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宰相的一首千古絕唱,只開頭兩句,便驚艷了世人

月亮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最為常見的意象之一,常常是團圓的象徵,寄寓著團聚的心願和期待。在我國古代,交通和通訊極其落後,親朋間的別離往往意味著常年累月杳無音信,這種時間和空間上的隔離使人們苦不堪言,亟需一個可以傾訴內心思念之情的對象,而月亮完美地擔起了這一角色。普天之下只有一輪明月,無論身在何方,人們都可以對著明月抒發對對方的思念之情。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古詩歌中,望月思人的詩詞俯拾皆是,更不乏千古佳作。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就是一名篇,尤其是首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已成為表達思念之情的千古佳句。

大唐宰相的一首千古絕唱,只開頭兩句,便驚豔了世人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遙夜:長夜。

盈手:雙手捧滿之意。盈:滿。

大唐宰相的一首千古絕唱,只開頭兩句,便驚豔了世人

這是一首望月思人的名篇,是作者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詩通過作者望月時思潮起伏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遠方之人殷切懷念的情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正與我共望同一輪明月吧!前句寫景,實寫,雖用語看起來平淡無奇,但意境雄渾闊大,具有一種海天渾融的氣象。“生”寫出明月從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也象徵著詩人的情愫隨海潮與明月油然而生。“生”字既寫活了景物,又表達了情感的產生。後句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句寫“望月”,後句寫“懷遠”,緊扣詩題。此聯生動自然,以無奇的語言,烘托出極佳的氛圍,成為表達思念之情的千古名句。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有情之人怨恨著這漫漫的長夜,對月相思而徹夜不得入眠。寫相思無眠,竟埋怨長夜漫漫。這兩句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如行動流水般自然流暢,妙雲韻天成。

大唐宰相的一首千古絕唱,只開頭兩句,便驚豔了世人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滅燭之後,月亮的清輝滿屋,更覺可愛,於是披衣步出室外,獨自對月仰望凝思,不知過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溼了衣裳方覺醒過來。滅燭”,吹滅燈燭;“憐光滿”透露出月亮已經長到中天了。“覺露滋”表明月亮已經西斜,夜深露水多了。前句“憐光滿”而“滅燭”;後句寫披衣徘徊,露水深重打溼衣裳,此聯通過動作和細節描寫傳達感情,具體描繪了詩人徹夜難眠的情形。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月光雖美,可無法捧在手中送給遠方思念的人,還不如回屋睡覺,在夢裡與思念的人團聚。寫詩人望月而生遐思,“贈”月不成,寄希望於夢中與遠人相會,傳達深切的思念之情。詩至此戛然而止,讀之尤覺韻味深長,更引起人們無盡的猜想。

全詩情景交融,感情真摯,實乃望月思人的名篇,堪稱千古絕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