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白藥擬吸並控股股東白藥控股 千億市值一年已縮水近三成

云南白药拟吸并控股股东白药控股 千亿市值一年已缩水近三成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張傑 北京報道

近一年的混改籌備後,雲南白藥控股股東雲南白藥控股有限公司(下稱 白藥控股)啟動了整體上市計劃。

9月19日上午,雲南白藥發佈突然公告稱,白藥控股擬進行整體上市,並由雲南白藥吸收合併白藥控股。但重組方案仍在醞釀之中。因此雲南白藥將從9月19日起停牌。

此前在2016年底,陳發樹的新華都集團拿下了白藥控股50%的股權之後,白藥控股混改再度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白藥控股整體上市之後,雲南白藥業績如何破局備受業界關注。

最終混改方向落地

啟動整體上市計劃是白藥控股完成混改後又一大動作。而此次雲南白藥面對的是新舊兩大力量的直接角逐。

雲南白藥發佈公告稱,擬由公司吸收合併白藥控股,預計此次交易構成重大資產重組。因該事項尚存在不確定性,且涉及白藥控股三方股東及國資監管部門的溝通工作,為避免對公司股價造成重大影響,根據有關規定,公司股票自9月19日開市起開始停牌。

資料顯示,雲南白藥是一家專注於醫藥研發、藥品製造以及日化護理等領域的上市藥企,該公司按照產品系列及服務劃分了藥品、健康產品、中藥資源和醫藥商業四大業務板塊。

白藥控股的經營範圍則是植物藥原料基地的開發和經營,藥品生產、銷售(限所投資企業憑許可證生產、經營)以及研發等。同時,白藥控股還控股了茶葉、酒店餐飲以及化妝品生產與銷售等公司。

《華夏時報》記者瞭解到,接下來白藥控股如何整體上市以及上市的思考均未對外進行公佈。而對此,雲南白藥公告稱,重組方案仍在醞釀之中。

雲南白藥還在公告中表示,預計將在不超過1個月的時間內,即10月19日前披露此次重大資產重組方案;若未能在上述期限內召開董事會審議並披露方案且公司未提出延期復牌申請或者申請未獲交易所同意,公司股票最晚將於10月19日恢復交易,同時披露此次重組的基本情況、是否繼續推進及相關原因。

據此前混改後的股權格局顯示,白藥控股形成雲南省國資委45%、新華都45%、江蘇魚躍10%的股權結構。 資料顯示,2016年底陳發樹的新華都集團終於拿下了白藥控股50%的股權,白藥控股的股權格局就此改為新華都集團與雲南省國資委各佔50%。而在去年年底,混改再進一步。白藥控股又以增資方式引入江蘇魚躍科技成為第三方股東,成為白藥控股混改整體方案引入的第二名戰略合作伙伴。

在新的股權格局之下,今年7月陳發樹終於上位,成為白藥控股的董事長。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白藥控股董事會由5名董事構成,雲南省國資委委派2名,新華都委派2名,魚躍科技委派1名。

業績疲軟難題

“面對新舊交織的董事會格局,未來雲南白藥要如何改、改革後的思路如何,必然會讓業界關注。”對此,有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說,特別是近兩年來,雲南白藥的營收、淨利增幅都在個位數徘徊,旗下各板塊業務銷售情況不樂觀,如何突圍仍是最大的挑戰。

根據雲南白藥財報顯示,據云南白藥2017年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243.15億元,增幅為8.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31.45億元,增幅為7.71%。不難發現,雲南白藥的營收、淨利增幅都在個位數徘徊。而在2012年,雲南白藥的營收和淨利增幅分別為20.99%和30.69%。

業務銷售情況一直也不溫不火。財報數據顯示,2012年,雲南白藥的健康產品事業板塊增幅為45.61%;2017年,該板塊的營收增幅放緩至16.09%。在藥品方面,雲南白藥的藥品事業部2017年實現營收50.4億元,同比增長2.56%;而在2012年,藥品事業部(含透皮部)的營收增幅為19.6%。

而就連此前讓雲南白藥驕傲的牙膏板塊,也似乎走到了拐點。2018年5月,雲南白藥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牙膏業務目前在國內市場份額居第二位,受市場份額和行業競爭等因素影響,近年來健康產品事業板塊中的牙膏業務增速呈現下滑。

“由此看來,雖然雲南白藥在混改走到了前面,但改革中的雲南白藥無疑需要一針強心劑,從各方面刺激,才能讓持續增速疲軟的雲南白藥重新找到昔日的千億市值。”有業內觀察人士對記者分析說。

據記者瞭解,去年6月13日,雲南白藥以97.05元的價格收盤,總市值達到1010.68億元,由此躋身千億市值俱樂部。而今9月18日收盤時,雲南白藥每股70.23元,市值已縮至731.38億元,跌幅近三成。

遭投資者用腳投票

“雖然說新的管理者和入局者試圖通過整體上市的模式改變業績疲軟的增長現狀,但云南白藥未來如何整合,如何採取有效的手段對困境進行改變仍是未知數。”另有分析人士對記者分析說,能否借整體上市抓住機會改革,仍有待時間觀察。

《華夏時報》記者觀察到,改革未動,二級市場的投資和資本已經開始逃離。記者查閱資料發現,近期雲南白藥已連續遭遇股東減持,8月27日中國平安宣佈將減持雲南白藥不超過1%的股份,9月15日,雲南合和也提出減持佔雲南白藥總股本比例不超過 1%的股份。

難道是投資者和金主們不想等太久?

其實,早在2017年,雲南白藥在財報中曾表示,“可能的風險”一欄中也提到,新市場開發、品牌建立、消費者認同均需要週期,當前公司健康產品及醫藥商業板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產能瓶頸,而新的利潤增長點也尚未形成。

此前雲南白藥想通過提價來改變這一現狀。根據資料顯示,2017年3月,雲南白藥將產品出廠價提價30%。今年8月,雲南白藥在互動平臺又表示,公司2018年對部分核心產品進行適當提價。

“如果沒有被市場被消費者認可的產品出來,即便是在短期內獲得資本市場認可,也很難持續下去。”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短暫的提價只能實現短期的利潤增長,但長遠的看來,這一做法對企業品牌的危害非常大。

而在此時,再度借整體上市來聚能改革,能否讓持續陷入發展泥潭中的雲南白藥逆勢突圍?對此,本報記者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