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什么苏军还能反攻?

ABYSS8470378


关于这一点,本人是想吐槽的,很多时候我都会说到前苏联一个人海战术,然后接下来肯定评论区里面有一些大佬钻出来,说你看前苏联坦克比起德国坦克有多么多么先进技术,上有多么多么好,然后前苏联的飞机比德国人有多么多么的好,前苏联手里单兵装备比德国有多么多么好,一大堆事情列举出来,搞得我好像说错了一样。

说实话确实前苏联某些军事产品比德国人要好,但是这是主要原因吗?那些好的军事产品在战争前期是前苏联的主要装备吗?绝对不是啊你比如说空军,德国空军击落100+战斗机以上的超级飞行员就有100多位,这些飞行员大多数就是靠前苏联空军刷出来的,战绩,事实证明,前苏联后来能够在战场上面能够压制德国军队,就是靠战争期间不断地磨炼自己的军事理念,磨练那些新科技装备,然后淘汰掉原先陈旧的对战场形势没有任何作用的老旧装备以后才慢慢战胜了德国人。在这之前,尤其是在德国人进攻莫斯科的时候,这个时候前苏联的军队还是,没有摆脱那些旧的装备,这些装备比起德国人就是落后,就是打不过德国人,这是事实!

某些人以为自己知道一两点,晓得军事知识以后跑到其他群里面装逼或者是带有其它的用意跑到我这里来说,那我就不客气了,你居然想装逼,那我不介意把你那张脸皮给撕下来,你知道谎报军情错误的认知,军事理论在战场上面是要付出几万人甚至于一整场战斗的失利来作为代价吗?不说其它的,御敌于国门之外,就这一个错误的战争认知!就使得我们前期损失了多少优秀的士兵和指战员,有些人现在跑出来别有用心,我真的搞不清楚你到底姓什么!

言归正传,大浪淘沙,以战代练当然士兵的要求就不能太高了,有的人甚至是直接从农村里面被拉过来做壮丁的,这一点的巅峰就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里面,当时的士兵是以几分钟作为计算的。

这个时候由于前线损失了大量部队,当时莫斯科防御任务特别严重,就在这个时候,德国人送了一份大礼,他们将进攻莫斯科的部队南下去支援基辅战役,结果导致斯大林有时间可以将明斯克到莫斯科之间的这一段广袤的区域的所有人民士兵生产设备全部搬迁到莫斯科去,这也就造成了德国人在进攻莫斯科的时候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无人区才能够到达莫斯科城下,这对于德国人的补给来说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并且前苏联的革命理论是城市包围农村,他的全国主要人口主要的工业设施仍然还是在城市作为整个前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它的人口数量和工业产值在整个前苏联国内是名列前茅的,所以斯大林借助莫斯科庞大的人口,加上巨大的工业产值聚敛起来一定的兵力和相当。捂脸的作战装备,这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并且经历过战争的老一批苏维埃革命士兵,他们清楚的认知到一个道理,就是战场上面你作战武器的单项作战指标,无论高到什么程度,只要你对战场的宏观局势不能够做出相应的牺牲的话,你这款武器就是一款废物,这也就造成了前苏联包括现在俄罗斯生产的武器都是要求在战争的时候在一个简易的拖拉机厂都能把这件武器给生产出来用于军事作战。

前线丢了这么多装备没关系后方可以继续生产反正生产这些武器需要的时间和资源比较少我是一时间就可以武装起大量的武装部队,正是由于这样的作战理念,(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样的装备理念使得前苏联在前期损失那么多部队那么多装备,那么多辎重,以后在美国的援助的武器装备还没有大量供应的时候,能够扛住德国人的这一击。

