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穗莞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機遇 提升東莞城市品質

抓住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机遇 提升东莞城市品质

抓住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机遇 提升东莞城市品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建設“G4穗莞深科技創新走廊”是廣東省推進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抓手,有利於融合與拓展廣州、深圳和東莞的創新和產業優勢,打造“中國硅谷”,成為全國創新發展的重要一極,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以廣深高速串聯的廣州、東莞和深圳是珠三角和我省重要的科技創新集聚區,區域科技創新資源豐富、科技創新產業集聚,具有明顯的優勢和特色。據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深圳、廣州、東莞三市的GDP分別為22438.39億元、21503.15億元、7582.12億元,在廣東排名分別是第一、第二和第四位,在中國排名分別是第三、第四、第十九位。穗莞深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形成了廣東省的“經濟高地”,在總量和規模上遙遙領先,成為了珠三角經濟發展的引擎與核心區。

以建設穗莞深科技創新走廊為發展機遇,東莞以松山湖大學創新城為核心,以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臺灣高科技園、兩岸生物合作基地、中以產業園、莞城科技園為重點,以常平科技加速園、寮步香市科技園、麻涌科技園、長安科技商務區、康盛創富中心城(茶山)、東城中韓產業園、水鄉綜合創新中心(道滘)、莞深創新產業園(黃江)等為節點帶動東莞城市轉型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

抓住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机遇 提升东莞城市品质抓住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机遇 提升东莞城市品质

東莞的城市定位:從製造名城到智造名城

東莞有厚實的產業基礎、國際化的市場、香港的聯繫通道、各類人才彙集、資本充足等,更重要的是東莞處於香港、深圳和廣州之間,極具地理近鄰效應,易獲取香港信息貿易溢出、深圳技術產業溢出和廣州知識人才溢出之利,現以華為、OPPO、VIVO、紫光等重大項目建設帶動了一批製造企業轉型升級,逐步形成電子、智能製造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因此,東莞應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方式,與深圳和廣州、香港城市交通上進行無縫接駁,與香港進行制度對接,聯合深港穗三城建設關鍵技術創新平臺,探索建立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和專利信息共享機制,深化區域創新研發、集成應用、成果轉化協作。大力引進國際化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健全科研人才雙向流動機制,充分激發人才活力。

為了加快創新要素的便捷流動,東莞要重點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與深圳、廣州、香港形成“一小時”生活圈;通過虎門大橋、虎門二橋增強與廣州南沙更緊密的高新技術產業合作;利用南沙自貿區制度溢出,提升東莞國際營商環境建設;以共享市場利益為紐帶,積極推進東莞港口與南沙港口結成組合港共同發展。

抓住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机遇 提升东莞城市品质

如何提升東莞城市品質?

集約綠色發展是東莞城市建設方向由於東莞土地開發強度已接近50%,遠超國際公認的30%的臨界點,而土地利用效率低,東莞的土地單位產出率僅為深圳的30.2%。建設用地的儲備不足會嚴重製約高新企業入駐和擴大生產規模,建議通過舊工業區、商貿區的改造升級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環保水平,具體做法可以向香港、新加坡等地引進園區規劃、環保技術和城市管理等先進經驗。

善待和吸引世界人才到東莞創業就業東莞製造名城發展歷程是從“三來一補”到“世界車間”、“世界工廠”。在這其間,眾多的“外來工”和“新莞人”對東莞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對常住人口應儘量給予同等享受教育和安居待遇。新時期的技術競爭實際是人才競爭,基於東莞產業特徵,各街區應適當新建和改建一批“職工公寓”、“人才公寓”、“專家別墅”等留住和吸引各類人才。對居住區、村屋進行改造升級,綠化美化,對集體用地實施產權多元化,規劃先行,利益共享。用“中國最有包容性的城市”的胸懷容納外地人,以良好居住條件和優美的生態創新環境吸引世界各類人才到東莞創業就業。

抓住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机遇 提升东莞城市品质

對專業鎮進行改造升級是美麗東莞發展特色小鎮之路。東莞的專業鎮和技術創新型專業鎮較多,目前已經有31個鎮街共獲認定省級技術創新專業鎮,涵蓋了電子、傢俱、服裝、毛織、物流、五金模具、造紙等多個產業。專業鎮的轉型發展已成為東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突破口,也成為東莞發展特色小鎮的主力軍。

