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做什麼,可以在5年後受益匪淺?

25歲做什麼,可以在5年後受益匪淺?

25歲做什麼,可在5年後受益匪淺?知乎上超過15萬關注了這個問題。不禁想起我25歲那年,無論是工作、生活、感情,都處在變換的過程中。

不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可以做什麼。

這真的是一段對未來感到惶惶不安,無論面對工作或是自己都很迷惘的時期。

最近看了松浦彌太郎的《25歲,如何規劃你的人生》,書中一共寫了51條給年輕人規劃人生的建議,給我帶來了一些思考。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其中的3點建議,希望給處在迷茫期的你,一些慰藉與啟發。

01

累積“小小的成功”

記得剛畢業時,很多同學都換了不止一份工作,辭職的理由無非就是:“老闆淨讓我做些雜事,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整天打雜,在這公司沒前途”之類的。

我也不例外。剛畢業時,在一家上市公司做翻譯。

入職前,以為自己的工作就是翻譯文件,或和外籍客人溝通。

入職後才發現,交給我的翻譯工作極少,倒是複印、整理發票、端茶倒水之類的事情佔了工作的大部分。

幹了不到2個月,就憤而辭職,總覺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

之後才發現,自己犯了一個職場新人最常犯的錯誤——總想幹點大事,看不上小事。

殊不知,如果你連雜事都做不好,老闆怎麼放心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你呢?

成功,從來不會一蹴而就。工作,也不可能立馬就得到重用。

學會認真對待每件小事,只要持續積極向前,就算成長幅度不大也是成長。

堅持累積“小小的成功”,就可能慢慢拉開與別人的差距。

02

隨時保有好奇心

愛因斯坦說:“我沒有特別的天才,只有強烈的好奇心。永遠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遠進步的人。”

為什麼有的人公司做到幾億市值就賣,有的人卻能在市值幾十億後仍然前進?因為好奇。

YY創始人李學凌,在2005年卸任網易總編,創辦了多玩遊戲網。

明勢資本的黃明明,曾描述了與李學凌的一次會面:“沒怎麼說話,抽了一小時煙,看起來很焦慮”。

當時,李學凌面對的是一個2億美金的收購要約。

後來,黃明明問他為什麼最終拒絕,李學凌說,“我對未來充滿好奇,想看看自己今後還能玩出什麼花樣。”

好奇心,是很多偉大創業者的共同特質。

松浦彌太郎也在書中表示:對年輕人來說,關心各種事物是必備的基礎力。要是對任何事物不感興趣,也不關心國家社會, 就只能活在自己的象牙塔裡。

當你保有好奇心時,你才會想了解更多事,才會去思考,從中產生各種疑問,並想方設法去了解、去探索,以得到答案。

可以說,好奇心,是我們學習的動力。所幸的是,好奇心是可以培養的。

若你也想重拾好奇心,不妨先從最簡單的3個疑問句開始。

“為何?”

“為什麼?”

“怎麼會這樣?”

從反覆提出疑問的過程中, 你一定能發現很多東西,而且,都是自己好不容易才體會到的。

當你感到困惑時,不妨活用這三個疑問句來解決問題。

比如,當你想著“今天是晴天”的時候,若能進一步思索“為什麼今天是晴天?”“這是什麼樣的氣候現象?”這些問題,你與人談話的深度絕對會不一樣。

好奇心,能讓你發現只有自己才明白的道理,並增添個人魅力。

無論我們的生活有多忙碌,都應該學會保持好奇心。

03

學會獨立

還記得之前公司招聘時,和一個應聘者約好時間,到時間卻來了兩個人。

一男一女,邊玩著手機邊走了進來。詢問才知,應聘的是這個男孩子,而那個女生是陪她前來應聘的女朋友。

當時還挺奇怪的,面試怎麼也要人陪著?

跟我一位做HR的朋友聊天說到這件事,他說這不足為奇。

除了男女朋友陪同應聘的,還有父母陪著兒女應聘的,甚至有姐姐陪著妹妹應聘的。

而在他那裡,無論是誰陪著參加面試,一般都不會應聘成功。

“連面試都不願獨立去的人,你還敢安排他獨立做什麼事?”他如此說道。

的確,既然出來找工作,就是為了能夠鍛鍊自己,為了讓自己獨立,為什麼還要有人陪同呢?

人是群居動物,任何時候都會不習慣於一個人做事。

所以我們小時候總喜歡“大家一起做某件事”“大家一起去某個地方”,也很容易在別人的一聲吆喝下跟著行動。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會獨立是很重要的。我們生來就是一個人,孤獨是生存的最基本條件

人也只有在獨處時,才能與真正的自己相處,才能聆聽內心的聲音,不盲目合群、隨大流。

正因為能夠接受孤獨,瞭解自己,才能理解別人、體貼別人、建立友情,也才能發展出豐富的人際關係。

只有獨立,你才能擁有展現自我的場地,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表達自己的想法。

25歲以後,保持獨立會讓你成長、讓你有勇氣面對生活的挑戰、讓你成為一個既完整又獨立的人。

總結

25歲,可以說是人生真正的起飛階段,也是認真思考自己想做些什麼的黃金時期。

希望你能儘早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找到努力的方向,學會規劃人生。

人生僅有一次,想好怎麼過,才能過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