除此以外,斯大林最后还从西伯利亚地区调过来了大量的部队。

以上的因素共同糅合在一起,造就的斯大林有底气在莫斯科集结120万大军,跟德国的180万大军决战,当时所有莫斯科的指挥员都认为莫斯科就拿来防守,因为这军队都占据较劣势,当然是防守最好了,但斯大林要求进攻就是要进攻,最后上天眷顾了斯大林,使得莫斯科的那一场寒冬更冷,而且来的更快!最终,前苏联击破了德国的闪电战,让德国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得到了终止。


漩涡鸣人yy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苏联红军和法西斯德军进行了举世瞩目的莫斯科会战。



10月2日,德军从中部突破了苏军防线,到10月中旬的两周之内,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三个大包围圈,两个在布良斯克附近,另一个在维亚兹马以西,共俘虏了663000苏军士兵。

莫斯科危在旦夕,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从10月15日开始迁往古比雪夫,在北、西、南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苏军的防线危如累卵,德军甚至已经能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塔楼(最近俄《论据与事实》周刊刊文,又说这个是不可能的。)最关键时刻,苏联把一支支新组建的预备师投入了战斗,顽强的堵住了防线,并不断地用战略预备队发起猛烈的反突击。到11月底,莫斯科岿然不动,而德军彻底恐惧和绝望了。

12月5日,苏军在莫斯科附近,以3个方面军共15个集团军的兵力实施反攻,把德军赶离莫斯科一百到二百五十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德军参谋长哈尔德说:“刚歼灭了苏军几十个师,又出来了几十个师”。斯大林好像是能撒豆成兵。朱可夫战后说:“斯大林的增援部队像是魔术变出来的”

那损失数百万的苏军,何来如此多的援军呢?

【二战苏联的动员能力】

二战前,苏联为了适应战时快速动员的要求,就建立了完整的后备力量管理体制。国家有兵役管理委员会,下面成立了四千三百个军训办公室,有几千个教研组和五万名教官从事后备兵员训练。

1941年6月23日,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二天,苏联各地首先对23岁到35岁的公民实行动员,仅七天之内就有530万人应征人伍,新组建了96个野战兵团。由于苏军前期损失巨大。8月,苏联进一步征招18和50岁的人入伍。苏共的430万党员,就有110万走上前线。各城市有400万工人自动参军,组成了60个师支援前线。在德军进攻莫斯科时,仅莫斯科就动员了50万直接参加保卫战。

1941年12月,苏联又从后备兵员中新组建了300个师和159个旅,并且还有100个师的战略预备队。到1942年5月,苏联全国共动员有1800万人,使苏军总兵力扩大到1000万人以上,输送到前线的作战部队有550万之多。

到战争结束,苏联共伤亡2750万人,其中有2000万是军人。但全国战时军训系统在这期间共训练了4000万人。也有资料说是9000万人,但苏联1941年的人口才1亿8400万,感觉有点夸张,就4000万已经够恐怖了。

1923年生的男性(1941年时18岁)活到战后的全国仅仅剩下4万人。战斗民族当之无愧。



有种观点,到10月底,西伯利亚的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的精锐部队已经陆续西调到了莫斯科近郊。苏军在力量上也压倒了德军。但斯大林却打点滴似的把一支支训练不足的新组建师送去做炮灰,故意示弱,诱敌深入,消耗德军,最终打德军一个措手不及。

或者,就算没有天气因素,德军如愿以偿的攻入莫斯科,结果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翻版提前发生,源源不断的炮灰送去打巷战,养精蓄锐的远东苏军一个反击,德军都不用等到45年,就和拿破仑一样一溃千里了。

【远东苏军精锐】

看过电影【兵临城下】会有印象,仅培训了几周,刚学会开枪的新兵,在政委声嘶力竭的怒吼和督战队机枪的威胁下,两个人一支枪就送上了前线,这就是新组建预备师的缩影。(苏联一直到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才实行把打残的老兵部队撤下来,补充新兵,边休整边培训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作战效率。)虽然预备师数量充足,但指望这样部队去拯救莫斯科,当然不行。斯大林的眼睛看向了东方。



