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都敢殺,爲何董卓偏偏不敢自己坐上龍椅?

蔣麗琴


如果說董卓從郎中、太守、中郎將遷到相國、太師甚至是尚父這是權力升級的量變,那麼坐上龍椅就是質變。然而最後一步是最難走的。

這就是量變和質變的區別。

在封建歷史的發展中我們不難發現,權臣的並非完全的肆無忌憚,大多數的他們除了完全石樂志的那種以外一般都會遵循祖制以掩人耳目,以增加自己的正義性和合法性。這一點比較好理解,沒人想樹立更多的敵人,即便他已經大逆不道、慘絕人寰。

董卓雖然大肆屠戮,禍亂後宮但是他也有理智,況且他的智囊們也會出謀劃策。

就拿廢立這件事說,董卓先大肆貶低劉辯,劉辯還是13歲的孩子,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之後就“效仿”伊尹、霍光來廢黜少帝立劉協。

這樣看上去表面確實沒什麼問題,伊尹、霍光他們為人稱道,董卓做足了表面文章。

不過董卓畢竟還是董卓,對於劉辯痛下死手更增多的他敵人。

再舉個例子,那些諸侯在討伐董卓時實際上也在搶奪土地和權力,因此無道的人授人以柄,讓那些不管正義還是非正義的人都站出來對抗他。這就是非常愚蠢的舉動,好似立了一個靶子在頭上:你們來打我。

董卓沒走向最後那一步可能是因為他覺得時機未到,然而他的行為恰恰又說明了他僅僅實在掩耳盜鈴。他的失敗也由於此!


大眼大世界


自劉邦建立了西漢起,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非常風光鼎盛的過了幾百年,在東漢末期群雄涿鹿他們都渴望著取漢家江山而代之。但是,他們卻不敢明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非要委婉地舉起道義的旗號。

董卓如此的有野心,而且很有能力,但是董卓為何沒有稱帝呢?著很讓人好奇,明明自己有那麼多兵,而且很有野心,怎麼會甘願做臣子。

第一、在於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起初董卓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來到洛陽,表面上一心救主平息宦官和外親群臣的矛盾。來到洛陽之後,憑藉手中的兵力,董卓很快就控制了洛陽和周邊地區。此時的董卓也很想稱帝但是礙於名不正言不順只能進一步控制朝政,廢黜了少帝劉辯,另立了漢獻帝劉協為帝。此時的董卓之所以不敢於直接廢黜漢家皇帝自己取而代之,就是因為他實際上所能控制的區域只是洛陽周圍,當時還是有非常多忠誠漢室的重臣把守四方。

第二、是董卓並沒有稱帝的資本,董卓即使上位也沒有人支持他,也沒有任何的作用,在這點上他就和曹操以及司馬懿完全不同了,曹操他們好歹現在朝廷培養了一批自己的勢力,這樣篡位也容易點。而此時各地的諸侯,以討伐董卓為旗號,結成了聯盟。這些董卓的反對力量,成為董卓稱帝非常大的障礙。面對著討董聯盟咄咄逼人之勢,董卓取消暫且稱帝的想法挾持漢獻帝遷往長安,以躲避盟軍的鋒芒。因為洛陽淪陷火燒四壁,討董聯盟內部發生爭執,討董就此停歇。也為董卓在長安留下了喘息時間使其有時間實施他的野心。就在董卓野心進一步膨脹之際,朝中大臣以司徒王允為首,策劃了一場政變,董卓最終被呂布所殺。

董卓隨野心十足,但本性兇暴。當時東漢末年勢力縱橫董卓在沒有各方面的資本,是沒有資格稱帝的,最終歷史也證明他最終也沒有實現願望。


談古今品歷史


就連宋江要造反都要打個旗號“替天行道”,曹操這樣的絕世奸雄也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敢自己稱帝,陳涉吳廣也得弄點神神鬼鬼的說法,直到清末太平天國起義,也還是要找一個恰當的藉口和理由。

古人說,皇帝是天子,是承天之命而來,天命既然選定了一個人或一個皇族就不會輕易的變,這講的是“名正言順”"天命所歸”,這真是極其高明和有意思的說法。所以歷史上這個成就了多少皇帝了,也因此讓多少所謂的亂臣賊子,敢於弄權或造反,卻不敢自己輕易坐上皇帝之位。他們也不敢推翻這個說法,因為一旦推翻,那自己以後即使坐上皇帝,也會留下其他人推翻他們的口實,留下無窮的禍根。


