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富县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果农喜获丰收

富县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交道镇千头毛驴养殖基地

富县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直罗镇千亩贡米基地

陕西农村网-陕西农村报延安讯(通讯员 陈振富 文/图)绿色,代表着憧憬,也寓意着向往。对于林草覆盖率达85%以上的富县来说,绿色则是一张名片: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青山绿水之地,有着“陕西一叶肺”、“塞上小江南”、“陕北小关中”的美称。

如何守护绿水青山且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是富县从上到下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道命题,也是近年来富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保障。

苹果,“绿”出了名堂

绿色,一直是富县追求的颜色。

作为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富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栽植果树,发展苹果产业,到如今,36万亩苹果完全覆盖了富县的塬面,原来黄土裸露的乡村被一片片绿色所替代。苹果更是成为塬区家家户户致富的“金蛋蛋”,果农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

在“绿色”的道路上,富县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在全国首开“先河”创建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县,以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标准为准绳,实现全县苹果的标准化生产。

与工业生产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标准化不同,富县2.2万户果农是各种各的树。如何才能让全县果农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优质的、标准统一的苹果?富县的选择是,抓住消费者最关注的产品质量安全。在创建示范县的三年中,富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配送、数字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组织保障”六个体系,保障苹果品质的稳定性,推动苹果质量安全水平快速提升。

在“标准化生产”引领下,富县苹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钳二社区上良村孔高峰4亩果园近3年连续卖到12万元以上,亩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富县亩均达到3万元的果农达到10%左右,亩均实现2万元的果农接近30%。

“除了国家禁止使用和严控限用的农药,我们还禁止使用63种良好农业规范基地禁用的农药。”富县农业局局长贾宝森说:“在基地中,农药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了60%,化肥使用量比2011年减少了一半。”

在创建“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县”的带动下,2017年,富县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全国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水稻,“绿”出了梦想

绿色,从来是富县骄傲的颜色。

“长流清湍葫芦河,塞上江南风景多。”来到富县,一不小心会以为误入了江南。

如今,站在富县直罗镇红色旅游基地附近的葫芦河畔,一阵风吹过,近千亩禾苗侧身弯腰。这些新栽植的水稻身份有些特别,品名“直罗贡米”,在唐代时曾是皇室贵族的专用大米。

据直罗镇党委书记曾庆鹏介绍,拥有葫芦河滋润的水田一度是这里百姓骄傲的资本,但上世纪90年代的一场洪水摧毁了农田设施,水稻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群众的光景也逐渐惨淡,很多村庄甚至也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相比年收入仅500元左右的玉米,水稻一亩净收入在2000元以上,而且日照时间、生长周期较长,产出的大米口感极佳,“贡米”并非徒有虚名。

开始面对“稻田恢复”的号召时,农民们不乏顾虑:“说得挺好,万一种不成或者卖不出去,这亏谁吃。”

得知群众的想法后,政府承诺:“水田免费恢复,种子免费送,打的粮食有多少全收。”就这样,2015年,富县葫芦河川若干村村民们安心种上“直罗贡米”,当年打的大米就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更让群众欣喜的是,稻田通过了国家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直罗贡米”也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我的3亩2分玉米地全部种成水稻,收入1万7千块钱。”直罗镇胡家坡村去年脱贫的赵振富干劲十足,他说,“今年我又把剩下的4亩玉米全部改种水稻。”

农民们尝到了甜头,积极性自然而然高涨了起来。据富县农技中心主任王飞介绍,近几年全县恢复稻田1万亩,亩产大米800斤,收入最高在4000元以上,贫困户依靠水稻都脱了贫。而且现在实施托盘育秧,机械插秧、统一机收等机械化耕作,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乡村要振兴,首先要实现产业兴旺。稻田对村民来说是致富的良田,但在曾庆鹏看来,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他的规划和设想里,这片水稻不仅能吃还要能“看”,他管这叫“田园综合体”。

在胡家坡村,今年除了恢复500亩稻田,建成千亩直罗贡米生产基地外,还栽种了6种色彩的观赏荷花30亩,种植菊花、格桑花40亩;建成村口广场、水厕,完成进村主街两侧围墙大门改造;稻草人、田间坐凳都将成为“田园综合体”里的元素。

曾庆鹏表示,将用3年时间,把胡家坡村建成富县西川最美村庄,打造黄土高原上的“稻梦空间”。今年还计划建设2号、3号观景台,为明年种植稻田画打基础。等稻田画建成后,游客可登上观景台,将一幅幅壮观的画作尽收眼底。

农副特产,“绿”出了希望

与黄土高原灰黄萧瑟、干旱缺水不同,大自然“馈赠”给富县的配置是丰美的森林与湿润的气候。坐拥优厚的天然配置,这片“林海”浓缩了陕北的精华——丰沛而优质的水资源、广阔的湿地、优良的水草以及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七年前,北道德乡渭家河村的郭有春就从大自然的“馈赠”中嗅到了商机,在自家门前的山林里养起了猪。“森林猪”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野草野果,不但养殖成本小,而且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几年后,老郭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暴发户”。

老郭的致富路只是富县利用良好生态发展农业产业的一个缩影。在当地,依靠“林下养猪”、“林下养鸡”发家致富的农民可不在少数。从富县畜牧局得到的数字显示,目前全县林下养猪、养鸡存栏量分别为1.5万头和5.6万只。

依靠大自然的馈赠脱贫致富的,远远不止这些。在富县张村驿镇党家河村,蜂农何正荣每年靠养蜂能收入8万元,目前,他已经在西安买了4套住房。

何正荣也是该村“富县茂源中蜂养殖合作社”的理事长,他不仅自己养得好,还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蜂专家”,前来“求经”的人络绎不绝。据他介绍,村里已经有17户加入了合作社,户均增收在1万元以上,今年新加入的还有十几户。

据延安市桥北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富县境内各类野生花草资源十分丰富,蜜源充沛,为当地群众养殖中蜂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遇。为了鼓励、支持群众发展中蜂养殖,富县连续两年为养殖户免费提供蜂箱1.5万套,开展技术培训40期2000多人次。

养殖不仅仅是促进川道、沟道农民脱贫增收那么简单,县委书记李志锋称此为“循环农业”。苹果提质增效需要大量农家肥,养殖要为苹果提供有机肥,种植为养殖提供饲草的良性循环。为此,2017年该县还与内蒙古蒙驴牧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到2020年将在富县建成万头毛驴养殖基地,目前毛驴存栏量已达1350头。今年调减玉米腾出来的2万亩土地,改种地膜马铃薯、水稻外,将种植苜蓿等饲草作物。

李志锋表示:“必须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使身边的山更绿,让脚下的水更清,让人与人、人与自然更和谐,努力建设经济繁荣、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美丽富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