当时,在远东有一支装备精良,成建制的精锐部队,从39年诺门坎战役后,就和日本关东军大眼瞪小眼,瞪了两年了。无事可干。斯大林在得到日军短期内不会北上的情报后,立即调动了这支部队。

朱可夫《回忆录》:“尤其是紧急调出,曾在1939年哈拉欣河战役中歼灭日军精锐第6集团军的远东精锐部队,包括第11坦克旅、第6坦克旅、第82步兵师、摩托装甲第9旅、摩托装甲第7旅。其中在1939年就装备150辆坦克的第11坦克旅,在莫斯科会战时担任苏军最高统帅部的坦克预备队”。

在什捷缅科《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中:“把已经训练好的几个师从外贝加尔和远东地区运往西线,这些师原是准备对付日本入侵远东地区的,此时成为苏军最高统帅部用于西线的战略预备队。”

“中亚军区的部队,主要调走的是哈萨克,吉尔吉斯等中亚共和国的部队,比如著名的潘菲洛夫师团。”

说明,不仅是远东苏军,从乌拉尔到海参崴之间包括中亚的部队,都抽调了精锐增援莫斯科。

同时,斯大林还玩了个花样:



看表格,出自2012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统计》一书。

在1941年12月1日,部署在远东的苏联红军居然还有1343307人。

显然,斯大林是把战斗力不强的新组建的后备部队派去远东,同时保持原先的无线电活跃状态以迷惑日军。把作战能力强的远东精锐调去莫斯科,成为反击的主力。

就像日本的关东军,开始的关东军和最后守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虽然名字都叫关东军,但其实部队作战素质已经天地之差。

在1941年6月22日,远东苏军有703714人,再对比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的战争日志“从西伯利亚调来的三十四个师,至少有二十一个师放在中央集团军群的正面!”说明斯大林调来了百万远东精锐的说法是成立的。



苏联军民是伟大的,为保卫首都莫斯科,苏联有927000人牺牲,88万人受伤或冻伤。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德国陆军常胜不败的神话破灭了。

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猜测让军史迷争论不休:

•德国是不是被莫斯科的严寒打败的?

•德国如不派古德里安南下支援南方,八月份就开始攻打莫斯科,能否成功。

•德国在10月初,就原地建立防线,等待来春再攻打莫斯科。结果会否好点。


逸禅文化


其实这个话题和女人的地位有关。

希特勒看似只差一步,但所有的失败都是早已注定的。

人口总数只有1.8亿的苏联,在2700万人口的损失后,依然保持1200万的庞大军力。

在莫斯科的战场上,用90万无畏菜鸟的牺牲 换来了12月6日蓄谋已久的致命一击。

100万从远东偷偷换防而来的精英,一口气把没有后援的德军扫地出门,历史因此而改写。

一将功成万骨枯,上百万没有经过训练的平民 凭借勇气走上战场,用他们的生命为祖国争取时间,只为赢得最终的胜利。

战后统计苏联1923年生的男性,全国仅剩4万人(包含伤残) 。那年,他们只有18岁。

问题来了,这和女人的地位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

20年代起,苏联开始全面的进行妇女解放,同工同酬让更多的女性走家庭,替代男性的工作,甚至走向战场。

莫斯科保卫战时,动员女兵数量达到80万,涌现了一批女中豪杰 。

平等的代价是什么?

权利的背后是责任,欧美女性地位比亚洲高的原因,其实很残酷。

因为近代以来欧州人口一直是硬伤,但火枪的运用使得战争的模式发生改变,只需几天的训练就能拉人上战场,这时候,谁的人多且听话 就一定能赢。

于是让更多的人走向战场,成为了欧洲国家的主要方针。在这个条件下,妇女开始解放了。

而亚非拉为何男权盛行,因为战时不缺人啊!