所以,這些權臣甚至是後宮至尊,不坐上皇帝之位還好,還能權傾朝野,一手遮天,甚至讓皇帝成為自己的傀儡和代言人。一旦坐上了這個位置,那反而被天下討伐,人人都有理由來群毆你,因為你名不正言不順,隨便來個人都可以說是為了維護天下正統和道義,這樣一來,龍椅上屁股還沒坐熱,死亡乃至滅族的危機就來了,得不償失。

董卓也是一代梟雄,他可不傻,不會昏頭到一屁股坐到皇帝位置上,給天下群雄一個想怎麼討伐就怎麼討伐自己的理由,那樣會的死的更快。後面曹操也明白這個道理,可惜司馬家不懂得,最後結局都不太好。


劉邦和朱元璋,雖然是完全的農民起家,他們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也要給自己搞出一堆的神話故事,來營造自己的天子,受命於天的跡象。何況本身就被標上了亂臣賊子之名的董卓呢。


盛唐豪歌李藝泓


你以為隨隨便便的人都能夠坐上皇帝的位置?你看王莽他經營這麼多年然後坐上位置之後,全天下還是反他,袁術以為擁有南陽就想稱帝結果被唾沫淹死掉。曹操權傾天下一言九鼎,最後弄到魏王,想稱帝臨門一腳就進不去,只能感嘆自己當週文王。


你是權臣專權,大家還能夠忍受,但是如果讓你當皇帝,大家的態度就不一樣了。董卓他出生貧寒,只是六郡良家子弟,可以說毫無任何勢力。他剛剛奪得權力的時候,不得不依靠那些世家大族,結果被那些老狐狸們玩的團團轉,18路諸侯大部分都是他任命。

很多人不明白董卓為什麼要遷都,因為董卓覺得自己這樣濫殺無辜,都沒有辦法鎮住朝廷,說明他自信心是完全沒有,一個自信心不足的人,

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想用暴力,自卑性格的人攻擊性是特別強的,或者是很軟弱,就兩種極端人性。

他就想辦法把洛陽燒掉,遷到長安,因為長安靠近涼州,那邊是他的老地盤,他自然就會心裡不怕很多,安全感也強很多。


你覺得一個那麼沒有自信的人,只能靠暴政和殘殺鎮壓天下的人,他有膽量稱帝嗎?有膽量稱袁術,是因為他以為他家是四世三公,門生遍佈天下,才有不臣之心,但事實上,卻打了他的臉,狠狠的。


知常容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古代人是非常講究“名正言順”這四個字的。陳勝吳廣起義時也要打著扶蘇項燕的旗號,這樣對天下才有個說法。劉備也要說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後人,要復興漢室,這樣才能得到輿論上的支持。即便是盛極一時的大唐,也要正名,說自己是老子的後裔。就算是王莽這麼不拘禮法,也要弄點鬼神之說,騙世人說是漢高祖遺命,讓他稱帝。當然這是沒有人相信的,所以天下群起而討之。宇文護也是糾結了一輩子這個名正言順的事,所以沒當上皇帝。

歷史上一直認為劉邦和朱元璋屬於得國最正,生於亂世,白手起家。楊堅奪帝位也是讓他孫子“自願”禪讓的。唐代取代隋、趙匡胤陳橋兵變、這都屬於得國不太正,但是也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再加上唐代宋代在經濟政治文化上都有一定的建樹,所以瑕不掩瑜。司馬家的晉朝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諸如竹林七賢這樣的風流名士呢,就是因為他得國太不正了,所以那麼多讀書人才不屑去他們家打工。

所以董卓不是不敢自己坐龍椅,他估計也一直在編在思考自己坐龍椅的途徑和理由。但是還沒想出來就被呂布殺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麼久,也沒有找到自己坐上龍椅的合適的理由和機會。


考古系大師姐


  自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漢祚共綿延近四百年,中間雖有王莽篡權,雖也沒有斷了傳承,可是到了漢桓帝、漢靈帝時代,漢室衰微之勢已經不可挽回了。在這段時間裡,宦官禍亂朝綱尤為嚴重,漢靈帝甚至封賞了十二個中常侍,並認他們為父母。後來靈帝駕崩,輔政的大將軍何進,想要誅盡宦官,又不得太后同意,於是召握手西涼重兵的董卓進京。因為董卓入京之前,何進已被誅殺,所以他入京之後,幾處無人能制。自此,宦官之亂基本被平息,他總攬大權的時代,卻拉開了帷幕。

