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禄|忆云南支队(这篇回忆录写于1980年,1982年《云南党史》收编,1985年46军军史《峥嵘岁月》收编)

陈禄|忆云南支队(这篇回忆录写于1980年,1982年《云南党史》收编,1985年46军军史《峥嵘岁月》收编)

忆云南支队

一九四六年春,蒋介石背信弃义,撕毁了《双十协定》,急迫调遣部队准备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当时在越南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滇军九十三军,也从河内经香港海运到东北打内战。

刚到东北内战前线的滇军第十八师三团七连及营部一个重机枪排,于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七日,在北宁铁路绥中县高龄车站一线,在滇军中率先举起了反对内战的正义旗帜,参加到解放军的战斗行列。起义后扩建成冀察热辽军区云南支队。她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滇军工作的地下党辛勤培育的结果,她的成长是与我军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盘溪奠基

一九四一年春,朱家璧同志在延安抗大毕业后,到重庆接受周总理的指示,回云南滇军中开展工作。一九四三年十月,秋高气爽,他来到盘溪任十八师直属队督训处主任,直属队管辖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战防炮连和师艺术工作队、体育工作队。我当时是炮兵营一连二排排长。由于朱家璧同志能以身作则,作风朴实,经常和士兵在一起,因而下级军官、士兵见着他也不拘束,从心目中爱慕尊重他。他为了实现党关于“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和“抗日、民主、进步”的方针,灵活地把八路军建军的经验,运用来改造这支旧军队,以扩大我党在滇军中的影响。为了激发官兵抗战热情,活跃部队,由师艺术工作队教唱抗战歌曲、演抗日话剧,如《八路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等十几首歌曲,演《妻子送郎上战场》话剧。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把《八路军进行曲》改名为《军队进行曲》,在歌词内容上把“向华北的原野”改为“向滇南的山岗”。当时由高梁同志教唱,黄虹同志的独唱,很受官兵的欢迎。

为了提高官兵对抗日形势和对党的“坚持抗日,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策的理解,请了刘思慕同志为政治顾问,编写时事教育课本,供连队学习。在军队政治工作方面把罗瑞卿同志在抗大的讲稿《军队政治工作》摘要也向军官讲演。对有进步要求的下级军官介绍阅读《西行漫记》、《党的整风文献》、《历史唯物主义》等;并订阅《新华日报》,还采用个别谈话的方式,讲述革命道理,启发思想觉悟。几年来朱家璧同志对改造这支部队费了不少心血,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播撒着革命的种子。同时,还在连队中作了一些民主改革,如号召对士兵不打骂、不罚站、不枪毙逃兵等;为改善官兵生活,提倡连队养猪种菜,成立了伙食委员会。经过一年的时间,官兵思想觉悟有了提高,盘溪大地复苏,军营内外歌声嘹亮。军心安定,士兵逃跑现象基本杜绝了;官兵轮流放假回家半个月与家人团聚,都能提前归营。部队出现了兵强马又壮的新貌,与盘江对岸驻扎的国民党嫡系后勤分部“机械化”(我们称他们是“饥疥”)担架队相比,实有明显的不同。这里说明了一条真理,抗战是军心民心所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争取民主、进步是时代的潮流。党的工作只要抓住抗日、民主、进步这面旗帜,并积极地去领导去工作,就可以团结争取一切抗日民主进步力量、扩大党在蒋管区的影响。后来领导和参加七连起义的主要骨干,想往革命的思想基础就是在盘溪奠定的。

河内受命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滇军奉蒋介石的命令,组成第一方面军到越南接受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朱家璧同志被卢汉任命担任第一方面军特务团团长。这一职务对掩护地下党员开展党的工作极为有利,所以有十几名党员都被安排在团部工作(如:卫生队长、军需主任、团部书记等)。到达越南河内后,他们就从各个方面积极支持越盟工作,揭露蒋介石消灭异己,准备大打内战的阴谋。这激怒了蒋介石,一九四六年二月蒋给卢汉电报:令其抓随同朱家璧入越的扫荡报记者白麦浪等人。这一密令被团部书记到方面军司令部送文书时在机要室获得。家璧同志闻讯后立将白麦浪等同志安全转移,自己留下来应付敌人。次日早晨宪兵十三团来逮捕时扑了一个空,就把家璧同志和在特务团工作的凡是外省籍的人都抓去关押起来。在关押的四十多天中,由于地下党组织严密,党员立场坚定,临危不惧,尽管敌人采用了各种手段也没有从他们口里得到任何东西,只好以保外就医为名释放。家璧同志为了保护同志,自己甘冒风险,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可贵品德,受到同志们的称赞。释放后他的特务团团长的职务被免去了。三月部队在开往东北的前夕,我同张仕明同志(原滇军第二路军指挥部特务营营长,中国共产党滇军地下党支部组织委员)去看望朱家璧,并请示工作。这是释放出来后,我们第一次见面,当时处境虽然困难,但他坚定自若,非常乐观。互相介绍了一些情况后,他就对我俩说“蒋介石已下决心要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想吃掉共产党八路军。这是在做梦!我到东北不可能了,我回云南干。你们到东北的任务就是要把队伍拉过去,能拉多少就拉多少"。并告诫我今后就同张仕明同志联系。我接受了这光荣任务后,就在河内同他分别了。从此,“你们的任务就是要把队伍拉过去",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就时刻在我的脑海里回荡着。

