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億多獨生子女,最沉重的一代人

二戰結束後,美國迎來了生育率高峰的一代,這一代人被人口學家稱為“怪蛇腹中的豬“,是美國“有史以來最不平凡的一代”,美國作家Landon Y.Jones曾說,“在他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會由於他們的出現而改變這一階段的特徵,並迫使全國對他們的需要和問題予以特別的重視。”

中國歷史上也出現了這樣“最不平凡的一代”,就是從1979年之後不斷增加的“獨生子女”。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中國曾生一孩的家庭戶為12004萬戶,儘管二胎政策已經開放,但獨生子女仍然是這一代的主流。

在信仰“多子多福”的國度,沒有哪個時代擁有比例如此高的獨生子女,而這一代獨生子女所面臨的問題,也沒有哪個時代曾經遭遇過。

生來特別

如果你從小就把孩子奉若神明,那麼他們成年後就會行如魔鬼。——P.D.詹姆斯《人類之子》

這一代人從一出生就備受關注,因為獨生子女群體本身就是近代才有的現象。

一百多年前,歐美國家開始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學界從那時就開始了對他們的研究。這些研究一直都有著強烈的負面刻板印象,比如普遍相信,與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相比,獨生子女會有某種“不良後果”,常見的說法就是,獨生子女被溺愛、孤獨、不能適應環境。

2012年08月25日,南京東南大學新生和家長一起報道,而這也成了批評大學生不夠獨立的理由/視覺中國

這種印象在全世界都存在,因為“獨生子女”實在太現代了。聯合國的調查發現,對獨生子女的負面印象甚至導致很多人生育第二個孩子,就是為了不使第一個孩子成為獨生子女。

中國的獨生子女問題也是這樣,在一開始,很多研究結論都延續了西方“問題兒童”的觀點,認為獨生子女是具有性格缺陷或者行為問題的孩子。

有人把他們稱之為“小皇帝”,集全家寵愛於一身,還任性霸道,沒有生活自理能力。這樣的印象可能伴隨他們很久。2016年,當心理學家武志紅出版了暢銷書《巨嬰國》,歷數中國人的“巨嬰”症狀時,很多人把他們當做成年後的“小皇帝”。還有一個詞也被大眾所瞧不起,就是“媽寶”,這是永遠長不大的“小皇帝”。

2015年5月,《奔跑吧兄弟》兒童節主題節目錄制,嘉賓變巨嬰。儘管“巨嬰”的概念在學術上極富爭議,但它卻迅速流傳開/視覺中國

但當這個研究繼續深入下去就會發現,獨生子女與同齡非獨生子女之間並沒有顯著差別,美國學者鮑思頓和範彤尼在1987年對長春市的調查就發現,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獨生子女是驕橫的、不易調教的和自私的“小皇帝”。而且,風笑天的研究也表明,家長們在溺愛孩子這件事上也沒有因為是獨生還是非獨生就不一樣。也就是說,什麼樣的家長培養什麼樣的孩子,跟是不是獨生完全沒關係。

還有一個流傳已久的說法是,孩子越少就越能把資源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孩子受教育的水平就會更高,這種說法在中國就是“少生優生”。1992年,Hanushek E A. 發表了他的經典論文The trade-off between child quantity and quality,認為家庭規模會直接影響兒童的成就,一個小家庭中的孩子成才的可能性更高。

2009年8月27日,福建廈門街頭的牆上寫著 “少生優生,幸福一生”的宣傳標語/視覺中國

儘管這種說法影響深遠,但實際上這也很站不住腳。Black S E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發現,家庭規模對兒童教育的影響微乎其微,不過,有個影響很重要,就是在家庭中出生的次序。

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實際上跟獨生子女沒什麼差別,但晚出生的孩子相比於第一個孩子收入可能更低,而且最小的孩子最有可能成年後留在父母身邊。

長子出去闖蕩,幼子留在家中養老,這樣看起來好像對後出生的孩子不太公平,但實際上,對於一個傳統家庭來說,這恰恰是最保險最穩定的方式。當社會保障還不完善時,子女的不同位置能更好地分擔家庭風險。多子多福在傳統社會,就是最樸素的經濟理性。

生來束縛

人到中年,會放棄虛幻的世界和不切實際的慾望,總是把它侷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泰戈爾《飢餓的石頭》

但獨生子女畢竟不一樣了,就算曾經被長輩百般呵護,當步入中年時,他們依舊無處求援。

穆光宗早就指出,獨生子女家庭本質上是風險家庭。當你嘗完童年的蜜糖,中年的炮彈馬上就會轟炸而來。

2018年5月30日,陝西安康,失去獨子的張貽玉每天起早貪黑幹農活,對於未來則不敢多想。獨生子女家庭,要承擔的風險更多/視覺中國

生為獨生子女,你有很大的概率是不能離開家的。風笑天的研究表明,在獨生子女中,與父母同住的比例達到62. 5%,而非獨生子女只有37. 9%。農村已婚獨生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比例高達80%左右,遠高於同齡非獨生子女中的長子女。

而且,從家庭居住方式的現實需要出發,獨生子女在居住安排上更側重親代需求,而已婚非獨生子女更多地考慮自身需求狀況。

獨生子女跟父輩一起居住的概率更高/原新, 穆瀅潭.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居住方式差異分析

遠離父母不能及時照料,成了壓在獨生子女身上最重的稻草,在對老年人遷移的研究發現,當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退休年齡後, 第一位的擔心是“ 老時身邊無人照料” ,其次才 是“ 經濟壓力” ,再接下來就是“ 擔心子女發生意外, 老時無依無靠” 。