  他進入京城之後,他先強迫皇帝下令,將自己任命為司空,之後升為太尉,後來更是自任為相國,朝見天子不稱名,穿鞋配劍上殿,甚至控制了羽林軍等禁軍,並佔有了國庫。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在這期間,他竟然還廢立甚至殺害了太后與皇帝。《三國志·董卓傳》記載:“於是以久不雨,策免司空劉弘而卓代之,俄遷太尉,假節鉞虎賁。遂廢帝為弘農王。尋又殺王及何太后。立靈帝少子陳留王,是為獻帝。卓遷相國,封郡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又封卓母為池陽君,置家令家丞。卓既率精兵來,適值帝室大亂,得專廢立,據有武庫甲兵,國家珍寶,威震天下。”

  說到此處,我們不得不承認,董卓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畢竟廢立皇帝、弒帝等事,很少有人敢做。不過,我們也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既然他有手握重兵,又野心勃勃,為什麼不直接篡位稱帝,非常讓獻帝做傀儡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名不正且言不順

  在封建時代,正統尤為重要,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袁術剛剛稱帝,便人人喊打,終至滅亡,劉備與漢室血緣關係極淡,卻依舊被很多人奉為正統;也正是因為這樣,曹操和司馬懿都鋪墊多年後,將此重任交給了自己的後人,甚至,就算如此,曹家和司馬家還一直揹負著罵名。比起上面這些人,董卓既沒有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的家世,也不是漢室宗親,更沒有立下不世之功。只是他把持朝政一事,就受到了十餘路諸侯的討伐,如果他稱帝,又將遭遇什麼呢?

  二、資本不足

  除了名聲問題之外,他想要稱帝,還需要有人支持才行。在他把持朝政的時期,雖然很多人非常憤懣,欲將其除之而後快,例如荀攸、何顒、伍瓊、王允等;有人隻身出逃,遠離京師,例如曹操、袁術、袁紹等。不過還有一些名士、重臣屈於他的權勢,為他效命,比如曾多次勸諫他的蔡邕,無力脫逃的司馬防。只要漢室還在,這些人或可一直被他挾迫,但是如果他敢篡權,取代漢室,那麼這些人絕不會妥協。試想,如果他強行篡位,卻沒有任何支持者,只憑借自己的西涼軍,那現實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他能夠做到,曹操和司馬懿把持朝政時的狀態,在朝中有自己的一批心腹,或者支持者,或許他早就篡位了。

  三、還未及實施

  當然了,雖然篡位之事,於董卓而言,看似不可能,畢竟他並非正統,沒有資本且無人支持,可是野心頗大的他,並沒有放棄這一想法,只是他還沒來得及實施罷了。《三國志》記載:“(董卓)築郿鄔,高與長安城埒,積穀為三十年儲。雲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意思是說,挾皇帝遷都長安之後,董卓修建了一座與長安城一般高的建築,屯集了可以支撐三十年的糧草,說如果事成,便一統天下,事不成則憑此安度晚年。由此,我們不難看出,他不是不敢篡位,只是還沒有來得及實施,就被他頗為倚重的大將呂布殺死了。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董卓手握大軍,且殘暴蠻橫,又頗有野心,敢行廢立之事,甚至敢於弒帝,最終卻沒有篡位,這既是因為他並非正統,難以服眾,也是因為他資本不足,得不到眾人的支持,篡權一事,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圖說三國


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徹底摧毀了東漢王朝的既有秩序,拉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

東漢末年割據的群雄,每個人都有一個皇帝夢。他們都渴望著取漢家江山而代之。但是,他們卻不敢明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非要委婉地舉起道義的旗號。比如劉備,他何嘗不想當皇帝,只是條件不具備,於是宣稱自己“欲申大義於天下”。假如劉備得勢,漢獻帝肯定也是要退位的。

