“康乾盛世”是飢餓的盛世?看懂乾隆時代也就看懂近代中國

被史家一筆帶過的乾隆朝“人相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