中国最近离婚率的持续上涨,除了本该由爱决定的婚姻,绑定了物质基础之外,更多的点在于男女权思想的碰撞,但偏偏双方对权利的理解出现问题 。

权利代表着责任,无责任的权利,终被放弃。

如果想收获尊重与权利,请承担起应尽的义务与责任,只有靠付出收获的权利,才会收获最终的胜利。


易智推


众所周知,二战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并不是局部战争,他的特点是这是一场总体战,是灭国之战,这意味着所有国家必须赌上国运,拿出所有的力量去全力应对,否则不仅生死国灭,甚至连民族都将不能保存。

当面临亡国灭种的抉择时,苏联不得不捡起最后一颗石子,投向敌人。

在世界战争史中,二战要比一战残酷的多的多,他的残酷并没有体现在巨大的战争规模和恐怖的伤亡数字,而是体现在战争中多表现的种族灭绝性。

在二战中,发动战争的德国和日本,都是依靠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起得家,并且高呼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优等的种族,而其他种族是劣等种族,是需要被彻底毁灭的对象。这其实才是二战最恐怖的地方,而这种极端反人类的行径,必然要遭到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和民族的一致反对。

在苏德战争中,德国在占领区犯下了累累的罪行,其中主要的罪行就是大量屠杀苏联战俘。

在二战结束后,苏联曾对战俘进行过相关的统计,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总计有约260万苏联士兵被俘虏,但是最后活下来的士兵却仅有80多万,也就是说,有超过180万的苏联战俘,最终还是死在了德国人的手里,死亡率高达70%,这些死亡战俘中,有超过20位将军,另外还包括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

德军在处死战俘时,往往会对以下四种人直接处死,A:苏军政治委员;B:共产党员;C:犹太人;D:伤残老兵。

正是由于这种残酷的战争环境,使得在后来的战争里,苏军宁愿战至全军覆没也不肯向德军投降。因为他们知道即使投降了他们活下来的可能性也不大,还不如光荣战死。在苏德战争中,苏联在中后期的部队成建制阵亡的情况比比皆是。

社会主义国家的超级动员能力,是苏联能够源源不断的派出军队的重要保障。

在二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着极大的不同,在当时的资本住过国家,军队属于雇佣性质,国家拿出金钱请人民去当兵,而这在苏联是行不通的。

在二战时期的苏联,由于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使得人民对于保卫国家的积极性要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在国家的动员下,及时没有报酬,人民也会自觉的拿起武器去保卫国家,这种强大的动员能力,以及坚定的战斗意志,绝对是西方国家所难以实现的。

因此在苏德战争中,苏联人为了保卫自己,纷纷走上前线为国奋战,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保卫战中,不仅士兵拼杀到最后一刻,甚至连平民也被组织起来参加战斗。

在整个苏德战争中,苏联全国共死亡2700万人,其中军人因战事阵亡688万,被俘后遇害约180万人,总计868万人;另外还有平民牺牲约1800万人。而当时的苏联总人口也才1.96亿人,这意味着苏联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因战争死亡,可以说家家带孝、户户挂白。

正是这样众志成城的战斗意志,才使得苏联在这两场战役中顺利翻盘,在1944年开始了苏联大反攻,并最终赢得了二战的胜利。


落下m


题主询问莫斯科战役时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为何还冒出这么多军队反攻。这其实涉及到:组建现代化的军队,到底有那几方面的因素?然后我们看看二战时的苏联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二战中,苏联是组建军队最多的国家。在死亡2700万人的基础上,居然到战争末期还拥有1200万军队。这些军队怎么来的呢?

