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一直不重视发展轻工业,难道是毛哥脑子一直转不过弯?

在战前的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二战结束后,苏联必须尽快恢复国家在战争时期被毁坏的工业,当时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就为苏联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较好的政治保证和支持。

实际上大炮与黄油是工业的一体两面,而不是相对立的,工业强的国家往往农业也强,苏联到60年代就开始大规模进口粮食,到了80年代就到了没有国际粮食,全国就要挨饿的地步,恰恰是因为苏联的工业实力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强。比如化肥和农药是现代农业提高产量的最重要手段,中国能够在改革开放后吃饱饭,归根到底是农药和化肥的产量能够满足农业需要。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最重要的技术首先是重油裂解技术,其次是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苏联弱,而重油裂解技术就是乙烯技术,各种复合材料的前置科技树了,苏联也很弱,同时我们现在穿的衣服化纤都是乙烯技术,而轻工业民生,说穿了不就是吃穿?正是由于技术上被巴统封锁,苏联只能在现有技术上重复制造,最终导致效率变低,就以战略核潜艇来说,苏联出一个导弹就得换一级潜艇,而美国只是导弹的进步就能实现潜艇战斗力的质变,其中高下立判。

苏联为什么一直不重视发展轻工业,难道是毛哥脑子一直转不过弯?

苏联为什么一直不重视发展轻工业,难道是毛哥脑子一直转不过弯?

苏联为什么一直不重视发展轻工业,难道是毛哥脑子一直转不过弯?

苏联为什么一直不重视发展轻工业,难道是毛哥脑子一直转不过弯?

第一,苏联的体制天然发展不好轻工业。轻工业的用户是千千万万的普通消费者,他们的需求多样而变化多端。所以,好的轻工业不仅需要物美价廉,还需要品种多样、创意跌出,并且要根据消费者的喜好,不断变化、不断更新,形成生产与消费的高频快速互动。这是市场经济的强项、计划经济的短板。而苏联恰恰是计划经济的始作俑者、坚定践行者。所以,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天然做不好轻工业。

第二,苏联的体制天然轻视发展轻工业。轻工业主要是民用消费品行业,典型特点是品种多样、单品价格低。对于苏联这种高度计划经济,小到一个螺丝钉的生产,大到一艘航空母舰的制造,都需要提前计划、层层审批,制度成本非常高。所以,计划生产的产品单位价格越高,平均的管理成本就越低。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自然更倾向于生产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而不是费时费力但赚钱少的日用品轻工业。

一方面是天然做不好,另一方面天然就不愿意做,导致虽然赫鲁晓夫曾经下大力气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但是他下台后马上人亡政息。这一方面是他自己的政策不太对路,更重要的是苏联的体制力量决定了轻工业不可能成为发展重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