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業務能挽救聯想嗎?

數據業務能挽救聯想嗎?

重組一年之後,獨立運作的聯想數據中心業務集團(下稱“DCG”)交上了新財年的第一份答卷:

2018/2019財年第一財季營收達到16.29美元,同比增長67.8%,盈利增長11%,約佔集團總收入14%,貢獻明顯。

手機業務失利後,聯想一直在尋找PC以外的新增長點,尤其自從2017年5月聯想集團宣佈將中國業務分拆為電腦及智能設備集團(PCSD)和數據中心業務集團(DCG)後,外界就一直關注,吸納了IBM X86服務器後的聯想企業級數據中心業務,能帶來怎樣的熵變。

對目前的成果,聯想集團一位內部人士表示,他們自己是相當滿意的。在今年7月的聯想新財年誓師大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再次肯定了DCG作為聯想轉型第二波戰略(移動+數據中心)重要組成部分的全局意義,並特地點讚了DCG中國區總裁童夫堯團隊過去一年的表現,稱其“實現了讓我們驚喜的業務大反轉”

按照聯想的轉型思路,DCG的起勢,是加快推著聯想集團從此前較為低迷的發展狀態中走出來的新輪子。但DCG能擔起這個重任嗎?

“做對了一些事情”

對於過去一年營收增長的發展狀況,童夫堯用“做對了一些事情”來解釋箇中緣由。

他認為,與PC業務分拆開,為聯想DCG整個團隊的更加聚焦創造了前提條件。“我們的員工能夠做自己所擅長的事,包括知識學習、資源投入、產品研發、市場推廣等,能夠更加聚焦在我們所確定的商用企業級大客戶身上。”童夫堯說。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表示,聯想DCG開始從傳統的數據中心硬件供應商逐漸轉向數據中心解決方案供應商,並在服務傳統大客戶之外,提高服務器自主研發能力,為大型數據中心的客戶提供定製服務。

一位知情人士向《財經國家週刊》記者透露,為了控制住競爭成本,聯想DCG去年放棄了一部分低價競爭的行業和客戶。並且,為了吸引業界專家、優秀人才加盟,聯想開出了頗為可觀的薪酬。

早在2017年聯想中國區進行重大結構調整時,童夫堯是從負責聯想中國區業務轉為專門負責聯想DCG中國區業務的,

而彼時的中國區業務,是被楊元慶“蓋章”過的“困難戶”。當時曾有媒體委婉地問童夫堯如何看待這種變化,童夫堯回應說“這並不是什麼落差”,還立下目標稱,到2020年DCG中國區要實現利潤最大化。

一年過去了,根據公開數據,聯想DCG新一財季增長創歷史新高,中國區增長超過75%,利潤也有了明顯提升。而且最新消息顯示,在2018世界超算大會大會上,聯想憑藉117套入圍的成績,成為HPC Top500榜單中全球最大的HPC解決方案供應商。

這些成績讓再次出來面對媒體的童夫堯看上去有了些自信。“過去一年,我們在方案型銷售、服務、雲、大數據、超算、超融合架構等領域的增長是超過100%,甚至200%、300%的增長。”

他甚至在考慮給楊元慶交出的下一份答卷。“你看中國未來的增長,如果拋開數據中心而看整個企業級業務或者ToB業務,我認為這是非常廣闊的天地。”

難以避開的問題

但實際上,擺在聯想DCG和童夫堯面前的,仍有一個難以避開的挑戰:為搶佔市場份額而不得不加入的價格戰。

Gartner最新報告預測,2018年全球IT支出預計將達3.7萬億美元,較2017年增長4.5%;中國在2018年對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總支出會增長6.7%,超過2.6萬億美元。

巨大的市場吸引著各個IT服務企業前來挖掘市場,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激烈競爭

一方面,惠普、戴爾、思科等老牌廠商奮力守住自己的市場排名的同時,通過調控設備價格等方式拓展份額;

另一方面,很多跨國企業盯上了在全球佔據較大份額的中國市場,紛紛與中國企業合作,讓後者成為其中國業務的“門面”,也為價格戰的出現增添了不少緊張氛圍。比如亞馬遜AWS與光環新網的合作,讓不少中國IT企業感到壓力倍增。

此外,為了分享市場的增量蛋糕,有許多新面孔參與進這個競爭。“有很多原本互聯網企業,它們原本是做to C市場的,但現在也開始進入企業級市場。”上述知情人士說。

他透露,過去幾年為應對業務的飛速增長,以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為首的互聯網企業紛紛投入巨資建設後臺數據中心。於是,不少傳統IT廠商都爭先恐後,性價比之戰,或者更直接說“價格戰”,成了行業內公認的獲得大訂單的重要手段。

但更釜底抽薪的威脅可能還是來自ODM廠商(原始設計製造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如今許多ODM廠商已建立起自己的龐大業務環境,並計劃以自身規模為立足點從供應鏈中爭取到自己想要的成本與價值點,瘋狂蠶食服務供應商客戶,使得市場競爭變得無序。

從宏觀經濟形勢來看,過去一年人民幣匯率不斷變化,數據行業企業的成本也在不斷上漲,市場競爭將變得更為激烈。這意味著,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包括;聯想DCG在內的IT廠商都很難從價格戰,尤其是硬件產品的價格戰怪圈中走出,這對迫切需要利潤的聯想DCG是個不小的傷害。

信心與現實的博弈

對於很難繞開的價格競爭,童夫堯稱聯想並不擔心。“對未來我們依然充滿信心,在現有的競爭細分市場裡面,我們依然能夠找到很多需求。”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曾表示,DCG中國區不是單純的服務器、存儲等產品部門,而是一個涵蓋了數據中心、雲計算、金融服務、製造業務、諮詢服務、創投等全方位的生態體系。

在他看來,DCG的超算能力是一種底氣的證明,超融合架構、雲服務等領域的客戶不斷產生的新需求,也是DCG不斷優化服務的及時性、專業性的持續動力。“未來物聯網以及它引發的工業互聯網帶來的革命性變化,會產生一個不可忽略的、非常廣闊的藍海。”

當然,用一年的時間,從“困難戶”變為快速崛起的狀態,DCG的變化值得肯定,但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DCG要想幫著長期被低迷業績籠罩的聯想集團實現驚喜大反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方面,DCG當下熱情正高的超算等高科技業務投入巨大且回報週期長,其他業務能否長久為期供血,付出與收穫的衡量,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另一方面,轉型解決方案供應商後,雖然定製化服務等遠比之前標準化產品及附帶服務的利潤想象空間大,但一定範圍內非標方案也很難避開性價比的角逐。

要知道,仰仗未來自主可控、物聯網與工業互聯網大勢的,除了一眾老牌外資IT企業,還有浪潮、華為等本土強敵。

前述業內人士認為,對於剛剛恢復元氣的DCG而言,當下可能還不是著急表信心和姿態的時候,不被價格戰拖累,把自己推銷給更多客戶,在下個季度填平稅前虧損(第一財季稅前虧損6300萬美元)並實現盈利,是擺在面前的首要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