组建军队首先要有人力,而且最好是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口,而不是文盲。人力不光是参军,也要在打仗同时维持国家正常运转。苏联的人口大约是1.6亿左右(若算上吞并的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东部则再多2000万),是德国(连奥地利和捷克)的2倍左右。苏联在布尔什维克执政20年中发展基础教育,整体人口素质不低。而且苏联早早解放妇女,男女同工同酬,很多妇女走上工作岗位,代替男人生产,甚至在前线挖战壕。德国则直到快覆灭时依然坚持让女人当家庭主妇。这么一来,斯大林可动用的劳动力实际上是希特勒的三倍。对于可以抽调三千万壮丁参战的苏联,损失三百万人并不足以毁灭战争能力。

其次,组建军队要有装备。苏联在二战前已经具有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工业生产力,保证了源源不断地生产武器装备。而且俄制武器皮实耐用,很适合大范围装备。希特勒虽然收编了大半个欧洲的军工厂,但整合也需要时间。

第三,组建军队要有粮食物资。苏联领土辽阔,农业发达,军粮不成问题。

第四,组建军队,尤其在大敌压境、我军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补充军队,要有高效的动员能力。布尔什维克的集权化运作是很高效的,也有一大批忠诚和能干的中基层干部,加上俄国人本身的彪悍,补充动员速度很快。

第四,组建军队需要有时间。苏联广阔的国土给了喘息机会。即使德军歼灭数百万苏军,占领上千公里土地,苏军依然能及时整训更多部队投入战场。

最后,美国扶持苏联对抗希特勒,源源不断的支持了苏联武器、车辆、粮食,也极大增强了苏军的恢复能力。

从1941年6月22日开战,德军在短短三个月内歼灭200多万苏军,深入边境数百公里。但这个过程中德军也损失了30多万,而且苏军的抵抗没有被粉碎。之后德军继续挺进,但苏军的抵抗也越来越强烈。莫斯科会战中德军损失50多万,被迫后退。而苏军虽然伤亡比德军更大,却第一次站稳了脚跟。至此,德军在西线总共损失了百万之众,部队遭到重创。而苏军伤亡四百万,却以此为代价,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巴山夜雨涮锅


这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为什么在损失了几百万苏军后还能进行反攻,看看我国抗战之时,人口基数可能比苏联还要多,但是在几场大会战之后就彻底熄火,只能依靠复杂的地势来阻挡日军的进攻。

首先,苏联人口众多,战略资源充足

当然这纯粹是扯淡,只是其中必要条件之一,有了这个条件也不一定获取最后的胜利,在二战初期,人口最多的国家,资源最充足的国家是中国,但是面对一个日本就已经是无力应对了。除了中国之外,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强国法国资源也丰富,除了本土之外,还有很多海外殖民地,当时法国动员的陆军是最多的国家,结果和德国对打的时候,仅仅用了39天就投降了,成了二战中最大的笑话。

当然,这并不能说人口和资源就没有用,苏联拥有两亿多人口,在二战中仅仅四年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中国抗战十四年,四亿人口基础,死亡一千多万),如果苏联只有两千七百万人都亡国灭种了。

在资源方面,苏联拥有大量的石油和钢铁等战略资源,足够苏联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这也是希特勒攻打苏联的目的,就是为了夺取苏联的支援,从而称霸欧洲大陆,进而称霸世界。

其次,强大的工业基础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强大的工业基础,只有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才是抵挡德军前进的堡垒,在苏联是有多少人就可以拿多少枪,拿多少子弹,相比于中国抗战,有的部队人均四发子弹怎么打?不打游击战,不打运动战也只有等死的份。

有了强大的工业基础,再加上丰富的战略资源储备,只要加足马力生产,一旦苏德战争进入缓冲期,那么苏联的军工将能提供大量的武器,希特勒甚至苏联军工的可怕,因此动用的是巴巴罗萨计划,以190个师进行闪电攻击,在苏德战争初期,德军势如破竹,但是寒冷的天气放缓了德国的脚步。

在1941年苏联能够生产1.5万架飞机,到1944年已经可以生产四万架,整个二战期间生产了十三万架飞机,比德国多生产三万四千架。坦克火炮等生产能力也远超德国,换句话说德国军工基础也不差,关键是资源和人口不行。

