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川大|川大扶貧幹部故事

在這個校園裡,我們報道過很多有愛講奉獻的群體。比如受學生愛戴的老師們、被大家親切稱作“姐姐”的後勤工作人員、被數百位畢業生致謝的實驗室工作人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他們共同構成了川大精神的內核。

今天大川要給大家講的,是另一群有愛講奉獻的川大人,他們的故事不同於平常——不是發生在校園裡,而是延伸到邊遠的貧困山區。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川大的扶貧幹部。

故事的地理位置雖遙遠,但這些故事不應因為距離而隨山風飄逝,它們值得我們每一個川大人認真傾聽,並與之共振。

1

“溫情書記”

陳森,現任四川大學學工部部長。兩年前,他的身份發生了一次轉變,從學工幹部變成了嶽池縣委扶貧專職副書記。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陳森走訪貧困戶

“那是5月3日。”陳森說他一輩子都忘不了這個日子,“我乘火車從成都出發去往嶽池,一路上默默凝視著窗外飛速旋轉的田野、鄉鎮,心裡暗自盤算著:‘去了當地,一定要冷靜少說、多看多學、多下基層、儘快熟悉環境、融入當地工作……’”

令陳森沒想到的是,他剛下火車就接到了當地工作人員遞上來的工作方案,被安排馬上帶隊去貧困村考察,且要在隨後的扶貧現場會上代表縣委做決定。

沒有準備、對當地尚不熟悉,會議的效果並不理想,一位副縣長還生氣地摔了本子。這讓陳森覺得委屈,但也激起了他身上那股不服輸的勁兒。

“分管脫貧攻堅工作是我的本職職責,遇到再大的困難,都不能讓地方幹部對我這個掛職幹部失望!”

心裡憋著勁兒,肩上擔著責,陳森說到做到。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陳森走訪貧困戶

在建設“脫貧攻堅示範點”的工作進度推進不理想時,情急的陳森下班後直接衝到示範點所在的村子,守著所有建設單位連夜開工。

“什麼時候建設完成,我就什麼時候再吃飯!”陳森在現場宣佈。

縣委副書記陳森要“絕食”?這讓各建設單位緊張不已,紛紛趕到現場開工幹活。

夜深了,空氣冰涼,但陳森依然在現場監督工作進度,肚子空空。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直到確認各方面進展順利,陳森才把心放進肚子裡,在大家的勸說下吃了點東西。

從此,“工作完不成就不吃飯”成了陳副書記的標籤。而這個示範點也在他的大力推動下,獲得了全市評比中的第一名!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陳森在規劃貧困地區環境治理工程

陳森在嶽池工作時,還有個舉動讓人覺得奇怪:他身上總帶著草帽和地圖。“這是我的兩大法寶啊。”陳森說。

原來,陳森學地理專業出身,到一個新的地方研究當地地圖已成為習慣。所以當他來到嶽池後,最先想到的就是翻看嶽池地圖,並且,他要把地圖作為工作佈局圖“大展宏圖”。

在地圖上,陳森細細地將當地的280個貧困村全部一一標註,再根據各村情況,繪製了“脫貧攻堅作戰圖”,開始實施“脫貧攻堅戰區計劃”。

而這張“脫貧攻堅作戰圖”也被陳森或是掛牆上,或是帶身上,隨時隨地打開研究,一年的時間裡,他翻爛了兩張地圖。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陳森組織貧困村村頭問政

草帽,則是陳副書記下村下鄉的利器。

為提高效率、解決具體問題,陳森常常下鄉下村瞭解實際情況。與當地縣領導下村不同的是,為了避免出現自己因對基層工作的不熟悉而導致的工作失誤,陳森總會先帶著司機提前走訪,做好“預習”工作。當地日曬強烈,一頂草帽就成了陳森入村入戶的最好陪伴,而他的另一個陪伴,一雙“暇步士”皮鞋,也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因為“預習”過多而裂開大口,只得報廢。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陳森在夜裡召開貧困村脫貧奔康座談會

