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跟拍49年的故事,顛覆了我對貧窮的認知

作者 | 維小維、李八書

來源 | 維小維生素(lD:Weixiaowei6)

BBC跟拍49年的故事,顛覆了我對貧窮的認知

窮生窮,富生富,背後卻還有故事

英國曾經拍了一部火爆的記錄片《up》。從1964年開始,選取了14個7歲的孩子,每7年對他們跟蹤拍攝7天。這事情進行到第49年,這群少年已經56歲。

這部記錄片在BBC播出了,讓人很震撼。

7歲的時候就是貴族的三公子,從小能看到直通牛津的道路,14歲就想好了要當律師;

出身中產家庭的女孩們,大部分的幸福富足;

而出身底層的兩個慈善機構長大的孩子,一個成了司機,另一個成了養老院工作人員。

BBC跟拍49年的故事,顛覆了我對貧窮的認知

記錄片似乎在默默告訴大家:窮生窮,富生富,七歲定終身。

然而,大部分人只知道這是一部敘述“階層固化”的記錄片。卻並不知道它背後的其他故事。

這部片子的導演邁克.艾伯特曾經坦言:

“我盡最大努力去做到客觀,但是我不得不承認,屏幕上的鏡頭,多多少少在表達我的判斷、觀點。”

原來,他在拍底層出身的Tony的例子的時候,7歲時就想引導大家聯想他要進監獄,並且加了大量倫敦犯罪率高的地區的鏡頭。

事實上,Tony並沒有走向這條道路。導演伯伯感到非常尷尬。

Tony雖然最後還是個普通的出租車司機,但是人生並不平庸——他學表演課,學養馬,學打高爾夫,在西班牙買了自己的休閒房。有深愛的妻子,有孩子兩女一男。

這樣的人生不可以說是達到了世俗的“高級”,但是,絲毫不失美滿。

這部紀錄片似乎到最後只是在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他自己路。大多數時候,絕大部分人都只能靠自己,用堅毅去直面並不順遂的人生。

BBC跟拍49年的故事,顛覆了我對貧窮的認知

《極限挑戰》的戳心“6連問”

關於階層固化這個話題,前幾天我看了最近挺火熱的《極限挑戰》第四季,頗有感觸。

剛開始,我對於《奔跑吧》《偶像練習生》之類的娛樂性綜藝節目持有浪費時間的偏見,所以是略帶嘲諷和批判的心態去看的,但是看完以後熱淚盈眶,給跪了。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集的最後一幕。

崇明中學高三年級衝刺一百天的時候,極限男人幫通過一次跑步比賽來進行誓師大會。

他們選出了一批優秀的高三學生,讓他們在操場的邊緣站成一橫排。

他們每個人將問出一個問題,如果學生們的實際情況符合該問題,學生則往前一步,至下一條線。

這六個問題分別是:

1.父母是否都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

2.父母是否為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

3.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且目前還保持著一定水準?

4.是否有一次出國旅行的經歷?

5.父母是否承諾過送你出國留學?

6.父母是否一直視你為驕傲,並在親友面前炫耀你?

一共有七條線,六個問題問完之後,有好一些同學已經到了五條第六條線。停留在起點的僅有四名同學。

BBC跟拍49年的故事,顛覆了我對貧窮的認知

有人一路向前,也還有人,不得不止步起點。

BBC跟拍49年的故事,顛覆了我對貧窮的認知

這時候,黃渤讓他們回頭看看身後已經超越了多少人,並說:

看看你們現在腳下所站的位置,和你們自己的努力並沒有多大關係,你們的優勢是父母所創造的。

BBC跟拍49年的故事,顛覆了我對貧窮的認知

緊接著主持人再宣告了一個規則:讓學生們以腳下的位置為起點衝向終點,前20名的同學能拿到獎勵,餘下的同學則被關閉在門外。

這說的不僅僅是賽跑,不僅僅是高考,而是整個人生旅程。

因為管你身居高位也好、落魄潦倒也罷,你現在的位置並不意味著後面的人不能超越你,也不意味著你不能超越別人。

BBC跟拍49年的故事,顛覆了我對貧窮的認知

沒抵達人生終點,誰都可以去爭冠軍。

起跑槍聲一響起,無論是前排的,還是後列的孩子,一律拼了命往前衝。真的讓人瞬間想到一個有點土氣的句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BBC跟拍49年的故事,顛覆了我對貧窮的認知

正如節目中所說,這世界上

從來沒有一個馬拉松,是在起跑線上贏的。

所有沒有傘的孩子,都會拼了命去掙脫被雨水淋溼的命運。

40年後,到底是什麼能改變命運?

