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实词四大考点归纳

文言实词,包括动词、名词和形容词等。指的是文言文中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的词语。积累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对解读文言文题目有的重要作用。文言文的学法和英文差不多,积累和运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方法也不可忽略。对于学法和考试方法的归纳,有助于调整我们学习的方向,促进学习的效果。

总结各个地区的中考真题,概括出文言实词的四大考点如下:

1.通假字

平时上语文课,同学们总是开玩笑,为什么古人写错字叫通假字,我们错了就不行。通假字的存在,当然有各种原因,从考试的角度,我们不去解释,但是从学习的角度,我们却必须积累。文言句子里本应该用某一个字,结果却是因为音相近或者形相近的原因,被用别的字来代替。那么后一个字就是前一个字的通假字。《孟子》二章里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愚公移山》里面的“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对于通假字,考察的方式是如何解释。前文说过,通假的原因是因为字音和字形的相近,所以大家记忆的时候也要抓住这一特点。

中考语文,文言实词四大考点归纳

2.一词多义

在文言实词当中,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也是考试出题的重点。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所谓的本意就是词本来的意义。引申义呢是从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则是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如“道”字,《诗经蒹葭》里面有句子“道阻且长”,这里面的“道”是道路的意思,是本意;论语当中,“朝闻道,夕死可矣”,则是引申义,引申为正常的手段。我们初中学过的,城字本义是城墙。如果要考察引申义,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城字,由“城墙”变成了“城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里面的“爪牙”两个字是本意,而到了我们现代的语境当中,爪牙变成了党羽和帮凶,变成了比喻。

中考语文,文言实词四大考点归纳

3.古今异义

正如一词多义所讲的,我们可以看到词义古今的变化。第一种是词义扩大,比如,“江”“河”两个字,在古代,专门指长江和黄河,后来泛指了一切的河流,这是词义的扩大。第二种是词义缩小,有些词,今天的意思范围比古代的意思要小,“臭”在古时候,指一切气味,现在专门指难闻的气味,属于词义的缩小。

除了缩小和扩大,还有词义的转移,诸葛亮的《出师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里面的“涕”是眼泪的意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走”是跑的意思。这些词语古代的意思和今天的意思差别很大,变成了一个考点。

从古到今时代久远,也有一些词语出现了感情的变化。《出师表》当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从现代的语境去理解,一个卑鄙的人,怎么会值得刘备多次去相请?原来古代的这个词是指地位低下,知识浅陋,没有贬义,在这里是诸葛亮的自谦的说法。而今天的卑鄙,则是指品质的恶劣,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贬义词。

中考语文,文言实词四大考点归纳

4.词类的活用

词类活用,经常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从常用的用法当中,临时生出另一种用法,通常是要改变词性。如名词变成动词,“策之不以其道”,“策”本是名词鞭子,却作动词“用鞭子打”。名词作状语,《愚公移山》的“叩石垦壤,畚箕运于渤海之尾”,“畚箕”使用畚箕装,属于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陈涉世家》的“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苦”后面跟着宾语“秦”,具有了动词的性质;

中考语文,文言实词四大考点归纳

还有动词用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照无眠”,“无眠”是人的动作,这里是指不眠的人。论语当中,“传不习乎?”“传”本来是动词,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以上从四大方面概括了,文言实词的四个考试方向,但是方法替代不了积累,其最大作用只会让积累变得轻松一点,使复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专注于初高中英语和语文学习,这是本号的第256篇文章。原创文章,每日发布。添加关注,阅读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