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是在幫助人類,還是取代人類

人工智能的定義與爭執

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人工智能屬於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英文縮寫為AI。它企圖瞭解智能的實質,並生產出一種新的能與人類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在1956年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舉行一次重要會議上,“人工智能”這一術語被首次提出。

人工智能是在幫助人類,還是取代人類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在對人工智能產生新認識的同時,隨之而來的還有巨大的分歧。關於人工智能中的“人工”部分,相對好理解,且爭議性也不大,而擴展到“智能”部分,則出現了許多問題與爭議。“人工智能威脅論”的支持者與反對者,多年來始終爭論不休。

霍金在2014年,更是提出“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導致人類滅絕”的說法。而在阿根廷舉辦的2015年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議(IJCAI)上,更是有超千位科學家聯名簽署公開信,敦促聯合國禁止開發自主化武器(autonomous weapons)。

除此以外,公開表示過認同“人工智能威脅論”的還有比爾蓋茨、馬斯克等各個領域的專業人士。

人工智能是在幫助人類,還是取代人類

而“人工智能威脅論”的反對者,也在積極的發表著自己的觀點。

李開復曾表示過,“人工智能威脅論”不必太在意。而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更是在接受Axel Springer Award的頒獎採訪時表示,“關於人工智能威脅論,比如伊隆·馬斯克等擔心的未來機器將取代人類等擔憂時,這些擔憂毫無依據,簡直就是發神經 。”

人工智能的應用

如果說兩年半前的Alpha Go是人工智能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讓大眾感覺眼前一亮,那麼每年的Goolge I/O大會,可以稱為黑科技愛好者的盛宴。在今年的大會上,Google AI 方面的核心之一——語音助手Goolge Assistant,變得愈發人性化。公司不但將為其增加6個新的聲音,而且溝通的開端也再不需要那句生硬的“Hey Google”,不但直接就可以進行多輪對話,還能進行上下文理解。

除此之外,同時還發布了一個針對兒童的Pretty please功能,鼓勵小朋友進行禮貌提問。

人工智能是在幫助人類,還是取代人類

上海剛剛舉行了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會上各位科技界大佬也紛紛發表了自己對於人工智能的看法。其中馬雲的一段話,令我印象頗為深刻。他在演講中表示,“未來的製造業是服務業,未來製造業的重點是人才,企業如果不能從標準化向個性化轉化將很難生存下去。人工智能也好,機器智能也好,都不是簡單的技術的改變,而是生產力、生產關係、生產資料的改變。未來,數據是生產資料,計算是生產力,互聯網是生產關係,我們所有的生活都會被數據、被計算所改變。”

在現實生活中,人工智能的滲透也在逐步加深,使我們的生活更加安全、便利,具體應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 AI安防:安防攝像頭的合理規劃,可以保證大眾的人身安全,尤其是像火車站這樣人流大可轉移的地方,全佈局的攝像頭監控,力求讓罪犯有去無回,據相關部門的數據統計,視頻破案率正在逐年飛躍式提高;
人工智能是在幫助人類,還是取代人類

人工智能是在幫助人類,還是取代人類

  • 個人智能助理:蘋果的Siri、Google Now、微弱的Cortana,還有小度機器人,等等;
  • 在線客服:許多網站都會提供一個用戶與客服的在線聊天窗口,很多時候,初步和你對話的僅僅只是一個AI;
  • 智能家居: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網絡上“李大錘同學”發佈的一個小米智能家居的應用演示視頻,非常有趣,一句話調節燈源亮度,不再是魔術;
  • 新聞生成:這一點有些不可思議,但根據美國Wired雜誌統計,美聯社、福克斯和雅虎都已經在利用人工智能來編寫相對簡單的文章;
  •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引導機器人的應用,就不再一一贅述。

在未來還會有更多更強大、更穩定、更優秀的人工智能產品進入人類生活,每一項冰冷的算法背後,都承載著人類對於美好、便利生活的嚮往。

人工智能的可取代與不可取代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提高,確實會有一些工作將逐步被取代。無人駕駛、無人餐廳、無人超市、無人工廠都有會越來越穩定的融入人類社會。不談“人工智能威脅論”,關於是否會被搶佔工作機會,你是否也曾出現過擔憂?

李開復曾在某次會議中表示,人工智能最容易取代的工作,具備如下特徵:

  • 重複性勞動,特別是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地方完成的工作(如洗碗、裝配線檢查、縫紉);
  • 有固定臺本和對白內容的各種互動(如客戶服務、電話營銷);
  • 相對簡單的數據分類,或思考不到一分鐘就可以完成識別的工作(如文件歸檔、作業打分、名片篩選);
  • 在某公司一個非常狹小的領域工作(如銀行理財產品的電話推銷員、某部門的會計);
  • 不需與人進行大量面對面交流的工作(如分揀、裝配、數據輸入);
  • 雖然有媒體報道,聲稱鉅額投資將用於開發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如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能放射科醫師),但這類人工智能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普及。
人工智能是在幫助人類,還是取代人類

而不容易被取代的工作,仔細想一下,不需要大佬指點,我們也可以簡單歸納出幾個必備特徵:

  • 要求社交能力強,或應變能力強,或協商能力強的工作;
  • 有感情,有同情心,以及對他人具備真心實意扶助和關切的工作;
  • 要求創造力強的工作,具備獨立審美和創意能力的工作;
  • 絕對的天賦領域,及政要工作,等等。

作者的碎碎念

無論人工智能未來會發展到何種地步,作為強大的人類,我們的感情、審美及創造力等先天因素,都很難被完全取代。但我們也要注意一點,不要讓這些原本屬於我們的優勢,因為自身的墮落,而在時間中逐漸成為了少數人的優勢,又或是整個消失殆盡,那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危機”。

人工智能是在幫助人類,還是取代人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