對於出身普通、家境貧寒的人,尤其是女生來說,似乎最笨拙也最踏實的方式,就是讀書。

我認識一位師姐,本科就讀於一所省內三線城市的普通高校。

家裡一貧如洗,除了能供她學費,其他生活費幾乎都靠自己掙。

我們談到考研高校的關鍵詞時,她卻脫口而出“北京外國語大學”幾個字。我當時瞠目結舌地看著她——毋庸置疑,她是一個有野心的學霸。

BBC跟拍49年的故事,顛覆了我對貧窮的認知

當時,有老師說她英語口音很重。她聽了,堅持每天狂飆口語,到後來和學校裡的英語外教也能夠以流利地談笑風生。

白天她在校園裡派傳單、在食堂勤工儉學、還抽時間去學生會打雜。有時候,我還能看見她悄悄坐在食堂角落,吃賣剩下的一點點饅頭。

就這麼差的營養,晚上還堅持躲在走廊裡看書,手手腳腳都是蚊子叮滿的包包。

後來,當我還在人際關係學習中掙扎的時候,她就已如願保送去了北京外國語大學。

我知道,她的人生一定可以和大部分同齡人不一樣。

BBC跟拍49年的故事,顛覆了我對貧窮的認知

其實,無論是那個《中國詩詞大會上》誦讀詩詞十三年一舉成名的雷海為,還是七十餘歲高齡通過自學考過天津大學的老年學霸薛敏修,都是像師姐那樣的人。

知識,真的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平庸的人還在唉聲嘆氣的時候,他們卻知道,為自己自在生長,無問西東。

所謂“知識改變命運”,並不是說文憑一定能改變你的人生。

而是,明白自己天資並不突出,卻依然會用最不服氣的姿態,去抗爭。

知識何止改變命運,甚至改變一個行當

曾經看過一個採訪,記者詢問了十名教齡十年以上的中學教師,問他們有自己特別驕傲的學生嗎?

幾乎得到的所有答案都可以凝練為兩個字——

沒有

因為老師們認為,很多學生曾經都有夢想,飽含求知慾地度過青春。

但是絕大多數人在高中或者大學畢業以後就不再翻書,三十歲以後徹底把自己推進平庸的墳墓。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再攝取新的知識,縱容思維像機器一樣,隨著身體漸漸老去。

BBC跟拍49年的故事,顛覆了我對貧窮的認知

而在21世紀,機器偏偏是最不缺的,要多少就有多少。

最近跟一個老闆吃飯,他說,他準備把公司所有的電話客服都炒掉,留一個主管就可以了。

我吃驚地看著他,他繼續說,

很簡單啊,有個AI自動語音識別系統已經可以實現聽懂用戶的疑問,1秒翻譯成文字並找到答案,然後用語音把答案通過電話傳出去。那我還要客服幹嘛?

聽完,我的危機感油然而生。

機器的學習能力,已經逐步超過了人,那我們再不學習,是不是馬上就可以退休了?

再說一個例子。

我最近在謀劃定製一個小程序,一個做投資的朋友二話不說推送給我一個獲得了5000萬A輪融資的公司——人家已經可以實現小程序模塊化,小白看著模塊自己拉,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你看,機器幫我們做到的事情已經遠遠超過了想象。

知識改變命運,不但改變了單個個體的命運,甚至改變了一整個行當的命運。

更輕鬆的時代,要跑得更快

有人說這是個輕鬆的時代。一個外賣軟件,你門都不用出搞定三餐;一個打車軟件,你車都不用買,想去哪兒是哪兒。

其實,恰恰相反。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你奔跑的速度必須更快,否則還沒起步,就會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機遇遍地都是,但前提是你的能力和知識能夠配得上它們。

BBC跟拍49年的故事,顛覆了我對貧窮的認知

現在,HR面試的時候都很喜歡問自學能力的問題。因為知識是活的,是更新的,是不斷變化的,整個社會都更喜愛鮮活的學習者。

那些告訴自己因為階層問題止步不前的人,結局很可能不是在山腰過完一生,而是被山腳跑上來的人,擠下山去。

我很喜歡周鴻禕曾經在演講中說過的一句話:

“我鼓勵今天的年輕人擁抱新的技術時代,也不斷地進行自我超越。

雖然用大數據來看,你的性格和命運都已經註定,但是總有一些人可以從設定的劇本中跳脫出來獲得自由。”

願你就是那個跳得出來獲得自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