在嶽池扶貧,陳森在夜裡打著手機電筒開過會、熬著通宵給當地第一書記做培訓、組織為村裡臥床不起的老人統一購買尿不溼……他還創新性地在全市建立了第一個村級“鄉愁記憶館”、第一個“脫貧攻堅科普館”,組織高雅藝術進村鎮,聯繫華西知名的專家到田間地頭為貧困戶診療……

努力終有回報,在陳森的帶領下,不僅當地的扶貧工作成效顯著,陳森也成了當地群眾心目中的“最溫情書記”。

“兩年的時間能夠為地方做出的貢獻是有限的,但是對我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我深深地感到:當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時候,才能展現出理論的強大生命力。我深深地感覺到:團結就是力量,最廣大人民的團結,就是最廣大人民的幸福!沒有任何困難能夠難倒我們!”陳森在返校後回憶他的扶貧掛職時光,依然深感振奮。

2

“阿呷書記”

董薇,也是一名川大學工幹部。現在正在甘洛縣斯覺鎮掛任鎮黨委副書記。

她在當地非常受歡迎,小朋友簇擁著她是常見的畫面。當地彝族群眾都親切地稱董薇為“阿呷書記”(阿呷是彝族語言,一般稱家中二女兒為“阿呷”,也是對女性的一種親切的稱呼)。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董薇下鄉時關心女童的生活和學習情況

這一稱呼的由來,還要從董薇到任的第一天說起。

到任的第一天,剛放下行李的董薇顧不上休息,就跟著鎮黨委書記入村了。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董薇到任第一天跟村裡的小朋友聊天

他們去的村子叫做“挖裡烏村”,是一個彝族聚居村。走到村口,董薇碰到了十幾個孩子,從幾歲到十幾歲不一。喜歡小孩的董薇蹲下來跟孩子們聊天后卻發現,幾個十歲以下的孩子竟無法聽懂漢語,這讓董薇覺得吃驚,她暗暗把這件事記在了心裡。

後來,下鄉時只要有機會,董薇就會跟各村的孩子們聊天,調研他們學習漢語的情況。她發現,由於斯覺鎮是全彝族聚居區,孩子在入學前幾乎沒有接觸過漢語,但入學後卻直接使用漢語教材,這讓孩子們的學習非常吃力,大家學習積極性不高,中途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董薇到老鄉家開展“控輟保學”工作

“要改變這種現狀,讓孩子在入學前過好語言關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董薇心頭一亮。

她立即聯繫川大後勤集團,對接川大幼兒園的老師資源和斯覺幼教點的老師,以開設幼教培訓班為切口,開啟了川大幼兒園對當地的幼兒教育扶貧工作。

“謝謝你,我們一定把這次所學帶回斯覺好好教我們當地的娃子,讓他們有個更美好的童年。”在培訓中,斯覺幼教點的老師吉覺阿牛拉眼裡含著淚花,拉著董薇的手說。

董薇更是受到了村裡的孩子們的喜愛,大家看到她都會很開心地親近她,牽起她的手和衣角跟著一起下鄉,“阿呷書記”也成了村民們對她的愛稱。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董薇為小學生髮放川大捐贈的文化用品

這位“阿呷書記”也下定決心,要為當地貧困的孩子們做更多事情。

格布村孩子們的“上學路”是董薇心中一直惦記的問題。“孩子們到鎮中心學校去讀書,走公路要走一個半小時,常常天剛亮就要出門。為了省時間,有些孩子就走那條從山上到山腳的排水大堰的邊坎,那個根本就不是一條路,上面的泥濘會讓鞋子溼透,走在上面是很危險的。”董薇說。

怎麼辦?如何讓孩子們擁有一條省時又安全的上學路?董薇想到了向派她前往扶貧的四川大學尋求幫助。

她抓住學校領導到斯覺對接工作的機會,向母校彙報了孩子們的“上學路”問題,提出請母校幫助沿著水堰邊為孩子們修一條上學的小路。

好的想法當然會得支持。2018年4月,一條全長1.2公里的山間上學路順利完工,原來一個半小時的路程縮短為半個小時。看著孩子們穿著乾的鞋子歡喜地從上面走過,董薇打心眼裡高興。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上學路”修建前(左)後(右)對比