再次,英美等国家的援助

二战开始的时间是1939年9月1日,前期法国干投降,英国干报废,能站着走完全程的也就剩苏联和美国了,当时美国一直看寻找机会加入战争,所以,暗中对苏联进行了一些援助,希望借助苏联的力量来击垮希特勒,毕竟苏联人命不值钱,英美大兵可死不起。

这个援助官方一点的名称应该叫租借法案,当时民国政府从美国也弄到了不少美援进行抗战,1973年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关系缓和之前,尼克松访问苏联,美国电视上播出,在二战中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不仅仅是猪肉罐头,还有飞机、卡车、吉普车等东西。

用美国的装备和物资去武装盟军然后上战场去打败敌人,这样就减少了美国青年所面临的危险,这是美国人的想法。

这些援助对苏联抵抗德国的进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最根本的还是苏联人的战斗意志

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还是苏联人的战斗意志,这一点根本不容置疑,壮年打光了老人孩子上,男人打光了女人上,在二战中苏联人的战斗意志,那不是一般的刚强。

斯大林曾经说过,苏联没有战俘,只有叛徒,可见斯大林的手腕有多强硬,通常我们在形容苏联的部队都是用钢铁洪流,意思是装甲和坦克部队特别多,其实从战斗意志上来说,未必不是钢铁一般坚硬。

当希特勒不败的神话横扫欧洲大陆之时,只有苏联人用血肉之躯抵挡住了,其坚硬可比钢铁!


史论纵横


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这是苏联最后的一道屏障,如果莫斯科沦陷,那将意味着法西斯德国在欧洲战场的全面胜利,如此一来日本鬼子也一定会顽抗到底,不会轻易的无条件投降。那么最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在苏德战役中,德国的闪电战堪称奇迹,碾压速度快的惊人,为了保卫国家,苏联也是不惜一切代价,为此,苏联已经有几百万士兵被消灭,后来怎么会突然就冒出那么多人反攻呢?



著名战将朱可夫在战后说:斯大林的增援部队就像是变出的,难道斯大林会孙悟空的绝招抓一把猴毛变一堆的猴子猴孙吗?显然朱可夫说的有些神奇。而德军的参谋长也感觉打的有些乏力,同样在战后感叹的说:刚刚消灭几十个师的德军,又出来几十个师。从他们两说的话来看,确实有些神奇,苏联后来保卫莫斯科的这些人就像是从地缝里钻出来一样。



当德国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也是莫斯科危在旦夕的时候,这个最能体现一个民族血性的时候,而苏联作为一个战斗的民族,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这个民族表现出了顽强的抗战精神,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之际,苏联方面早就想到了后备军的问题,因为德国的军队实力毋庸置疑,能抵挡住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就怕挡不住,所以事情就像预想的那样,在莫斯科兵临城下,而苏联也拿出了自己最后的能量。



当苏联发现战斗伤亡惊人的时候,又迅速征兵,从18到50岁都可以入伍,没想到群众积极参与到军队中来,短短一个星期就有500多万人,短时间就有100多万的士兵可以参加前线的战斗,而在莫斯科一战中,后来补强的人数就到了50万,参加人数多,必然也会造成巨大的伤亡,根据记载,苏联战后死亡人数达到了2750万人,显然这有些夸张,而生存下来人数全国都只剩下了五六万,可想而知战斗的惨烈程度。




在最后的莫斯科的保卫战中苏联总共牺牲了92万人,还有88万人因为天气原因冻伤,而德国在莫斯科一战中的失败就导致了德国彻底的失败,毕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为此德国军人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说到这里,我想很多人会说苏联可以胜利完全是地里条件,因为德国人受不了严寒额天气,单单被冻死的人数就很惊人,其实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因素罢了,因为没有苏联顽强的抵抗,根本不可能会把天气拖到严寒,要知道德国的计划是入冬前结束战斗,所以单单从第一点就知道德国的攻势不会弱,所以胜利大部分是因为苏联早就做好了准备,以及苏联不畏牺牲的精神,不愧是战斗民族!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苏联,当时全国有约1亿5000万人口。整个二战期间,苏联一共动员了大约3000万人员。所以,苏联拥有足够的兵员,重新补充部队。也就是说,在补充部队,人力资源这一方面,苏联并不存在问题。