部队开拔前,张仕明同志从师炮营调任三团副团长,积极做拉队伍的组织准备工作。他首先把我调到三团七连任连长;到了广西贵县,又派白华同志协助我开展拉队伍的思想和宣传工作。白华同志来以前,就做了些准备,自己刻钢板油印好了《团结就是力量》、《民主是那样》几首歌子。一上船就教歌(从贵县到广州乘民船),找排长谈心,很快就把连队搞得很活跃。部队到达香港时又买了《正报》、《大公报》及大量进步书刊发给官兵阅读,并动员在盘溪受过教育的汪荣光、蒋天雄等十余名士兵分别从师炮兵营、工兵营来第七连作骨干。又通过关系把工兵营思想进步的吴同文调来任副连长。这样拉队伍的组织准备工作在香港就基本上就绪了。

举义北上

乘美国登陆艇,从香港到锦西葫芦岛航行了七天,又乘了一段火车到达绥中县城。晚上就要出发接替绥中至山海关北宁铁路上十三军的防务。这时压在我心头上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部队拉过去,使它变为党领导的武装。可是,事情往往比预料的要困难的多,在这两军对峙的前线如何同八路军联系,又如何使部队不费一枪一弹安全顺利地开过去呢?面对严重的形势,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我急忙把连队安置一下就和白华同志去向张仕明同志请示,我们在绥中县城东北面的一个村子里见了他。当时他那里来往人多,他只隐讳的说:“我也刚到,还没联系上,(指没有和党接上关系)你们出去要相机果断行事!”

三营王营长带领他的亲信八、九连驻守前所,只配属我们一个重机枪排在远离营部的高岭车站一线看守桥梁。这倒给我们创造了“相机行事”的有利条件。大概是接防后的第五天,冀东军区十旅、十一旅奉令横扫北宁铁路,阻击蒋介石运兵北上。十一旅首先接触的是我们守沟河桥的汪荣光同志这个班,这时党中央已告电军区前线指挥部,“滇军已到东北,要注意做争取工作”。因此,当汪说明是云南部队,是反对打内战的以后,对方立即答话“欢迎你们过来!"汪荣光同志就首先带着他们班过去联系。第二天汪陪着一位四川长征干部来到了高岭车站,我们热情的接待了他,商谈后由白华和吴同文同志随即同他们到十旅旅部商议起义事宜。由于事先有准备,起义工作进行的很顺利,经过对个别排长的说服教育工作,连队就顺利的开到了解放区。

起义成功了,党交给的“拉队伍”的任务完成了!多年来向往党、向往八路军、向往解放区的愿望实现了!顿时我如释重负,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新的征途。

我们起义的胜利震惊了敌人。十八师三团团长为了稳定他的军心,抵销我们的影响,掩盖了全部事实真象,把我们这一革命行动,上报为“全连阵亡”,还为我们开了“追悼会”。国民党中央日报也大肆造谣说我们二百多人全被共产党活埋了。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起义的烈火从此越烧越旺。

我们的正义行为受到了八路军指战员和解放区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代表军区首长的十旅政委徐光华,团政委古德保同志。八路军和人民群众纷纷给我们送来各种慰问品,召开了欢迎大会。军区首长还派了文艺宣传队来进行慰问演出。

在成立冀察热辽民主建国军云南支队的命名大会上,起义官兵群情激昂,精神振奋,享受到党像母亲一样爱护子弟兵的温暖。会上由音乐教官白华同志指挥唱了《团结就是力量》、《民主是那样》歌子。歌声嘹亮,雄壮有力,大会充满了团结活跃的气氛,从此起义部队,在党的领导下,团结战斗,开始了新的里程。

