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祥老师当年没有教我的动物世界冷知识

自古以来人类对动物王国总是充满好奇,还记得小时候每当听到赵忠祥老师富有磁性的嗓音:“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又到了交配的季节……”我特么就抑制不住地激动,赶紧搬上小板凳撒丫子就跑,好在那台15寸黑白电视前占个比较靠前的位置。作为一个动物爱好者,这些年来也积攒了不少关于动物的冷知识,其中有一些还蛮刷新认知的。


【连石头都吞的吃货鳄鱼】

赵忠祥老师当年没有教我的动物世界冷知识

鳄鱼的胃简直强悍到爆,这是因为它们的消化系统面对的可不是白面米饭、面包牛奶,而是各种鱼类、鸟类、乌龟、水牛、长颈鹿,甚至是狮子。作为资深吃货,鳄鱼有时候甚至会吞下石头,这些石头永远留在它们的胃里不会排出。有一种理论认为鳄鱼吞下的石头,起到了类似船上的压舱物的作用,在潜水时有助于保持平衡。

【母乳喂养专家鲸鱼】

赵忠祥老师当年没有教我的动物世界冷知识

养儿育女对鲸鱼来说绝不是一件轻松事,母鲸的孕期长达10到12个月,生出的幼鲸身体长度是母亲的三分之一,比如蓝鲸幼鲸一出生就有9米多长。母鲸哺乳时用乳腺周围的肌肉把乳汁挤进含着乳头(没错,母鲸是有乳头的)幼鲸嘴里。鲸鱼奶的脂肪含量接近50%,是人奶的10倍,在如此高脂肪的奶水养育下,幼鲸的体重每天可以增加约90公斤。

【自带导航的飞鸟】

赵忠祥老师当年没有教我的动物世界冷知识

现代人出门在外,都已经习惯了开个导航,而那些在我们头顶飞过的鸟类对此表示内心毫无波动。鸽子可以飞行几千公里,毫无偏差地找到设定的目的地。这还不算最厉害的,有一些鸟类,比如北极燕鸥,每年要在栖息地之间往返飞行4万多公里。这些善于长途跋涉的鸟类,体内通常都有利用地球磁场感应定向的器官,不过2006年11月《动物行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表明,鸽子还会利用地面上熟悉的地标来校正自己的飞行路线。

【时间感独特的海狸】

赵忠祥老师当年没有教我的动物世界冷知识

即便不是冬天,海狸也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动物,一到冬天,它们就更是变成了隐士,躲在自己的巢穴里,依靠之前储藏的食物和尾巴里积累的脂肪活下去。海狸用树枝和泥土铺垫自己的窝,封闭得密不透光,并把寒冷的气候阻挡在外,以此来节省自己的体能。这种特殊的生活习性让海狸的时间感有异于别的动物,依照它们的自由生理节律,一天有29个小时,而不是24小时。

【被误解的非洲鼹鼠】

赵忠祥老师当年没有教我的动物世界冷知识

长期以来非洲鼹鼠一直被误解为睁眼瞎,它们过小的研究和在地下生活的习惯越发加深了这一误解,甚至连学术界也有人认为它们的眼睛是用来感知气流变化,而不是用来看东西的。所幸科学研究已经推翻了这种误解,动物学家发现,非洲鼹鼠虽然视野狭窄,但视觉相当敏锐。这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因为在地底生活的非洲鼹鼠如果突然看到光线,往往意味着有捕食者闯入,这也可以解释那些靠挖掘地下生物果腹的动物为什么视力都很好。

【利他主义者小鸡】

赵忠祥老师当年没有教我的动物世界冷知识

那些认为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会变得越来越自私的观点是错误的,尤其是在同类之间,表现得大公无私的例子很多。小鸡进食时会叽叽喳喳地叫,这就是它们在进行“同类选择”。通过叫声,小鸡可以通知周围的小鸡这里有吃的。一种习惯性的误解是以为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最强的个体才能生存延续,其实自然选择的终极目标是同类基因的延续,因此并不强大的个体通过友爱互助,也可以把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

【不男不女的鱼】

赵忠祥老师当年没有教我的动物世界冷知识

相对而言,我们对陆地上动物的了解还算比较多,而那些最离奇、最匪夷所思的事情往往发生在海洋深处。比如,鱼类雌雄同体的现象就远比脊椎动物多,有些鱼是随着性激素周期和环境的改变更换性别,还有些鱼则同时拥有雄性和雌性的性器官。

【生活不易长颈鹿】

赵忠祥老师当年没有教我的动物世界冷知识

身高四五米的长颈鹿有着堂皇的仪表,跟其他食草动物相比,它们有着能吃到高处树叶的天然优势。为了这份优势,长颈鹿在进化中所付出的代价也着实不小,它们的心脏泵血力度是牛心的两倍,这样才能把血液输送到头部。在心脏部位以下,长颈鹿腿部的皮肤异常紧致,这样血液才不会向四蹄沉积。

【智商超群的大象】

赵忠祥老师当年没有教我的动物世界冷知识

在动物界大象有着最大的大脑,平均重量达到5公斤,那么它们的智力究竟是高是低?“大笨象”这一称呼有没有冤枉它们?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的智力,都很难被绝对客观地量化,人类的智商测验也做不到这一点。在衡量动物的智商时,经常采用“脑商”来评判,即用动物的实际脑重除以相同体形动物的平均脑重得出的参数。脑商高的动物,通常处理新问题和应付新挑战的能力也更高。大象的平均脑商为1.88,作为参照,人类的脑商在7.33到7.69之间,黑猩猩的平均脑商为2.45,猪的平均脑商只有0.27。由于智力与记忆力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大象的记忆力也不错。

【不仅仅是学舌的鹦鹉】

赵忠祥老师当年没有教我的动物世界冷知识

鹦鹉对人言的模仿过去被认为是一种毫无智力含量的机械行为,然而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表明,“鹦鹉学舌”并不那么简单。在试验中,鹦鹉可以像4到6岁的孩子一样灵巧地完成一些语言处理任务,它们看上去能够理解“同样”、“不同”、“大”、“小”、“没有”和数字等概念。更有意思的是,鹦鹉能够用一种新颖的方式把标签和短语结合起来。国外已经有科研机构尝试用鹦鹉的语言学习模式来开发机器人的人工语言学习模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