其次,苏联当时实行一种,一个正职首长,携带两名副职首长。当部队开展开拔,一名正职首长携带一名副职前去作战。原住地,留有一名副职首长,该名副职首长,将会,接收,新来报到的人员,组成新的一支部队。这样,这一支新的部队,拥有原先的,拥有经验的,各级首长,以及相应配套的士官,这支新的部队的作战能力同样,十分可观。这一方案,使得苏联部队可以在短时间内的予以扩张。所以,苏联在被消灭大量部队之后,人就可以组建相当数量的新的,拥有作战能力的部队,予以支援。

同时,在二次大战爆发以前,苏联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拥有相应的完整的重工业体系。虽然开战之初,苏联军队损失惨重,但相应的为苏联的人口以及重工业的转移争取了时间。苏联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也有相应的重工业基地,可以为苏联的部队提供武器装备。枪支弹药,火炮,坦克飞机等,重型装备,苏联,并不缺乏。这使得苏联新组建的部队并不缺乏武器,战斗力相当可观。

同时根据租借法案,英国美国也向苏联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军事援助,装甲车汽车等,甚至于包括做陆战靴所使用的皮革粮食等等。

同时,苏联同日本在东北进行了诺门坎战役,使得日军,敢向北进行进攻,苏联可以将远东地区的部队调往,莫斯科战场西线投入到同纳粹德军的作战当中。

德军前期,深入苏联,向苏联发起进攻。过于漫长的补给线,使得德军的估计已经存在相应的非常重大的问题。而且,莫斯科战役期间,苏联进入了漫长的冬天,对于德军的进攻造成了相当大的困扰。

以上种种,加之苏军,上下同仇敌忾对抗入侵,使得苏联能够在莫斯科战役,之前,虽然已经损失了数百万军队,但仍旧可以与反杀,最终攻入柏林,消灭纳粹。


叶落幻影


这充分说明,面对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即使侵略者在前期已经取得了巨大战果,仍然会被仅剩半条命的对手打败!

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巴巴罗萨计划,共出动部队550万人,3350辆坦克,2770架飞机,7200门火炮,并以不宣而战的方式对苏联进行了侵略。

当时苏军在前线共220万人,但仍然无法抵挡德军半步。开战第一天就被德军击毁飞机1000多架,3天后共3900多架被摧毁。开战仅半年,400万苏军被歼灭,而在1941年6月的时候,苏联全国军队也不过只有500万人!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假如苏联的体量没有那么大,恐怕真的如希特勒估计的那样,在半年时间内被征服!

可惜,希特勒想像不到苏联是多么广袤。法国面积为67万平方公里,而苏联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为法国的32倍!这就导致德军虽然一路高歌猛进,却距离占领整个苏联遥遥无期!所以,当莫斯科会战之前,虽然德国已经控制了苏联40%的人口,却还要面对一个人口1.1亿的国家的顽强抵抗!

于是,以快著称的闪电战被迫变成了持久战!因为,在这半年的时间内苏联已经逐渐适应德军打法,并且成功转入战时体制!

早在二战初期,苏联就有准备!

与希特勒同时代不乏水平高超的政治家。所以,希特勒的所作所为被很多人看的一清二楚!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对德国的一举一动还是保留着警惕性!