新的历程

连队被扩建成冀察热辽军区民主建国军云南支队,我为支队长,吴同文同志任参谋长,白华同志带汪荣光等六名同志被调到东北军区联络部去做滇军的工作。为加强对支队的领导,军区首长特派冀东军区参谋处长戴天翔同志(云南巍山人)来带领我们。当敌人大举进攻解放区时,他带着我们转战长城内外。九月从延安派来做滇军联络工作的苏民同志(云南建水人)来担任支队政委领导我们在冀东迁安县新庄子一带进行了两个月政治军事整训,学习毛主席关于人民军队的论述。明确了我军的宗旨,大大改进了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这次整训非常关键,从政治思想方面进一步肃清了旧式军队的残余习气,培育了革命军队的优良作风,为这支军队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也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政治思想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的道理。

整训结束,干部战士纷纷上书军区首长要求请战,被批准编入十旅,在以解放昌黎为主要目标的滦东战役中,攻击秦皇岛北小李庄据点消灭了敌人一个加强排。因火力组织严密,分队勇敢迅速,越过三道铁丝网无一伤亡。初战获胜,士气高昂。随即受命出关参加杨杖子战役,班长郭庭才同志(彝族)带领全班三次冲锋攻下敌人阵地,切断敌人退路,对友军围歼敌人起了重要作用。阵地攻克了而郭庭才同志光荣牺牲,被上级机关追记一大功。部队经过短期整训又渡过大凌河参加历时半年的冬季战役。冒着零下四十度严寒,攻克沈阳外围马三家火车站,又一次受到战斗的锻炼。对生长在气候温和的云南人来说,战胜严寒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辽沈战役锦北渗透战中阻击由葛文碑龟缩到锦州的二十二师战斗中全营打的英勇顽强,受到了师的表扬,教导员韩瑞金荣立一大功。在锦州南扫清外围菜园子战斗中,连长沈锺瑶(彝族)孤胆插入敌堡,俘虏敌人一个班,缴获机枪一挺,荣立一大功。在解放营口战斗中,六0炮班班长尹天运同志以准确的火力打退了敌人的反扑,保卫了指挥所,荣立三等功。后来渡江南下参加湖南安仁县战斗,副连长蒋天雄带领一个排掩护全营转移,完成了任务,在阵地上壮烈牺牲。被调到第八纵队工作的原一排长张祜同志也两次荣立战功,还有侯某某(名字记不清了)被誉为雪里送炭的冀东军区爱民模范。这支部队在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中,都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战斗任务。其余支队的全体官兵,在党的辛勤教育培养下,经过历次战斗的严峻考验,大部分都被锻炼成为中、下级指挥员。

希望参加了云南支队为党为人民立过战功的同志,现在还战斗在各条战线的同志们,更加发奋图强,为四化建设再立新功。

在历次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同志们,将万古千秋,永垂不朽。我特写此文,以慰忠魂。

向当年冒险犯难,从事地下工作,培养这支部队的老共产党员同志们表示敬意!

在纪念冀察热辽军区民主建国军云南支队成立三十五周年之际,我们更加怀念台湾的同胞们!当我们祖国已进入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怀念的心情更加激动。同胞们!爱国不分先后,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愿你们弃暗投明,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幸甚!人民幸甚!

陈禄|忆云南支队(这篇回忆录写于1980年,1982年《云南党史》收编,1985年46军军史《峥嵘岁月》收编)

陈禄叔叔近照(摄于2016.9.3,编辑部主任及主编于抗战胜利日赶赴吉林看望陈禄叔叔,并为陈叔叔拍照留念)

陈禄部分简历:

1922年8月18日出生于云南大理南涧县。

1939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由老师共产党员郄永谟推荐考入黄埔军校(云南讲武堂)18期炮科学习。

1941年黄埔军校毕业后,在云南地下党的安排下,分配至滇军93军18师3团任连长,并秘密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同盟(皖南事变后暂不在白区发展党员)。

1946年3月在越南河内接受党的指示把部队拉过来,

1946年5月17日率七连官兵及一个加强排200余人率先在白山黑水间回到人民怀抱,任冀热辽军区云南支队支队长,

1947年7月仼136师工炮营营长...

1950年10月,任46军136师炮兵室主任。

1965年8月,任46军炮兵室主任。

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战三级独立勋章

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

荣获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纪念章

陈禄|忆云南支队(这篇回忆录写于1980年,1982年《云南党史》收编,1985年46军军史《峥嵘岁月》收编)

《军人后代》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及二维码

PLA136137138133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