我們拐回頭來說董卓。董卓也不是不想當皇帝,起初董卓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來到洛陽,表面看他的目的是為了平定朝中外戚與宦官的紛爭。來到洛陽之後,憑藉手中的兵力,董卓很快就控制了首都洛陽。此時的董卓,為了進一步控制朝政,廢黜了少帝劉辯,另立了漢獻帝劉協為帝。此時的董卓之所以不敢於直接廢黜漢家皇帝自己取而代之,就是因為他實際上所能控制的區域只是洛陽周圍,此外廣闊的區域都不在董卓的控制之下。各地的諸侯,以討伐董卓為旗號,結成了聯盟。由於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所以袁紹就成了討董聯盟的盟主。這些董卓的反對力量,成為董卓稱帝最大的障礙。面對著討董聯盟咄咄逼人之勢,董卓決定將漢獻帝遷往長安,以躲避鋒芒。在從洛陽走的時候,喪心病狂的董卓下令徹底摧毀了洛陽城,洛陽周圍成了無人區!

董卓到了長安之後,東方的討董聯盟很快就瓦解了。他們本來就貌合神離,雖然反對董卓這一點上來說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但他們之間也是矛盾重重。董卓西遷之後,討董聯盟的成員之間很快就展開了新一輪的火併與廝殺。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董卓的壓力。於是,董卓也產生了要登基稱帝的念頭。不過,他還是猶豫不決。他修建了梅鄔,儲存了大量的糧食。他說道:“守此,足以觀天下。”意思是,如果自己能夠成功稱帝,當然更好。如果不行,憑藉梅鄔的堡壘和糧食,也足以自守。

不過,就在董卓野心進一步膨脹之際,朝中大臣以司徒王允為首,策劃了一場政變,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典故了。“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董卓最終被呂布所殺,


野叟雜談


首先是時代人心問題,所謂的天命,這是最重要的原因。雖然我們現代人看來,所謂天命不是什麼,但是,“天子,唯兵強馬壯者為之”這樣的話是五代十國才有軍閥如此狂妄。“堯舜之事,吾知之矣”,這也要幾十年後曹丕行禪讓也才說出口,並非靠武力直接篡位。漢家天下,已經經歷數百年,二十四位天子傳承,中間王莽也被劉氏滅掉,不把天命這個命題解決,沒人敢貿然稱帝。事實上,第一個冒頭的袁術結局也是悲催的。然後,才輪到實力問題,董卓並非袁紹袁術四世三公這樣的門第,又缺乏世族的擁護,背景門第,直到武力,都無法號令天下,怎敢稱帝?最後,是董卓個人原因,文武兩道,他都不算頂尖,又沒有頂尖人才集團支持,董卓本人又不蠢,恰恰是因為董卓不蠢,所以他是不到十足把握,不會走最後一步的。


sisto


首先東漢末年雖然天下大亂,千里無人煙,漢室作為皇室正統地位不可動搖,原因如下:黃巾造反最終為漢軍所滅;劉備在曹丕篡漢後稱帝國號仍為漢;曹丕篡漢尊漢為正統,是繼承而不是滅漢,讓漢宗廟延續;劉淵起兵亦立國號為漢,人心向漢不是憑空所言。所以董卓篡漢時機不成熟或根本不想:第一地方勢力已成,漢是有諸侯封國的,劉氏宗親勢力遍及全國(這點很多人沒有關注);另外東漢地方長官是州牧,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到黃巾之亂,中央已經不能掌控地方官的任免,所以董卓即使挾天子以令諸侯,影響有限。二是董卓西涼軍閥出身,完全沒有得到士族大夫階層的支持,可以看到董卓與百官基本處於對立面,完全靠武力震懾京官階層。三是董卓自身未必想篡漢,劉辯是個諾弱的皇帝,而劉協英明果敢,如果董卓有心篡漢為何要廢無能之帝而立英主,這是讓人十分費解的地方。唯一解釋是董卓想做權臣而沒想自立,歷史是後人寫的,東漢末年幾千萬人口到三國5、6百萬人口,怎麼會是董卓一人之過?再者董卓入京後並未東征西伐,反倒是各路諸侯聯合攻董,實在不像一個篡漢奸臣的動作。


菸酒閣大學士


董卓沒有殺皇帝,只是說廢立,理由是皇帝笨,換一更聰明的就是漢獻帝。董卓自己的說法是效仿周公,伊尹,但是其實董卓想通過立新君加官進爵,朝中大多數人不同意,十八路軍閥討董卓。所以董卓更不敢自立稱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