稍好一點的選擇,就是把父母接來一起生活。家庭越小, 老年人越容易隨同全家遷移,60多歲的父母還要背井離鄉,大概也是送給這一代獨生子女的特殊禮物。

當他們面臨人生大事的選擇時,也總沒有辦法任性灑脫。這一代獨生子女家庭更加重視親情,父母不願子女外嫁,在婚姻上也更傾向於選擇本地人。說走就走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因為父母都還在家。

獨生子女們也確實在改變一些既有的社會風俗。比如在蘇南地區,獨生子女家庭中就有一種新的婚嫁模式流行起來,被稱為“兩家並一家”。雙方結婚時,不說誰嫁誰娶,雙方各自裝修新房,各辦喜宴,婚後兩家輪住,大多數家庭會生兩個孩子,跟父母兩個人的姓氏。這種看起來更現代的方式,其實也是他們的束縛,比如夫妻得生兩個以上的孩子才能滿足父母,而他們也更被要求留在家鄉。

2018年6月12日,上海,羅晉、唐嫣在某電視節。由於父母不想獨女唐嫣嫁遠,曾考慮上門女婿,羅晉承諾在上海安家/視覺中國

社會學家陳友華曾分析道,因為獨生子女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養老,養老壓力遠超於承受能力,更容易引發代際衝突。特別是當父母進入老年出現疾病等問題而子女又無力照料時,平時所潛藏的代際矛盾就會爆發出來。因此他預言說,獨生子女一代是註定會被冠之以“不孝”的一代,雖然這並非他們本意。

中年人的生活哪有容易的,非獨生子女也可能羨慕獨生子女在成年後獲得父母更多的經濟支持,羨慕他們在就業、結婚、生育等人生大事上,都跟父母保持緊密的聯繫。沒有辦法追問哪種生活更好或更輕鬆,生來一個人,這些成了不得不的人生選擇。

生來沉重

有錢人生財,沒錢人生娃兒,這都是最肯定的事兒呀。——Richard A. Whiting等創作的歌曲《Ain't We Got Fun》

很多人覺得,窮就不要生孩子了,有錢才養得起孩子,但實際上,正是因為窮,才要生更多的孩子。貝克爾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說,如果生孩子的成本小於收益,生產孩子就有利可圖。如果生育一個孩子和兩個孩子獲取的預期總收益一樣多,就會出現提高質量、減少數量的行為。

比如,農村的生育率總是比城市高,就是因為農村撫養孩子的成本遠低於城市,多個孩子不過多雙筷子。而如果孩子幹家務和提前參與勞動,還能提高家庭收入。但在城市,各種成本都會提高,專注對一個孩子的投資更能獲得可見的“收益”,而且城市居民本身應對經濟風險的能力也更強。

反駁“養兒防老”的計劃生育宣傳畫,但實際上在傳統家庭,多個孩子就多份養老保障/視覺中國

但是,少生也絕不意味著只能生一個孩子,即便是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2015年平均每名母親的生育率也有1.84人,加拿大有1.60人。而在中國,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已經在一億以上,是美國人口的1/3。

對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來說,多一個孩子就多一份未來應對風險的能力。而獨生子女卻必須要面對“四二一”的家庭結構,受到“上養老,下育小”的雙重擠壓,只有在這個時候才會真正體會到不敢病,不敢遠行的狀態。

最大的擔憂還是可能有的傷亡風險。2010年的人口統計顯示,中國有66萬戶的失獨家庭戶,其中鄉村27.6萬戶,佔全部失獨家庭的42.0%。

這個數字甚至有可能被低估了。根據計生委副司長郭震威等人的估算,在城市裡,一個獨生子的父親中年喪子的概率為9.65%,喪子後還會再生活24年。

2014年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如果把各個年齡段孩子的死亡概率累計起來計算,在孩子60歲之前,母親失去兒子的概率為14.94%,失去女兒的可能性為12.21%。也就是說,按照這樣的估算,每十個獨生子女家庭,未來就可能有一個老而無養。

母親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性別失去孩子的累積概率(‰)/Jiang Q, Li Y, Sánchez-Barricarte J J. The risk of mothers losing an only child in China

在不幸失去唯一的孩子之後,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很難再生育另一個孩子,無論對父母還是對獨生子女來說,這都是很沉重的。

2017年5月10日,數名失獨家長共同度過了母親節,雖然場面溫馨,但背後卻無比心酸/視覺中國

讓父母自己養老是不可能的,父母只能靠孩子,養老金不足已經是公認的事實了。中國社科院2018年發佈報告顯示,養老金的收入增速已經下降到10%以內,但支出增速卻在高位運行,基金備付能力相比過去5年下降1/3。這讓中國的老人更容易陷入貧困,中國城鄉60 歲以上老年人口貧困率約為17.5%,遠高於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

根據中國社科院的數據,2013 年城鄉空巢老人佔全部老年人比重接近50%,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達到3750 萬人,佔全部老年人的18.6%。而如果沒有健全的保障體系,所有的照料和支持都只能來自於獨生子女,成了他們生命難以承受的重量。

2017年10月24日,海南省托老院,老人們在此接受醫療、養老服務,但這並不會是大多數人的選項/視覺中國

就算是寄希望於社區養老也不行,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94110個,床位577.8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27.2張,想要住進養老院已經不是一個靠錢就能解決的事情了。

這一代人沒有辦法。1980年中共中央在“9·25”公開信中曾明確指出:獨生子女政策是一代人的政策。到了2016年,二胎開放終結了獨生子女政策,但是已經過了36年,接近兩代人在為此付出代價。

時代還沒有準備好,但他們已經長大了。他們一覺醒來,周圍全是需要依靠他們的人,卻沒有他們可以依靠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