東莞以現有的專業鎮為基礎,按照“產、城、人、文、景”五位一體有機結合的要求,加大對特色城鎮的資金扶持力度,分批分層次推進特色城鎮的規劃建設,重點加強對城鎮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文化項目建設,讓特色城鎮成為宜居宜業宜商的家園,以吸引更多的創新創業者在當地安家就業。重點把“G4穗莞深科技創新走廊”沿線周邊的麻涌鎮、中堂鎮、望牛墩鎮、洪梅鎮、道滘鎮、萬江街道、南城街道、厚街鎮、沙田鎮、虎門鎮和長安鎮共十一個鎮街先打造成具有科技創新和服務功能的特色小鎮。

抓住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机遇 提升东莞城市品质

同時,對有條件的特色鎮通過自身發展或行政區合併調整,建設成大城市的衛星城或特大型鎮,對符合條件的特大鎮有序設置為縣級市,提高其綜合服務水平、空間環境品質和交通通達性,不斷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城市品質。

留住鄉愁,推進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由於東莞城市化率高,鄉鎮經濟發達,在工業化過程中,許多鄉村併入城區,真正意義上的農村已不多,在國家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東莞應適當地保留一部分村莊,引導開展其美麗鄉村規劃建設。

今年,東莞市政府將595個村全部納入到美麗鄉村建設的範疇,以實施“五大工程”(即人居環境改善工程、鄉村文化培育工程、鄉風文明潤化工程、農村農民增收工程、和諧鄉村善治工程)為抓手,建設力度很大。然而長期以來,由於鄉村規劃滯後於村莊建設,使得很多村莊“只見新屋不見新村”。

抓住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机遇 提升东莞城市品质

新時代的東莞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應堅持“遵從自然、保護生態、延續文脈、創建特色”四大理念,全域規劃、精心佈局,避免“千村一面”,做到看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體現出特色。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自覺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做實“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東莞模式,推進農業與旅遊、文化、教育、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農業新業態。統籌各方資金大力改善農村的基礎配套設施,使鄉村呈現出整潔美麗、和諧宜居的良好風貌,從根本上實現農民生產、生活、就業方式的提升,使其能共享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物質、精神和政治文明。重點把“G4穗莞深科技創新走廊”沿線周邊村莊建設成研發人員休閒度假的後花園及農家樂基地,不斷提升鄉村生活品質,吸入研發機構進駐村莊設立產品研發和創意設計工作室等。

環境質量欠佳是制約東莞成為創新城市的核心因素長期以來,東莞工業化快於城市化,造成城市規劃與管理相對滯後。外地人對東莞的城市印象不佳,2000年後東莞新城和松山湖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讓中外人士對東莞印象有所改變,近年華為小鎮的建設更令人嚮往。由於創新經濟區建設需要四個基本條件:一是優美的環境,二是一流的大學教育,三是科技創新發明和風險投資,四是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其中第一個條件是後面三個條件的前提基礎,因此,東莞提升城市品質,關鍵是對城市環境的治理和保護。

抓住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机遇 提升东莞城市品质

近年來,東莞深入推進水汙染治理攻堅戰,全面鋪設汙水處理系統,加大對企業排汙的監管力度,從嚴處理偷排等違法行為。實施考核斷面水質保障工程,重點推進重汙染河涌整治示範項目建設,分步完成全域河涌整治。下一階段,建議學習香港經驗,在垃圾分類和處理應走在全國前列,出臺生活垃圾強制細化分類工作方案,抓好垃圾填埋場和垃圾發電工程。同時,統籌推進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施工揚塵汙染治理。

同時,學習上海和杭州經驗,通過舉辦國際性或世界性的重大節慶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城市治理水平,在重要的城市節點,對房前屋後進行“三清三拆”和多維度的綠化美化,推進小區公園、街區花園、城市公園、綠地和森林公園建設,提升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美化城市功能,讓更多的森林綠地進入城區,更新提升城市形象。

往期精彩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