当德军侵略波兰的时候,苏联迅速和日本签订《互不侵犯协定》,并占领东波兰,保证和德国有一个战略缓冲区。除此之外,苏联政府早在30年代,就开始有计划的将大量工厂建设在东部地区甚至西伯利亚一带。

规模浩大的战略大迁徙

苏德战争爆发后,庞大的国土为苏联赢取了宝贵的时间,规模浩大的工业大迁徙让1800多万人口和无数工厂设备成功转移到大后方!为此,苏联仅列车就动用了150万节车厢!为了提高运输效率,最繁忙的路段,每隔10分钟就会发出一列火车,以至于车和车之间只有几百米的距离!


战时体制高效率运转,为打赢莫斯科保卫战提供了人力和物质基础

苏德战争爆发仅一周后,苏联就制定了《战时生产计划》,以便让整个国家进入战时体制。所以,虽然德军在西部地区不断攻城略地,让苏联损失大量工厂和产业工人。但到莫斯科保卫战前,苏联的工业生产就已经开始停止下降,并逐渐上升!到莫斯科保卫战结束前,苏联工业生产能力已经超过战争爆发前!

就像前面所说,虽然德国已经控制了苏联40%的人口,但苏联仍然保有1.1亿人,这成为打败德军的重要依靠!就在德军攻向莫斯科的同时,苏联已经完成530万军人的征召工作,而莫斯科城内已经成功动员数十万军队。到1941年10月初,在莫斯科周边已经云集125万大军。

妇女和少年也被动员了起来,修筑工事的人中有超过3/4是由妇女和少年组成。在德军到来前已经修成700多公里反坦克壕,3800多个火力点,共挖掘300万立方米土方!

同时,她们还在城中组建了几百个医疗队,上千个救护队,还有至少20万人参加了消防队!

希特勒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

希特勒的想法是在冬季来临之前结束莫斯科会战。但是没有想到动员起来的苏联,迸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德军百万大军进攻了2个多月,不仅没有占领莫斯科,反而兵困城下。

战前德军陆军总部根据情报部门和气象部门搜集的资料向希特勒建议,应该做好在莫斯科城下过冬的准备。希特勒哈哈大笑,说:我相信,我们的士兵很快就可以行走在莫斯科的大街上了!

这种迷之自信导致德军准备不足,1941年12月初,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40度,而德军连最起码的棉衣都不能人手一件,车辆更是因为天寒无法启动。就在此时,苏军预备队身穿防寒服,手持加了抗冻润滑剂的武器正在替换前线已经疲惫的士兵!

绝地大反击

1941年12月6日,朱可夫指挥100个师向德军发起反击。在炮火的掩护下,漫山遍野的苏军高喊着“乌拉”冲上德军阵地。到12月25日,苏军共歼灭30万德军,摧毁坦克1000多辆。

到1942年4月20日,莫斯科保卫战结束,苏军共歼灭德军50万,摧毁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向前推进100-350公里,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此战结束后,基本解除了德军对莫斯科的威胁!


历史风暴


希特勒和德军也是这样想的,苏联所有带番号部队全部消灭,然后苏联无军人,德国确实做到了,该好好的在莫斯科过冬,苏联已经完了。为啥?睡梦中听到外面枪炮声?这声音越来越近,苏联已经没有军队了,没有军人?那来的炮火声?真奇怪?外面虽然刮起地狱的白毛风,也要拿枪出去看看,好歹也要死个明白。哦,买糕的商弟,原理如此,苏联远东军朱可夫来了!美国输血式支援一切物资,苏联把几千万男人全交给了朱可夫指挥,朱可夫有30万老兵,带几千万民兵,也能驾轻就熟的嗨起来,完了,几百万德军被朱可夫几千万反包围了,真完了,就这个天气打不能打,逃又不能逃,德国失败这个锅,大元首要背,他没准备好大家的冬装,日本也要背锅,他没盯主朱可夫,就算盯不住,朱可夫来了为毛不通知德国?最后一口锅美国背,妮妹的,你个中立国,把无数粮食,汽油,军火,还要美元,拼命的白送给苏联,这样的中立国坑德国,真的可以,不知道德国哪里得罪美国了,请告诉德国,我们改还不可以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