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佐康熙成爲千古一帝的周培公爲何被發配並終老盛京?

小小米格


請不要被電視劇誤導,《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在平三藩之後就被康熙扔到了盛京,事實並非如此。歷史上的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中的主要功勞是勸降王輔臣,而在三藩平定後,周培公先是被升任山東登萊道,後因與總兵不合,這才辭官回鄉。而在噶爾丹起兵反清後,周培公再次上“平叛”條陳,這才被重新啟用,被任命為盛京提督,負責戍邊,後死於任上。

周培公勸降王福臣

康熙十三年(1674年)臘月,三藩之亂爆發,並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意圖使叛亂地區連成一片。康熙看出了吳三桂的意圖,於是派署兵部事的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與周培公調遣大軍,從江西、浙江、陝西、甘肅等地阻擊吳軍,圍剿耿、王叛軍。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率陝甘大軍,力圖儘快撲滅王輔臣叛亂。

而當時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周培公奶孃龔嬤嬤的兒子)與周培公都是同鄉,也曾勸降王福臣,但王福臣依舊舉棋不定,於是兩人便將情況密送周培公。周培公隨即主動請纓,想要去說服王福臣。

圖海聽說後,將此事上奏康熙皇帝,康熙於是召見周培公,認真聽取了他的設想。後加封周培公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

周培公於是前去勸說王福臣,王福臣果然投降,向向圖海獻平涼名冊,其子王吉貞及總兵等上繳吳三桂投遞的函札及“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接受清廷招撫。

因功受賞,無奈返鄉

平定王福臣叛亂,解除了朝廷重大威脅後,朝廷對參戰將官論功行賞。周培公立下大功,自然也在封賞之列,但他對獎賞只有一個要求“母親孫氏以父死殉節,望皇上能為母請旌”。圖海於是奏請康熙升任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並對周培公母親孫氏予以嘉獎。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誥封周培公之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追封其父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康熙皇帝還親自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

周培公此後在家守孝三年,之後到山東任職,但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和,難以繼續共事,因此僅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了荊門老家。

再度啟用,病逝任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準格爾部噶爾丹起兵反清,賦閒在家的周培公聞訊後連忙寫了平叛“條呈”上奏康熙,被康熙帝採納,於是周培公再度被啟用,被任命為了盛京(今瀋陽)提督,負責戍邊事務。

康熙四十年(1701年),周培公卒於任上。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的人生軌跡雖然與歷史上大體相似,但卻少了周培公丁憂和山東為官這段歷史,導致被普遍認為周培公是在平叛立功的情況下被貶去的盛京。至於那副《皇輿全覽圖》,也不是周培公所做,而是康熙帝授意傳教士所作,且是在完成了平定噶爾丹之後。


香茗史館


想必朋友們對於周培公的印象多來自於電視劇《康熙王朝》,年輕的康熙皇帝在執意撤藩之後,不慎激起千層浪,山河動搖,吳三桂在雲南宣佈反清復明,和廣東福建的耿精忠尚可喜一起起兵,由於朝廷準備不足,三藩蓄謀已久,準備充足,所以沒多久清朝半壁江山盡失,吳三桂打到了湖北。


這時候朝廷亂作一團,主張和談的官員佔多數,其中包括康熙的肱骨大臣,禍不單行,此時原本應是援兵的察哈爾王造反了,康熙一度打算遷都盛京,甚至退位。

此時周培公挺身而出,為康熙皇帝出謀劃策,並且得到應允。沒多久,周培公和圖海打敗察哈爾王,並且率兵南下,一路勢如破竹,而吳三桂等人畢竟是以一隅之地對抗整個國家,後勁不足,所以鋒芒盡失,一時間二者處於相持階段。



但是,拖得越久對吳三桂等人越是不利,朝廷緩過勁來就能夠步步緊逼,穩紮穩打,而吳三桂年邁,撐不了多久了。此時決定局勢的只有陝甘總督王輔臣了,歷史上確實是周培公勸降王輔臣,給了朝廷必勝的基礎,也因此留名後世,吳三桂窮途末路,只有草草稱帝,鼓舞士氣做最後一搏了,最終失敗。


周培公,別名周昌,湖北荊門人。在功成名就之後,名將謀士歷來的結局都是狡兔死走狗烹,雖然周培公結局免了一死,卻難逃淒涼。清朝,畢竟最高統治者是滿人,朝廷上有實權的也多是滿人,一個漢人能夠有如此大的功勞,是他們所不能夠忍受的。

康熙皇帝在封建王朝時代雖然是值得稱道的皇帝,但是皇帝也是有掣肘和顧忌的,清朝前期,康熙只能以滿人貴族為重,犧牲一個有功的漢臣穩住滿人貴族,對康熙來說是值得的。


所以,周培公立下不世之功最終也只能終老盛京,未能在朝堂之上,遠離政治中心的爭鬥,也未免是壞事。

小史官就事說事,並無任何偏頗立場。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