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培優不拼爹,這是東西湖教學測評第一的小學,還有更多想不到……

小學教育到底有多重要?答案因人而異,但這些常見的新聞標題,仍能說明一些問題。

不培優不拼爹,這是東西湖教學測評第一的小學,還有更多想不到……

上名校,選名師,幾乎是所有家長的共識。但這些之外,小學教育,還有什麼?

根據東西湖區教育局的教學質量測評顯示,在全區30所小學裡,有一所學校近五年來的綜合排名都在前五名之列,今年更進一步拿到了第一。

但名校,名師,名學生,這所學校無一具備。

該校562名學生,90%以上來自進城務工或困難留守家庭,“凡是家裡有點條件的都去了吳家山”。

34名在職老師的平均歲數達到41.8歲,年齡結構老化,僅3名新引進的老師達到本科學歷。

校舍面積不足、教學設備老舊等普遍存在於農村學校的問題,同樣如影隨形。

這是位於東西湖西部地區的一所農村小學,慈惠小學。

被業內譽為“慈惠小學現象”,這究竟是一所怎樣的學校?

不培優 向40分鐘課堂要質量

不培優不拼爹,這是東西湖教學測評第一的小學,還有更多想不到……

孩子們在上課 王孟皓 攝

中午12點正值午餐時間,慈惠小學食堂門口都是拿著自家飯盒排隊打飯的學生。因為學校太小沒有專門的食堂,孩子們都是回教室吃午飯。

慈惠小學共12個班級,每個年級各兩個班,每班40餘人。每個教室裡,都配有多媒體投影儀,但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多的現代化設備。“教學條件十分有限,但正因如此,老師們更專心於教學工作本身。”張煒豔說。

張煒豔是慈惠本地人,在慈惠小學教授語文10年。她有個習慣,中午吃飯時總跟學生一塊兒邊吃邊聊。不僅瞭解孩子的家庭近況,還能知道每個人對課堂教學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糾錯,加強輔導。而這些工作都是在確保高質量課堂教學之外的延伸。

在慈惠小學,40分鐘的課堂教學任務往往是“上課、培優、補差一體化”。“這樣才能要讓課堂教學效果最大化,讓學生的學習任務在有效時間內完成。”張煒豔說,這樣的課堂傳統已延續六七年。拔高教學內容時,不要求所有學生都全部掌握,學有餘力的孩子可以自己多思考;反覆鞏固基礎時,學得比較好的學生則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參與度,在數學老師陳翠麗的課堂上,教學用具都是由學生和家長共同製作完成的。在她的辦公室裡,有一個由模具邊角餘料做成的圓形教具。陳翠麗說,這是一位父親在工廠裡幫孩子做的。“課堂上要用到的長方體、正方體、圓錐體等幾何體,學生們通過動手製作,拆分組裝,才更容易理解。”

不培優不拼爹,這是東西湖教學測評第一的小學,還有更多想不到……

教學案例反思集 王孟皓 攝

課堂結束後,每位老師都要例行進行教學反思,並形成書面總結。從前年開始,慈惠小學每位老師每月完成的一篇教學反思、教育故事、教學案例,都被集結成“慈惠小學月案例反思集”。校長戴海華認為,精心做好教育反思,就是讓常規的教學管理精細化落到實處,反覆錘鍊教學細節提升課堂質量。

不現代 用最“笨”方法傳幫帶

明年2月,在慈惠小學從教30餘年的陳翠麗即將退休。作為學校最有經驗的教師之一,她曾讓接手的班級在調考中,從全區排名70位一躍升至第1位。

教師隊伍年齡結構的老化已經開始給慈惠小學造成壓力。尤其是數學老師,一直存在青黃不接的情況。為了補充師資力量,學校近年新招聘了五六位年輕老師,但教學經驗還不足。陳翠麗在辦公室坐不住,經常去聽年輕老師們上課,課餘則幫助他們備課,傳授經驗。

慈惠小學有一個堅守幾十年的傳統,也是新進老師的必修課,那就是備課材料一定要手寫,不能打印。

校長戴海華介紹,教師通過手寫教案,能使上課內容和課堂的每個環節都爛熟於心。正式上課前,教研組還會指導老師根據班級學生的情況進行二次修改。每一位老師的教案也都會進行資源共享,讓教師備課“常備常新、常教常新、常研常深”。

不培優不拼爹,這是東西湖教學測評第一的小學,還有更多想不到……

孩子們準備上體育課 王孟皓 攝

29歲的朱雯今年秋季開學才入職,教授中高年級的英語和美術。她曾在吳家山某小學工作兩年,兩相比較,對手寫教案感觸頗多。“寫一個字就記一個字,課堂場景也會浮現腦海,在電腦上打字就沒有這種體會。”

在慈惠小學工作了16年的數學老師朱章英,對學校風氣的評價是老一輩教師為後來者樹立了專業與道德上的榜樣。“6月份剛退休的一個老師,55歲了還在為批改孩子的作業加班加點,毫無怨言。我們看在眼裡,內心湧起的是自我對標的鞭策感。”

不輕鬆 當完老師又當媽

朱章英這周遇到一件讓她“崩潰”的事。一個孩子由於基礎太差請了家長,結果來的卻是孩子姑媽。原來這位姑媽從孩子兩歲起就一直養到現在,現在一共要看管四個孩子,面對老師的追問,竟在辦公室失聲哭了起來。

“有些學生不是家長的孩子,而是老師的孩子。”朱章英和同事們,面對著部分學生家庭教育支持完全空白的難題。一個班級家長QQ群,老師發一句話回應寥寥無幾,孩子升了年級了還有家長沒加進來。

這種劇烈的反差也讓朱雯很不習慣。在城區學校,誰誰學習怎麼樣,誰誰最近乖不乖,不斷有家長熱心地向老師討教。朱雯得出的結論是,城裡和農村的孩子沒多大差距,差距全在家長身上。

“但我們也不能過於責備家長,這是社會問題。身為教育者我們要想辦法努力縮小這個差距。”校長戴海華說,很多學生的父母在工廠打工,三班倒,孩子回家了他們可能正好去上班;還有些孩子跟爺爺奶奶一起住,老人不識字,給孩子佈置家庭作業也沒有人能輔導他們。

不培優不拼爹,這是東西湖教學測評第一的小學,還有更多想不到……

老師輔導學生功課 王孟皓 攝

所以在慈惠小學,學生的作業儘量都在校內完成。對於畢業班,託管結束時間是下午五點半,但為了給少數學生鞏固、補習功課,有的老師也常常會呆到晚上七八點。

功課上的缺失只是看得見的缺失,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關心和愛護才是嚴重問題。陳翠麗曾教過一位性格孤僻、行為怪異的女生,她常常喜歡緊緊抱住其他同學,被不少學生疏離和告狀。有一次,陳翠麗找她談話,也學她的樣子緊緊抱住她。女孩說老師你抱得太緊了,難受,陳翠麗才放下手來。

“我這樣抱著你,你會難受。同樣,你總這樣抱著其他同學,他們也會難受吧。”陳翠麗告訴女生,這樣不是表達喜歡的正確方式。如果家庭沒有教會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那麼老師就是唯一能教給她什麼是同理心、什麼是愛的人。

“這個責任我們無可迴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