為了給孩子們修出一條安全的“上學路”,在修路的過程中,董薇也是一刻都沒有閒著。她從小朋友的角度出發,反反覆覆體驗著這條特意為孩子們修建的“上學路”,也認真詢問路過小朋友的意見,對小路太陡和太滑的地方反覆提出整改建議。對此,董薇說:“就是想要把這個工程做成名副其實的民心工程。”

對於當地的孩子,董薇還有更多關心:“當地因為經濟落後,很多家長外出打工,孩子們的家庭教育處於缺失狀態,真的希望有更多人能關注這裡的孩子們的教育問題。有時候也許只是一句關心的話,對孩子們來說都會產生非常大的觸動和激勵。”

“別看這個小丫頭文文弱弱,做起事來,有衝勁、有幹勁,不怕困難,感謝川大送來了個好書記啊!” 斯覺鎮黨委書記劉偉說起董薇稱讚連連。

3

“1+N”,還有更多……

陳森、董薇,這樣兩個名字其實只是四川大學扶貧幹部們的縮寫。

近年來,學校派出共計17名幹部人才到幫扶縣掛職,構建起“1+N”幹部人才精準扶貧川大模式。

小貼士:“1+N”幹部人才精準扶貧川大模式是指,學校結合自身人才、學科等優勢和定點扶貧地區實際,在原有選派1名縣級領導和1名“第一書記”的基礎上,根據幫扶縣的重點領域人才需求,選派農業、水利、城市規劃、計算機等學科領域方面的專家學者、優秀年輕幹部到基層一線掛職鍛鍊,形成了覆蓋縣、鄉(鎮)、村三級的梯隊式幹部扶貧工作格局。

扶貧,更多川大人“正在路上”……

黨委保衛部(處)胡騰曾掛任甘洛縣斯覺鎮格布村第一書記;

規劃建設處劉東昭曾掛任嶽池縣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局長助理;

社區辦魏忠正在甘洛縣掛任縣委常委、副縣長;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魏忠帶領格布村駐村工作隊入鄉考察學習

實驗室及設備管理處廖勇正在甘洛縣斯覺鎮格布村掛任第一書記;

水利水電學院範剛正在掛任甘洛縣水務局副局長;

人事處趙邱越正在掛任甘洛縣人才辦幹部;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廖勇入戶調研貧困戶情況

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

耿天玉正在掛任甘洛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幹部;

研究生院任良科正在掛任甘洛縣斯覺鎮格布村駐村幹部;

後勤集團(校醫院)席暘璽正在掛任甘洛縣斯覺鎮格布村駐村幹部;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何琪慰問苟角鎮特困戶

化學學院何琪

正在嶽池縣掛任縣委常委、副書記;

建環學院張豔茹正在掛任嶽池縣住建局副局長;

經濟學院龔馳正在掛任嶽池縣發改局副局長;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任良科走訪調研

生命科學學院張傑正在掛任嶽池縣農業局副局長;

規劃建設處胡義雙正在掛任嶽池縣交通局副局長;

現代教育中心馮鳥東正在掛任嶽池縣苟角鎮黨委副書記兼石板坡村第一書記;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席暘璽到田間地頭走訪群眾

◆◆◆◆◆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學校精準幫扶的4個村中,有3個已脫貧“摘帽”,1個計劃2018年底實現脫貧目標。

為百姓造福、承家國重任。放下既定的生活軌跡去到貧困山區,用堅韌、認真、努力、擔當、貼心的精神,快速融入當地生活、充分發揮自身才智、匯聚更多優質資源、解決各項發展問題,成為當地百姓的依靠,這是每一個川大扶貧幹部的故事,也是川大精神最閃耀的所在。

讓我們,向川大扶貧幹部們,致敬!

知乎川大|川大扶贫干部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